首页 > 名师讲座 > 正文

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日期 : 2020-01-13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实验中学   魏金君

 

作者简介

 

魏金君,菏泽市牡丹区实验中学英语教师,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齐鲁名师。先后荣获“菏泽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在各级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参与课题研究多项。作为主持人获2018年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多次讲授省市级优质课、示范课,所晒课例连续三次被评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山东省“优课”。

 

我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工作以来,很多学生都疑惑地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中学生,必须要学英语?我们学英语,到底用来干什么?这些问题也成为我多年英语教学探索的问题。很多人会说,学英语,不就是以后用来跟外国人交流的吗?这个回答当然没问题,但深层来想,我们为什么要与其他国家的人交流?我们该怎样与他们更好地交流?英语是一门语言性学科,它不仅要成为学生的一项语言技能,更应承担起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职责。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促使学生通畅地进行跨语种、跨文化的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现阶段的英语教学使得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频频出现文化失语状况,对西方文化只知表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知半解。这明显不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指示与号召,也不符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

怎样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提高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英语教学改革工作,创新教育方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我教育路上的一大目标。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20193月,我带领李爱杰、刘保春、张楠等5位教师成功申报了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在初中英语活动中的实践研究”,希望借助这个项目的研究,立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中来,在探究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以教学实践为主要目的,进一步探索有效提升初中英语活动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方法,从实践中总结出激发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的新路线。

 

一、丰富自我,在阅读中找寻文化与智慧

 

英语不仅是一种语言媒介,更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已然成为展现中华文化、提升中国影响力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外活动中就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外国政要和民众阐释中国的道路理念、发展情况和政策主张,为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了榜样和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表达自我,建立通融中外的话语体系。

长久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受到传统课程内容设置的影响,以西方国家文化为载体教授学生语言知识,英语教学所涉及的中国文化内容较少,使得学生的文化自信严重不足,既不具备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储备,也不具备讲好中国故事的语言基础。

如何让学生具备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这成为我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有目的地进行了一系列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阅读与研究,从大量学习与思考中去寻求答案。

在确立这一目标后,无论工作多忙,教学任务多么繁重,我总是挤出时间来阅读,去撰写读书笔记。我读程晓堂的《英语学习策略》、王笃勤教授的《英语教学策略论》、王蔷老师的《英语教师行动研究》……通过阅读大量的教学指导性书籍,我深入了解到多样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学习了多种新颖有效的教学策略与课堂管理方法,丰富了我在英语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在这个基础上去不断启示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去尝试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之道。我还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读林格先生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魏书生老师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读朱永新教授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从这些名师的教育理想中,找到了一幅美丽的新教育蓝图,找到了一条自己的教育之路———做一名新时代的“理想的教师”,去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的学生”,让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首先教师自己就得具备一定的文化储备,要让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自己能做到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为此,我开始了大量的中国故事阅读之旅。我读《山海经》《中国古代神话》《中国成语故事》,读《论语》《道德经》,读《诸子百家争鸣》,读《中国文化常识》,读《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读《史记》《二十四史》,读《万历十五年》,从大量的古代神话、史书、历史故事中,深入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挖掘有趣、内涵丰富的中国故事,作为英语课堂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为了进一步拉近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了解中国故事的兴趣,我还阅读了大量与本土文化相关的书籍,如《山东省地方志》《山东半岛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老山东的趣闻传说》《菏泽地方戏曲音乐地理研究》《菏泽乡土文化》《菏泽牡丹》《临济宗故里·菏泽佛教文化》等等。我借助本地的地方志馆,通过搜集网络资料,深入了解了山东儒家文化、菏泽牡丹文化、水浒文化,以及菏泽古代历史名人故事,如华胥、伏羲、孙膑、吴起、曹植等。正是这些阅读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精彩的中国故事不能被时间掩埋,而应该在今天赋予它们更新的力量。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我越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的本质,越坚定了自己的教育理想———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让中国精神经过英语的传播演绎,焕发出时代新力量!

同时,我带领学生们开展了一系列中国故事、中国文化相关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从阅读中了解、汲取优秀的中国文化,帮助他们坚定文化自信。

每个学期,我都会组织一场“阅读悦成长,英语马拉松分享会”。在活动中,我与学生们共同阅读。我们阅读中国经典故事,感受中国独特文化。我们读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以古人智慧启迪个人成长,感受中国古代的治国理想;我们读“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把那些存在于历史书上与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具象为一个个有个性、有感情、有血肉的人;我们还读《三国演义》《世说新语》,读《故事里的中国》,读《少年毛泽东》……通过阅读大量中国经典名著作品,学生们逐渐打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大门,深深坚定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丰富了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储备。

