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发布日期 : 2021-07-11 点击次数 : 206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学术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山东省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李海军
作者简介
李海军,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历史高级教师,第四期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泰安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泰山功勋教师,泰安市历史学科带头人。曾获山东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出版个人专著一部,十多篇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三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二十多年来,笔者致力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炼出个人教学主张“人文素养导向的历史教学”。笔者认为,学术型教师应具备构建高效的教学模式的能力、灵活机智的教学策略、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和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
一、学术型教师应具备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
教学过程在本质上反映了学生的认知过程。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务必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序、思维序和教学序和谐统一。天津市中学特级教师张华冕构建的智慧四环节(导疑,开启智慧;探究,生成智慧;体验,内化智慧;拓展,升华智慧)教学模式就是一种高效教学模式。
(一)概念教学模式———创新是灵魂
概念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侧重点在于突出强调认知结构的重组。科学概念是科学家从大量的科学现象和实验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浓缩铀”式的知识点,它深刻反映了诸多客观事物和实验现象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那么,如何才能有效降低概念教学的难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呢?笔者认为,应该将教材中的抽象概念加以适当还原,通过“创设情境”“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概括定义”等教学环节演示概念的形成过程,变“抽象”为“具象”,化“艰涩”为“平易”。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个概念,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以下两张图片,并提出“对比图1、图2长城与城防分布的变化,分析秦朝的措施和目的”。
经过师生讨论,得出结论:长城和城防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战国时期各国边界上所修的防御设施在秦朝时基本被拆除,同时秦朝北部边防线上长城的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可知此为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即便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如此,以充分了解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为基础,通过适当切入两张图片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秦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理解,综合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规律教学模式———时间是保证
规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点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实际出发,通过对科学发现过程的“剪辑”和片段的“重组”,把学生的思维拉回到问题产生的原点,引导学生刨根究底。历史是过去的东西,具有不可复制性。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关键性的人、事、物,并从中找到规律,为人类社会更好地发展提供借鉴。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价值在于“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教学要从抽象走向具体,即要遵循基本的历史思维规律来复演历史,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历史要素(视角)全面审视和把握,构建整体的历史观。以文化史教学为例,应有别于文化鉴赏,要突出“历史”味,务必要关注历史文化形成的背景、过程、影响、时代性、民族性等要素。
《汉字与书法》一课,稍不注意就很容易上成艺术欣赏课,偏离历史主题。历史课区别于艺术欣赏课的地方就在于两点:一是历史课要呈现历史的过程性,要分析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概括其流变的过程,探究其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二是历史课要注重历史内涵,要透过现象,分析艺术的时代性和民族性。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书法艺术出现的条件。如,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准备了材料;知识群体的出现具备了动力;士人群体对社会危机的深刻反省乃主观因素;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提供了客观条件等。这样,学生就知道了表情达意的单体字发展为艺术的背景或原因。其次,引导学生梳理出由汉字到书法的演变过程:符号—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草、行书。对于王羲之、张旭、颜真卿、文徵明、祝枝山等书法家的作品稍作介绍,避免把书法课上的内容过度渲染而导致喧宾夺主。再次,引导学生认识到汉字演变为书法的影响。汉字的书法正是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同时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表现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艺术。这样上课,则课堂思维的深度与浓郁的“历史味”兼备,进而强化了学生的历史理解素养。
教师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问题规律时一定要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咀嚼、体味。古语曰“磨刀不误砍柴工”,有充足的思考时间作保障,学生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并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教学模式不是僵化的、教条式的框架结构,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进行适当的“变式”。
(三)问题(习题)教学模式———建模是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学生要将所学的具体学科知识内化为个人的潜能和素养,参与必要的实践探究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要引领学生恰当选择相应的学科规律,通过探究、推演,合理推导出结果,最后将所得结果再植入原来的问题情境中,加以讨论验证。
例如,历史小论文是新高考经常出现的试题类型,对于此类题目,老师可以从历史思维建模的角度总结基本的写法:(PPT展示)第一,列出某某的观点;第二,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社会性质);第三,进行论证(或结合材料或结合所学知识,看题目要求);第四,总结升华(结合自身体现家国情怀)。至于表述成文,内容一定不能少,可分段但切忌出现一二三之类的序号。
问题(习题)教学模式凸显了“建模”的思想,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出发点,通过师生角色置换,将思维过程与教学过程有机联系结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着眼于思维方法的总结和提升。
二、学术型教师应具备灵活运用有效教学策略的能力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系统化的教学行为。哪些教学策略属于有效教学策略呢?
