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须尽力,来生仍为师——记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青州市郑母初中教师王连霞
发布日期 : 2021-04-12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余生须尽力,来生仍为师
——记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青州市郑母初中教师王连霞
本刊特约通讯员 赵云福 张洪腾
2020年9月9日下午,青州市融媒体中心的舞台上,一场题为“桃李初心,无悔人生”的教育故事报告会在观众的期待中拉开帷幕。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幅幅熟悉的画面、一声声敬佩的赞叹,无不向在座者展示了青州一线教师投身教育、薪火相传、奉献自我的感人瞬间。台上讲述者声情并茂,台下聆听者为之动容。而让所有人触动最深、落泪最多的,是青州市郑母初中一位平凡又特殊的教师。说她平凡,是因为她和其他教师一样,扎根三尺讲台,默默耕耘;说她特殊,是因为她虽身患重症,却始终坚守课堂,倾情奉献。她,就是荣获“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称号的教师王连霞。
“王老师一边坚持治病战胜病魔,一边将自己的知识孜孜不倦地传授给学生。在三尺讲台上,她从未缺席,把无私奉献和爱的教育演绎得淋漓尽致。”说到王连霞,青州市郑母初中校长刘强满脸敬佩。一直以来,王连霞用最坚毅、最温暖的精神,感动鼓舞着她的学生和同事。她以德立身、以身立教,如春蚕吐丝,像蜡烛照明,将教师最伟大的人格力量书写在乡村学校的课堂。
刻意隐瞒:她独自承受巨大压力
王连霞任教的郑母初中,位于青州市东部乡村。虽然较为偏远,学校教学质量却让许多城区学校望尘莫及,这与此处浓厚的文化底蕴有关。
郑母镇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自古以来就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孕育出众多文人雅士、国之栋梁,如“连中三元”的宋朝丞相王曾、元朝尚书董进、明代侍郎冀镧、明代状元赵秉忠等,因此享有状元之乡、丞相故里的美誉。1980年出生于郑母镇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王连霞,从小就受到了当地良好文化的熏陶,培养了坚毅优秀的品格。上学期间,她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是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好学生、好榜样。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13岁那年,王连霞突然高烧并伴有关节疼痛。开始以为是普通的感冒,没想到病情越来越重。父母带她四处求医,可病情依然不见好转,直到两年后她被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了治疗,她在家休学三年。其间,她一直坚持自学,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益都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她一边忍受着身体的病痛,一边顽强地学习。她的毅力令人佩服,老师和同学每每提起她来,无不竖起大拇指。在家人的悉心照顾下,配合药物的积极治疗,她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是,大量服用药物对肾脏造成了伤害,给身体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2000年从益都师范学校毕业后,她来到家乡郑母赵坡初中,成为一名物理教师。2006年,因学校合并,又成为青州市郑母初中的一名教师。她一直坚守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并连续担任班主任工作,教学认真负责。
2011年春的一天,王连霞正在为学生上课,突感头晕、身体不适,后来连续多天出现这样的状况。当时她教着初三年级四个班的物理,考虑到学生们即将参加中考,学习任务重,她便将自己身体不适的事情隐瞒了下来,仍坚持给学生们上课。6月份,等学生们参加完中考后,她才到医院进行检查。经过检查发现,她的尿蛋白高、肌酐高,确诊为尿毒症前期。
如果发病之初,王连霞能及时在家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安心养病,进行科学的治疗,也许病情就能好转。但她考虑到学校正缺老师,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便对同事和领导隐瞒了病情,继续照常上班,没有因病耽误学生一节课。她的内心深处,最不愿意因个人的事情影响到教育教学工作。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心和对学生无限的关爱,让她在面对病魔时,也一如既往地坚守在课堂一线,独自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两难抉择:她选择效果较差的方案
王连霞默默地坚守着,用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认可。但是,病魔是如此的冷酷无情。2015年6月,她因病情恶化,不得不去医院检查、治疗。“去医院一检查,我的肌酐值比正常人高很多倍,医生建议我透析治疗。”王连霞回忆说。
