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师讲座 > 正文

做幸福教师 打造魅力思政课堂

发布日期 : 2021-05-09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做幸福教师   打造魅力思政课堂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实验中学      



作者简介


李丽,齐鲁名师、齐鲁最美教师、山东省优秀教育志愿者、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优秀思想品德教师、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主持人、齐鲁师范学院特聘教授。主持和参与省市级规划课题7项,主编著作1部,发表论文多篇。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这样阐述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从成为教师的第一天起,陶行知先生的话就成为我从教的追求。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把“做幸福教师、打造魅力思政课堂”作为自己教育人生的追求。教育就是教师用自己的品格塑造学生的品格,用自己的精神影响学生的精神,用自己的追求点燃学生的追求。我遵循生本、和谐、生长的理念,教学与生活结合,知识和素养结合,思想和行为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宽课程资源,创设情境课堂,形成了特点鲜明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


一、把爱和幸福带给思政课堂


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高正东先生有句名言:“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的爱是超凡脱俗的,可以在无形中激励和鞭策学生前进的步伐。教师应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让学生顺利成长、成人、成才。其次,惩罚也是爱。当然惩罚不是体罚,要正确处理时机和尺度,必须基于爱,而不是怨恨。“洒下爱的阳光,回报的是更多的爱;播下仇恨的种子,收获的必然也是仇恨。”教师应以自身的人格、文化修养、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感染学生,以文化的魅力来征服学生。

我总是精神焕发、阳光明媚地走上每一节课的讲台。我认为教师传递的除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幸福的感觉。很多年之后,也许学生对我上课的内容淡忘了,但这种幸福的感觉却能伴随学生的一生。教师不能传授给学生一生享用不尽的知识,但可用自己的爱扫除学生心中阴霾,化解学生积压的委屈,融化学生心灵紧缩的恐惧,点燃学生心灵角落尘封的幸福感,激发学生对未来生活的追求。这种洒满阳光的幸福心态是学生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记得多年前,我班里有一个小女孩,父亲离婚后再娶,她随父亲生活。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又因经常被别的小孩欺负,她变得孤僻,甚至总想报复别人。开学第一天她就旷课了,以后的每一天都在给老师制造麻烦。在多次谈话无效后,我决定家访。当我踏进那间黑洞洞的小房子时,我深深感到她成长的不易,原本准备好的一大堆批评的话不觉烟消云散。我当着她继母和年迈奶奶的面大大表扬了这个孩子,使神情慌张的继母放松了情绪。这时,她回来了。我微笑着搂着她的肩膀,告诉她,老师很喜欢她。我看到她的眼在放光。此后的每一天我都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迎接她,她也回报我一个羞涩的微笑。不知不觉间,她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她会对别人笑了,学会帮助别人了,虽然她不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却有了一颗洒满阳光的心。她感觉到了生活的幸福,我也感觉到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这颗幸福的火种需要用爱去点燃。

以爱为起点的德育,就像春天的细雨于无声处浸润学生的精神世界,滋养他们向善进取的心灵,开启美好的明天。


二、再现生活情境,丰富情感体验


教育是有生命力的,人的生命不在于控制,在于点燃。教师的使命就是点燃生命之火,使之越烧越旺。我认为,教育的内容、方法、素材、检测等都来自生活,又回归生活,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是静止的,而打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能够加速这一教育过程,促进受教育主体主动发展内驱力的形成和保持。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通则理达。情在哪里,心在哪里,成功就在哪里。“情”是人类最软弱的部分,只有触动它才能点燃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在动情的时候学生才能真正敞开心扉,实现与教师的情感交流,相互理解,相互感染,共同打造和谐的教育生态。情的表达不要远离生活,情只有真才感人。要感动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选用身边最真实的人或事,抓住最感人的角度将其放大。

“寓义于情,而义愈至;寓情于景,而情愈深。”在一次送课下乡活动中讲的课题是《家,温馨的港湾》,我选取了自己家庭的一组照片。我在慢慢长大,而父母却慢慢变老,特别是在父亲去世后,我才深深体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道理。我流着泪对着父亲的照片深深鞠躬:“今天,女儿想对您说一句您这一生都没有来得及听到的话:爸爸,女儿爱您!女儿想您!”在场的许多老师和学生也眼眶湿润了。“我以前总是任性,让父母生气,以后我要学会体谅父母、关心父母,不让父母再为我操心了。”学生用急促的声音表达了自己对以往不理解父母的歉意,表示今后一定孝敬父母。一名女生站起来说了一句话:“有一次,我犯了错误,爸爸没有批评我……”就泣不成声了。一个小男孩满脸泪水说:“老师,我回家后要给妈妈洗洗脚……”全场报以热烈而长久的掌声。情感的琴弦只有被触动,才能弹奏出爱的乐章,才能激发践行责任的主动性。教育不是孤立于生活之外的,只有生活化的教育才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实现让学生成为社会人的目的。