我们也读简单的原版英文书籍:《小王子》成为学生们最喜爱的一本书,唯美的元素中隐藏着讽刺与幻想,简单的情节中暗含着真情与哲理;《夏洛的网》也用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最真挚的友谊赢得了学生们的一致青睐,我们沉醉于他们美好友情的同时,也深深开启了对生命的思索……在最近一次的英语阅读分享活动中,我们班的学生们分角色朗读了《外星邻居》一书,通过良好的口语能力、标准的英语发音赢得了观众们的掌声,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英语的魅力,激发了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英语阅读与英语表达的自信,为他们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奠定了语言基础。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一直很关注基于初中生课内外英语阅读与传统文化阅读一体化的研究,引导学生将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与英语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学习,通过阅读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面,积累文化储备,同时掌握正确的英语阅读与表达方法,真正做到有能力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故事去关注中国文化,通过阅读中国故事去汲取中国文化的智慧和营养,让学生通过扎实中国文化根基而拥有更宽阔的视野、更深厚的中国文化情怀,坚定自身鸟瞰世界的中国文化自信。

 

二、动态分组,激发学生运用英语品鉴中国故事的兴趣

 

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学生不仅要对中国文化有自信,更要对自身的英语能力有自信。对于一名初中生来说,英语课堂便是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英语,教师的英语课堂教学起着重要作用。了解学生,掌握学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因基础能力的不同在表现上存在差异,教师只有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及时对教学策略做好调整,充分发挥资源的力量优势,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发展潜质,实现统筹协调发展,做到更好地因材施教。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能力不同,在课堂教学中实行分组教学,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习,并虚心请教各地名师,我先后尝试过分层教学法、小组活动教学法等多种基于学生差异而实行的教学方式。这些尝试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同时也反映出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在不断变动的,因此,不论怎样分层、分组,都不能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我总结实际教学经验,吸收大家之精华,大胆提出了“英语动态分组教学”教学法,并持之以恒在实践中改进,在改进中不断提高。在英语动态分组的过程中,我们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组合,形成教学活动小组。首先要做的就是划分学生的层次。依据英语学习的基础水平和能力,可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级,A层为优等生,占25%B层为中等生,占50%C层为待优生,占25%。其次,划分好异质小组。在学生的分层基础上,将不同层级的学生划分到不同的学习小组当中。在这个划分过程中,主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年龄、性别、学习的方法和语言的能力不同进行合理分组,力求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目的。组内的异质往往会为互助奠定合作的基础,同时也能保证组间开展公平的竞争。

听起来,分组教学是个很简单的事情,让学生带学生似乎也能够让教师“偷个小懒”,其实没有这么轻松。尤其是刚开始推行“英语动态分组教学”的时候,要做的工作其实很多。“英语动态分组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分组教学的动态管理,为了让“英语动态分组教学”顺利进行,每节课都需要教师提前做很多准备,去反复地修改学生的分组名单。在实行“英语动态分组教学”时,我每次都会将修改好的分组名单拿给班级的其他任课教师商量,拿回来名单后再一一斟酌,正式实施分组以后,也时刻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发现问题立马进行调整。

通过组建英语动态小组,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英语教学中的口语交流练习。由于动态调整,班内各个小组的力量始终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口语表达与合作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

动态分组的形式,在我们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课堂训练中,取得了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一方面,动态分组让学生在合作阅读、学习、讨论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时的积极性高涨,通过组内交流,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在一次我组织的“菏泽文化我知道”活动中,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以“中国牡丹之乡”“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民间艺术之乡”为主题,通过到地方志馆查找资料,再讨论和交流这些名号的来源。在小组集中讨论的过程中,他们找到了答案,还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学生们在小组活动中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髓,对家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动态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实现了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考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菏泽文化我知道”活动的尾声,我让学生用英语写一篇介绍家乡菏泽的小作文,写完以后进行生生互阅、互批,再在分享课上将自己的作文用英语口语进行分享。有学生分享时说:“原来历史故事中赫赫有名的伏羲、尧舜都是来自于菏泽,真是让人自豪!”还有学生用英语为我们讲述了戚夫人的故事,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试行,实行“英语动态分组教学”的班级取得了十分可喜的英语学习成果。在“英语动态分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创设出合理的教学和学习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探索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努力让学生成为探究中国文化的主人,不断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文化储备和语言能力,让学生也能用英语来讲好中国故事。目前,“英语动态分组教学”已在牡丹区实验中学推广使用,并辐射到其他学校。

 

三、项目式学习,在英语课堂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作为菏泽市教学名师,一直以来我都致力于通过英语课程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引导学生成为具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在牡丹区新教育实验探索创新中,申报了菏泽市教育教学课题“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实践研究”,就英语教学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基于新教育背景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渗透的实践,开展课题研究。

目前,我们课题组通过组织和创新英语课内外活动的方式,整合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家庭资源,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创新性地将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引入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简单来说,我们以中国七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为切入点,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各阶段英语学习情况,设计出相应独立的项目式教学内容。通过组织丰富有趣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兴趣,构建系统的活动教学组织形式,提升英语活动教学质量,帮助学生逐渐建立民族文化自信。