(一)探究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的制胜点
所谓探究,就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合情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历史教学可以设计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密切联系的,特别是那些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加以探究,这是达成历史课堂教学培养目标的应用之义。
笔者在教授《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时,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有意识设计了一个思维含量高、综合性比较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关于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什么,有人认为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有人认为文艺复兴是一场政治运动,根据所学知识,你支持哪种观点?并阐述理由。这个开放式问题,借助新情境,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但又靠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所以能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组内同学产生了思维碰撞,合作探究热烈而情真意切,很好地起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作用。
探究教学策略是基于问题解决的一种学习方式,目标指向学生的思维。教师运用探究教学策略的前提是对学科特点、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已经有了深刻的把握。探究教学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系统总结解决类型问题的规律,给学生合理搭建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并能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积极性。同时,师生合作探究能在一定程度上简化教学过程,使教学程序“化繁为简”,使学生的认知更加感性、更加表象,为概念规律的建立及其应用奠定基础,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而持久。
(二)思维暴露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的制高点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就是师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过程。课堂教学应该主动展示教学载体(教材)、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过程,使之相互交融,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要展现科学家思维的过程、展现教师思维的过程、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为此,笔者以“司马光修史”为例,与学生分析了历史研究提出问题、搜集史料、史料辨析及史料利用的过程,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各种史料。他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取舍史料的理由。以下是《资治通鉴考异》的一个事例。
材料: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写作“仁杲”,《太宗实录》写作“仁果”。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
问题: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参考了哪种类型的文献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并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资治通鉴》在什么情况下会采用官修史书以外的其他史料。
通过合作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出了合理的解释:文献类型是史书(又可分为实录,如《太宗实录》;正史,如《旧唐书》)和文集(如《柳宗元文集》);当多种官修史书记载相互冲突时,选择与历史事件时间更近、错误可能性更小的其他史料。如材料中正史与实录记载有冲突时,采用了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
(三)变式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所谓变式,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不断变换背景材料呈现方式的一种教学策略。虽然材料的呈现形式不断变化,但是问题的主旨精神不变。变式教学绝不是停留在讲授单个知识点的肤浅层次,它以一个点为中心编织成一个知识串,再将一个一个的知识串编织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而这些知识网相对于孤立的知识点无疑具有更大的功能。例如,讲述汉代历史时,笔者通过展示以下汉代画像石拓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汉代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即汉代社会生活状况。
在联系所学知识,共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题材一表现了贵族的奢侈享乐生活与尚武之风,反映了人们对富足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题材二描绘的是二牛一人犁耕法和商业的繁荣,反映了生产力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题材三反映了尚学重教的风气,以及儒学的传播和儒家思想受到尊崇。题材四宣扬尊崇正统、忠君、守礼、尽责的思想,以巩固君主专制,强化国家对地方的社会治理。
(四)思维留缺口的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的补充点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维的余地,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独立思考;一定要给学生的思想预留一定的窗口,使之有机会体验思想王国的精彩纷呈;一定要有意给学生的思维“焊接”几个接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笔者在教授《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时,设计了一个颇具思维深度的探究问题: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是一个很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问题抛出后,教师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给学生留足了思考和讨论的空间。经过充分的思维碰撞,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出如下答案:“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和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三、学术型教师应具备运用高超教育教学艺术的能力
优秀教师都是具有教学个性的教师。教学个性是融个性于教学之中,是受教学浸染了的教师个性,这意味着教学个性已非教师个性的自然显现,而是走向绽放的“超我”。个性化的优秀教师应该具备“三术”。