许多学生反感上思政课,就是因为太多的说教。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我的课堂抓住学生的眼球,让他们在课堂上不走神、不睡觉、乐于参与、更有收获。于是我精心选择教学事例,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加情趣化、生动化。

体验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只有亲身的体验,才能有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深刻认识。例如,在学习《生活难免有挫折》内容时,我选用了青海省湟中县汉东乡下麻尔村小学的回族教师马复兴的故事。他用一双没有手的断臂夹着粉笔书写了20多年的教育人生。我找了几个学生自愿到讲台上,用两只手攥拳夹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几个字,其他学生夹着笔在本上写几个字,然后谈谈感受。马复兴一生所经历的挫折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他尚且能够战胜,我们遇到小小挫折又有什么理由不战胜它呢?

不要埋怨学生们的认识浅薄,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深刻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做一回老师,就能体会教书育人的辛苦;让他们当一天父母,就能理解父母无私的付出;让他们种一次树,感受劳动的不易,才懂得珍惜……多一次体验就多一次成长的机会。


三、启迪人生思考,促进自觉生长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教育即生长》中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教育生长论”是杜威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大厦的基石。杜威认为生长既是教育的本质,也是一种教育的方法论,儿童通过生长过程,其个性化与社会化得到实现和统一。

教育就是心灵的对话,就是用一颗心灵感动和影响另一颗心灵。生长并不只是生理的成长,也包括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思想的逐步成熟。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社会经验决定着正在建立的价值观体系有时是不正确的或片面的,很难与现实中复杂的社会现象相适应。例如认为朋友出卖我了,我把他打一顿是正确的,因为他有错在先;认为老师批评我错了,我就应该顶撞,因为老师在欺负我;认为我和同学闹矛盾了,我控制不住自己的火暴脾气,和他打架也是无可厚非的,不是我想打架,是因为我就是这样的脾气,等等。如果不及时纠正和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持久的。

思考启迪智慧,思考明辨真理。有许多教师对新教学理念有误解,认为只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如视频、音乐、歌曲、图片、讨论、辩论、小品等,就会有课堂的生动和高效。其实表面的火爆并不能代替冷静思考后的成长。

我在课堂上更注重的是学生思维的容量、广度和深度。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应该是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深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思维水平和习惯、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和成长环境等。所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只是语言、行为上的互动,更重要的是思维的互动。

在参加齐鲁名师新疆送教时讲的《敬畏生命》一课中,我依据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设计了来源于真实生活情境的一组问题:“说说抗疫那些事———请同学们说一说党和政府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了哪些事情?”“结合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98岁高龄胡汉英从武汉雷神山医院治愈出院的真实事例,请大家思考:国家花费大量资金救治高龄重症患者有价值吗?”“逆行的白衣战士、志愿者不顾自身危险去救他人是不爱惜自己生命吗?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我是他们中的一员又会如何做?”就像剥洋葱一样,核心价值观经过分析,终于呈现在面前。善于思考的人生会更加精彩,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点燃思维的火花,使其成燎原之势,熊熊燃烧。

初中十三四岁的孩子刚进入青春期,知识增长和身体发育都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如果不把握好正确的航向,很可能受到周围环境的诱惑而偏离航向。也许,立足德育的思考不会让成绩迅速提升,但会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疾风骤雨、光怪陆离,我们不可能永远像母鸡一样把孩子们覆盖在自己的翅膀下,他们需要的是有一对强劲有力的翅膀,而不是保护伞。总有一天,他们会展翅翱翔。我们是放飞希望的使者,我们要为这一天的到来创造条件,启迪孩子们思考人生、辨别是非、抵御诱惑,在风雨交加中认清航向。


四、实践拓展资源,践行内化情感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陶行知曾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社会即学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教学一定要和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要广辟途径,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并内化为自觉行动,从而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标。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探究尝试将课堂与社会有机结合。因为,脱离了社会,课堂教学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了课堂教学的引导,对于涉世未深的少年儿童来说,社会无疑就是“深水区”,充满着诱惑与不测。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作为教育者,我们探讨的主题就是如何将探究实践的方法引入教学,并将其与教材和课堂相结合。我尝试了多种方式,其中在课堂上开设的“时政论坛”因其独具的时代性和趣味性受到学生的喜欢。