例如,在今年端午节,我们就推出了“‘粽’情端午节”的项目式教学课程,我们教师课程设计小组将“包粽子”“赛龙舟”等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进行细致的刻画,并将这些意象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我们为学生解释端午节的由来,讲述屈原的故事,告知学生这些节日习俗的固定表达,再让学生以动态分组确定的小组为单位,在课外寻找与“端午文化”相关的小故事。学生以这些故事为基础组织好语言材料,通过小组协作进行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训练,完成对故事的译说任务。最后,学生们与邀请到的外国友人一起庆贺端午,他们带着粽子、艾草与菖蒲,一个个兴致勃勃地与外国友人分享着他们准备好的中国故事。

而就在刚刚过去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我们又开创性地以重阳节为切入点进行了英语课堂项目式学习。我为这个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了3个环节:首先是对其他国家老人节的来历、习俗的介绍,这个部分主要由教师本人完成,目的是让学生放眼国外,同时也为后续的学生分享做个示范;然后引入中国的老人节———九九重阳节,将学生以动态分组的形式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阅读书籍、网络搜集、访谈老人等形式,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与习俗;最后是举办重阳节分享会,邀请学校的外教老师到场,由学生用英语为外教老师介绍我们中国的老人节———重阳节。在最后的分享环节,学生纷纷上前为外教老师讲述重阳节登高、赏秋的习俗,更有学生用英语朗诵出了许多重阳节相关的古诗句。不少外教老师惊叹:“太棒了!我到现在才知道,原来中国也过老人节,不,你们叫重阳节,好美的名字!”这不仅让我深受感动,也让学生们从这次项目式学习中深深体会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原来这么重要!

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方式,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的相互渗透提供了途径,促使学生在有趣的英语活动中,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坚定了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通过项目式学习的尝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得到合理的融合与渗透,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传统文化储备得到同步提升,学生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沟通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四、开展英语活动,在实践中培养中国文化自信

 

“培养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学生,让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我们英语老师的责任。”我一直将这句话作为我的教学理念之一。为此,我倡导在活动中学习英语,把英语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延伸到生活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除了“英语动态分组教学”与项目式学习的教学实践以外,我们还在教研中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效果,让学生建立起“大英语观”的思维模式。

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英语的语言技能,更要求学生对自身文化抱有强烈的认同。为了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更加了解与热爱家乡文化,我带队组织牡丹研学活动,与学生们一同“诵牡丹、赏牡丹、剪牡丹、品牡丹”,带领学生们在花开成海的牡丹丛中体验与探索家乡的牡丹文化,了解到了更多牡丹背后的文化意义。除此以外,我还给学生安排了任务———为外国游客介绍中国的牡丹文化。这对于一群初中生来说,无疑是个挑战,不过“初生牛犊不怕虎”,大胆敢干的精神在这些学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纷纷将自己想说的话用中文写下来,再翻译成英语,不会翻译的地方便借助工具、请教老师,组员们结对练习口语。最终,学生们成群结伴,在老师和家长们的陪同下,主动上前为外国游客们当起“小小导游”,不仅为他们介绍牡丹花的美丽,更自豪地告诉他们属于中国牡丹文化的魅力!这样的牡丹研学活动,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在体验与探究中深入了解家乡、培养文化自信的机会;而对我来说,更是一次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国基因”、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实践。

有了这次成功尝试,我结合菏泽市的本土文化,带领学生们开展了一系列有趣而新颖的“五色牡丹香”新教育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其中,在“黄色篇”中,我组织了“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为学校的外教老师们介绍菏泽当地的传统文化与悠久历史,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博大精深,在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活动当天,学生们围着外教老师,用英语交流牡丹文化,讲述牡丹历史,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牡丹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当学生们给外教介绍中国文化时,一位来自英国的外教老师问道:“The panda is the symbol of China and the peony is the symbol of Heze. 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more important?”(熊猫是中国的象征,牡丹是菏泽的象征,你认为哪一个更重要?)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但是,我还在思考如何回答更好的时候,我们班上的赵欣欣同学已经站出来自豪地说:“Both of them are very important, just like China is a big circle with pandas in it; Heze is a small circle, peony in the inside, we are concentric circle. Miss Wei told us that one world, one dream.”(这两个都非常重要,就像中国是一个大圆,熊猫在里面;菏泽是一个小圆,牡丹在里面,我们都是同心圆。魏老师跟我们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赵欣欣同学的回答不仅让外教老师竖起了大拇指,更是让我深受感动。在英语研学活动中,我们让学生锻炼了英语综合能力,还让学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理解,形成了成熟的价值观念,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少年的民族观念与自信。

通过整合课内外资源,学生们广泛开展课内外活动,在实践中学习语言,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于地方文化资源的英语教学实践活动,实现了英语教学与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丰富了现有的实践教学形式。学生们在综合训练听、说、读、写、译五大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也更好地理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是一次次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有益探索。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的合理融合,学生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度得到了明显提升,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很大提高,尤其是在英语口语表达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他们都期待着: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都认识新的中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这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号召的积极响应,也是我的一大教育理想。如何基于中国故事、中国文化开展好新时代的初中英语教学,还需要更多的思考与实践。

 

 

 

(《山东教育》201912月第5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