透析治疗分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前者治疗效果好,但需定期去医院治疗,后者效果相对差些,但可以自己在家操作。鉴于王连霞病情严重,医生建议她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但当王连霞了解到,血液透析每周需要3次,每次需要4个多小时,还需要住院时,她犹豫了。
“还有没有别的选择?”王连霞急切地问道。
“腹膜透析简单一些,自己在家就可以做,但是效果要差一些。”医生解释道。
“我选择腹膜透析,我自己做,我怕麻烦。”王连霞略一思索,非常坚定地说道。其实,她不是怕麻烦,而是怕耽误给学生们上课。就这样,王连霞毅然选择了腹膜透析。
“领导和同事都很照顾我,但学校教师资源紧张,不能因为我影响学生们学习。”面对他人的疑惑,王连霞的回答轻描淡写,却让听者感到格外沉重,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即使身患重症,她心里首先想到的也是自己的学生。
在医院做了腹部插管手术后,王连霞回到家中每天进行腹膜透析,定期到医院检查。此后,她的身体里总是插着一根维持她生命的管子,她每天拖着这根管子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们上课,一坚持就是5年。5年来,王连霞透析频率越来越高,但从未为此请过假。两周一次的医院检查,透析液的搬运,每天5次的腹膜透析,都是独自一人完成。每每提起她的病情,年迈的父母总是老泪纵横,心疼却也无能为力。
王连霞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自己给自己做腹膜透析,草草吃完早饭,就赶往学校上课。中间每间隔3小时左右还要赶回家换一次腹透液,每次腹膜透析一般需要半小时。每天白天4次、晚上一次,一天5次的腹膜透析,就像正常人的一日三餐一样必不可少。这一天中,王连霞就在学校和家之间来回穿梭着、奔跑着,她自己也不知道到底穿梭了多少趟、奔跑了多少次。
即使如此,王连霞仍坚持重病不离岗,并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凭着超强的自控能力,她努力忍受着身体的疼痛,即使很多次几乎晕倒在课堂,仍坚持着讲课。平时,她积极参加全校的各项工作和义务劳动,凡是力所能及的工作,她都亲力亲为,从不麻烦同事。
“同事们都非常关心我,大家都上这么多的课,能自己做的,绝不能再麻烦大家了。”王连霞曾考虑过病休或调到后勤岗位,但每每看到学生们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她就更加明白自己坚持的意义。
乐观坚强:学生心中的“生化战士”
在学校里王连霞很少谈起自己的病情,以至于很多同事、学生都不知道她有这样的病。她一直是那个阳光灿烂、和蔼可亲的王老师。在工作上她也不曾把自己当病人,像以前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就这样,她的病情被隐瞒得很深,直到被班里一个叫小伟的学生意外发现。
小伟是王连霞去年所带班里的学生,由于成长在单亲家庭,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科学的家庭教育,进入青春期后表现得任性、敏感、叛逆,行为散漫,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有抵触情绪,与同学关系也不融洽,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就与同学争吵。
有一次,小伟在上课时偷偷看手机,被王连霞发现后依然不知悔改,还不服管教,与她对着干。当时,王连霞非常生气,又加上自己身上的病痛,情绪差点儿失控。但考虑到小伟的特殊情况,她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而是等到下课后,找小伟单独谈心,耐心细致地给他做思想工作,希望小伟能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事与愿违,小伟并不买她的账,情况没有明显好转。其他老师对这个学生也是无能为力,甚至有的老师还劝王连霞,不要再在这样的学生身上白白浪费时间了,王连霞却始终没有放弃。
她认真翻阅小伟家庭情况档案,并通过与他谈心和向周围同学了解,全面掌握小伟的个性品质、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后,决定再找机会与小伟谈心,帮他端正学习态度。
一天,小伟竟在上课时间从后门偷偷溜出了教室。王连霞拖着病痛的身体找到他,一番苦口婆心的教育,仍然没有打动他的心,小伟甚至嫌老师多管闲事。此时的王连霞真的生气了,拖着小伟就往教室走。一心想着挣脱的小伟,下意识地用手推了一下王连霞的腹部。这一推,小伟隐约感觉到老师的衣服下面好像有一个硬硬的东西。小伟先是一愣,再看王老师时,她已经捂着肚子,疼得蹲了下去。这时的小伟吓得变了脸色。
“老师,您怎么了?老师,您身上那是什么?老师,您到底怎么了?”小伟一边去扶王连霞,一边大声地哭喊着。
看到惊慌失措的小伟,王连霞顾不上自己的疼痛,赶忙安慰他说:“老师没事。”
后来,小伟从其他老师那里得知,原来,王老师因为身患尿毒症,每天需要做透析,腹部那个硬东西其实是做透析用的管子,它深深地插在王老师的身体里。那天小伟无意间一推,正好碰到了那根管子。听说了这些,小伟感到十分难过和后悔,并主动找王老师道了歉,承认了错误。