在学习关于环保的内容时,我提前一周根据教材内容,把学生分为4个小组:人口组、资源组、环境组、法律政策组。让他们用一周时间去调查、采访、搜集资料,整合、讨论后写成感悟或评论,进行课堂展示。学生的展示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他们搜集的资料丰富充实,图片、音像等资料形象生动,评论入情入理。例如,一组的《聆听自然的呼唤》包括新闻事件、联系教材知识点、评论感受等内容。他们在最后用大字在课件中呼吁:“关爱我们脚下的土地,关爱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二组完成的是《我看环保》,内容包括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问题的表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最后,他们写道:“环境与人类唇齿相依。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类爱护环境、环境施惠于人类的过程。”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有一个小组实地察看了造纸厂的污水排放点和污水处理厂,取回了未经处理的造纸厂污水,装在矿泉水瓶中。瓶子一打开就有一股腥臭味,立即在班里引起了轰动。有的学生说:“怪不得一刮北风,我就闻到一股臭味,原来是这些污水的原因。”

有了大量的实践铺垫,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就变得简单和水到渠成了。学生由以往反感思政课的枯燥说教,变为盼着能在思政课堂上秀一把学到的见识,满足一下萌动的自信。毫不夸张地说,探究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五、评价激发自信,创新成就未来


自信才能快乐,快乐才能和谐,和谐才能平衡。保持教育生态的平衡关键在于教师的评价能否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能否通过评价传递教育的正能量,能否激发学生再前进的步伐。课程标准的评价目标中说:“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初中生由于其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思维水平等的限制,很难达到高质量、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进行鼓励性评价,肯定学生微小的进步,激励他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活动,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鼓励性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的学习行为,呵护学生瞬息即逝的思维火花。

我有一次到结对帮扶的乡镇中学讲课,课题是《成功需自信》,知识内容很简单,但如果仅以传授知识为主,这节课就失败了。课堂上一开始,学生正襟危坐,沉默寡言,课堂气氛很沉闷。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我设计了小组竞争、评选优秀小组和组员活动。通过语言鼓励和加分奖励的形式,许多学生敢于举手了,能够在自己的位子上主动站起来发言。于是我进一步鼓励学生:“谁能主动到讲台上来回答我的问题,奖励10分。”在片刻的安静后,终于一个女生走上讲台。“请你面对全班同学背诵一首诗。”学生惊讶地看着我:“这么简单?”我点点头。当然分数加上了。我对学生说:“成功其实并不难,自信就可以了。”整节课的气氛就像烧水一样,由冷到热,到沸腾。成功源于自信的道理将会流淌在学生的血液中,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学生的自信被点燃,成功还会远吗?

教师在备课选择例题时往往受自己的思维及参考书的局限,而学生中有的思维敏捷、思路新颖,他们往往不会局限于教师的答题思路,而经常会提问:“为什么要这样答?可不可以答其他内容?”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几十个学生的思维活动限制在自己设定的框框内,那样将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将湮灭课堂的生成性。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后,很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因此,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独特见解时,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鼓励性评价,精心呵护学生碰撞出的思维火花,使其形成燎原之势。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记得有一次讲到终身学习的问题,有的学生就提出:“老年人学习后也不会为社会做多大贡献,只会增加教育负担,因此,老年人没有必要再学习。”这一观点一提出,教室里像炸了锅,学生们都在激烈地评论,有的赞同,有的反对。且不说这一观点正确与否,单学生这种敢想、敢说的精神就非常可贵。我抓住时机进行鼓励:“你的观点很有新意,但也有同学不同意,你们是否可以各举实例进行论证呢?”经我的评价与调动,学生们各抒己见,终于在举例论证的过程得出了正确结论。我想,对学生来说这一结论将终生难忘。


六、艺术走进课堂,美育浸润德育


艺术是人类文化中最璀璨夺目的明珠,审美能力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实际上艺术是各民族的最早的教师。”人的思想和行为源于人的认知,审美能力是认知水平高低的标志。席勒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如何认识美、面对美是人的一种修养、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培养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要有一技之长,更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具有高雅生活情趣的人,使他们的闲暇时光不沉浸在麻将、扑克牌中,让生活充满情趣和快乐、追求。

我们的课堂完全可以借鉴各种艺术形式的优势,将其引入课堂,既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可观赏性,更提升课堂品位。例如歌曲、舞蹈、戏剧、绘画、影视作品等各种艺术形式均可在适当的时候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在《家的意味》教学结束时,全体师生满怀深情,共同表演手语歌《感恩的心》,有的学生一边唱一边流泪,内心激荡着对家的热爱、对父母的感激,整个课堂在高潮中结束。这种深刻的触动是几句结束语达不到的。

一段或舒缓或激昂的音乐,一首或婉约或豪放的小诗,一幅或寓意深远或色彩悦目的美术作品,经过教师的挖掘和分析,便可将其教育功能发挥出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优美而和谐,更让学生在欣赏中有所感悟,在欣赏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塑造高尚的品格。



(《山东教育》2021年4月第1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