一是学术,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修养和理论功底。历史教师的学术能力来自坚持不懈的专业化阅读。常规性阅读是历史教师进行读书活动的第一层次。对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初任历史教师而言,首先要通过常规性阅读即历史专业阅读构建起自己基础扎实、结构牢固的历史知识框架,这是历史教师能否站稳讲台的根本,更是每一位历史教师任教初期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发展性阅读是历史教师进行读书活动的第二层次。它是在常规性阅读基础上的延续,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发展性阅读是一种终身读书行动,是一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阅读苦旅,为教师提供源源不断的鲜活历史知识,使教师保持绵延不绝的思维活力。专研性阅读是历史教师进行读书活动的第三层次。它是一种能产生创新性思维的阅读,能深化历史教师的思想,能提升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境界,能使历史教师在历史教育之路上走得更快、行得更远、飞得更高。逾越性阅读是历史教师进行读书活动的第四层次。它是一种不带任何功利性的阅读,能使教师达到“求真、唯美、向善”的人生境界,这也是历史教师阅读的最高境界。逾越性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工作,不是为了生活,不是为了名利,也不是为了取得某项研究成果,而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是一种“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二是艺术,教师具有较高的课堂组织水平。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提高离不开持之以恒的教学反思。反思教育理论,对教育理论的反思并非局限于对教育理论的“评头论足”,而是指用教育理论反观我们的教育行为,引发我们对教育行为的深度思考,即把理论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相联系,用理论指导教学、优化教育行为。反思历史教材,对历史教材的反思主要侧重于“历史教材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处理”两个方面。反思教材教法,对教材教法的反思主要包括“教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教法在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暴露出的这些问题”等几个方面。反思学习方法,把学法指导系统化并加以归纳、总结、提炼再撰写成文的一线教师寥寥无几。反思教学案例,常态的教学课例有研究价值,公开教学的课例更值得研究。反思试题命制,关注点在于“试题的命制思想是什么”“试题好在哪里”“试题的缺憾在哪里”“今后考试中的演变趋势如何”等。
三是技术,教师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提倡的“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即是指实践。实践是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进行日常教学研究的必要环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心动”,更要“行动”。在读书、学习、观摩中,一旦有所感悟、有所心得,哪怕是一丁点自己的创新思想,就要立即将之付诸实践,通过教学实践来验证创新思想的效度,绝不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理想的教育无人能及,但教育的理想应人皆有之。“求真、唯美、向善”的课堂应该是优秀教师追求的理想目标,这也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教学追求目标。笔者认为,最高超的教学艺术应该是和谐艺术,即教师能够和谐地处理学生、教师和教学的关系,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和谐的教学艺术风格是师生情感交融的产物,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美感,展现了教育的无穷魅力。蕴涵“真、善、美”的课堂才是广大教师梦寐追求的理想境界的课堂。
四、学术型教师应具备引领潮流的先进教育教学观念
(一)“求真”的学生观———追求“人性”的崇高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说:“率实是最有权威的发言人,历史的权威就在此。没有‘率实’不能‘求是’;不尊重‘实事’,更求不到‘是’。”现代学生观要求教师塑造具有独立思想、人格尊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呆鹅”。故而,教师不能过度依赖课件展示,应明确课件只是教学辅助工具,否则就会淹没学生的独立思维,就是“眼中无人”。教师在追求教学“具象”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重难点突出、易错易混点摆明,否则就是“以己之浑浑,致人之噩噩”。教师在推导结论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否则就是扼杀“人性”。现代化的学生观应该立足于彰显崇高的人性。
(二)“务实”的教师观———将“服务”落实到底
“‘教’服务于‘学’,‘教’的行为原本是旨在引出、导引儿童‘学’的行为,而学习须遵循认知规律。”教师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现代化的教师观应该突出服务意识,学生就是“顾客”,就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上帝”,一切的教学思想、手段、方式、方法和路径均应围绕着学生转。舍此,再精心的备课、再高明的教学手段都会收效甚微。
(三)“向善”的教学观———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天职”
人类历史处处闪烁着人性之善。大凡正直的历史人物,他们都会以这样那样的行动在人类历史上谱写一曲曲“向善”的乐章。孔子主张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及人类思想史上出现的平等、自由、正义、和平、生态等,无不折射出人类“向善”的本性。人性之美的发现离不开人的胸襟,离不开人的心灵,离不开人的精神,最终离不开时代,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美是历史的产物。
好课之所以“好”,就在于教师重视“人”的发展,重视提高“人”的素质,重视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在知识急剧更新的时代,教育应立足于“以不变应万变”,科学思维能力正是构成这个“不变”的基本要素,因为思维能力是诸多能力的核心。内涵式的科学素养,“真、善、美”的做人理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凡是重要规律的得出、科学现象的分析、解题思路的形成等,都必须建立在合理剖析过程的基础上,努力塑造学生“求真”的科学性、“向善”的人性、“唯美”的品行。现代型教师务必要树立立体式教学观,要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教。
(四)“生命”的课堂观———用生命润泽生命
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人,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活动的主要渠道,也是教师用自己的生命润泽学生的生命的场域,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人格尊严,教师绝对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评价所有学生。教师唯有“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张扬个性,诱发灵感,调动激情,润泽生命。教育因生命而发生,课堂因生命而精彩。教师要做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拥有一颗博大的心,要具备“热爱”“专业”“自省”“责任”和“博爱”等优秀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呵护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信任学生,要给学生传递“善意”“微笑”“宽容”“温情”和“理解”。只有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课堂才会变成真正的教书育人的高雅殿堂。在教师的眼里,每一个生命都是自由和平等的,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才能赢得每一个学生的尊重。
有高度,才能登高望远;有宽度,才能左右逢源;有深度,才能枝繁叶茂。历史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课堂是传递人类文明的主阵地,有“灵魂”的课堂才能让历史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历史教师唯有具备高尚的情操、精湛的教学技艺及深厚的学养才能扎根课堂、研究课堂、改革课堂。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历史教师唯有矢志不渝,锐意进取,才能步入历史教育的新天地。
(《山东教育》2021年6月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