“老师之所以现在每天还站在讲台上,就是因为太爱你们,太爱这个讲台。只有跟你们在一起,才能暂时忘却病痛的缠绕。老师舍不得离开这个讲台,舍不得这辈子最爱的职业。”王连霞语重心长地说道。听到这里,小伟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最后,小伟向王连霞深深地鞠了一躬。王连霞摸了摸小伟的头,欣慰地笑了。她明白,这个长期缺少母爱的孩子的叛逆行为,只是想换一种方式让别人关注他罢了。
这件事后,小伟在班里的表现越来越好,学习成绩也逐渐上升。他忍不住把王连霞的秘密告诉了同学们:我们的老师实在是太坚强了,得了这么重的病,身上插着管子还照常给我们上课,她真像科幻电影里的“生化战士”!从此,“生化战士”就成了王连霞的“外号”。
而在大家面前,王连霞确实像个真正的战士:坚韧、执着,顽强地与病魔做着斗争。大家从来看不到她有丝毫的悲观,只看到她在课堂上神采飞扬,看到她乐观、坚强、充满正能量的模样。
尽管身患尿毒症,每天还要做多次透析,王连霞带的班级成绩一直都很优秀。学生们没看见王连霞发过脾气,她总是一脸笑容。
学生小军说:“王老师是位十分幽默的老师,她的课气氛十分轻松。比起物理我更喜欢王老师,因为王老师让我喜欢上了物理。”
在平时的教学中,王连霞总是带着微笑给学生们上课。王连霞心里清楚,微笑是一种亲切的语言,可以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是温暖的七彩阳光,可融化心中的冰雪,使生命更加灿烂。她也明白,教育最需要微笑,学生也需要微笑的教师。因为教师的情绪、教师的脸色,能直接在学生身上起作用。因此,尽管时刻要与病魔作斗争,她在学生面前,始终保持微笑,让学生感到亲切和信任。
已经20岁的小冀,是王连霞教过的学生。她虽然已进入大学学习,但每逢寒暑假,都会去看望她的王老师。“我会和她说说最近发生的事情,就像以前读书时一样。读初中时我常常骑自行车和王老师一起回家。王老师骑的是电瓶车,她会骑慢一点,等我到家了,她再回去。她是一位细心的老师,现在回忆起来,和她相处的每一个细节都令人感动。她是一位好老师,更是一个好人。”
身边榜样:同事眼中的“人生导师”
王连霞的事迹感动着周围的同事,她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也成为学校的一面旗帜,凝聚着学校发展前行的团队力量。
在教学上,她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工作中,她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虽拖着病体,但她依然用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用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影响学生。
作为学校物理学科带头人,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王连霞总是带着年轻教师一起钻研教材,一起认真备课,一起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和疑点。青年教师在她的引领和带动下,学习更有效,成长更迅速。青年教师王树芳先后获青州市课堂大赛一等奖、青州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青年教师王楠楠获潍坊市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大赛初中物理组一等奖、“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潍坊市中小学创新技能系列活动科技小论文比赛初中组二等奖、物理学科优质课三等奖。青年教师刘世莲先后获青州市优秀教师、青州市“课改新秀”、青州市物理学科教学能手荣誉称号,她写的《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实践分析》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王老师是我的教学师傅,更是我的人生导师。在王老师的无私帮助下,我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了物理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实现师德、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教科研能力的同步提高。”王楠楠言语之间充满了感激之情。在王连霞的指导下,青年教师写出的一篇篇教学反思,阅读的一本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无不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彻底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这个特殊的时期,教师们也用高度的责任心做到“停课不停学”,成为人们心中的“最美主播”。对平时不玩抖音、不刷微博、不打游戏的王连霞来说,在线授课是非常巨大的挑战。
为学会网上授课,她积极向学校网络管理老师请教,拜年轻教师为师,不断学习,反复练习,有时为了一个问题打好几遍电话请教。一学就是几个小时,直至把问题弄通、弄懂,并能熟练操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王连霞已经能够熟练运用多种方式直播授课。学生网上提交的作业中有许多问题,王连霞通过打字的方式进行批阅。这对于身患重病的她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每天晚上她都要批阅到深夜。认真负责的她一字一字敲下的批语中肯而饱含深情。
她的眼睛因为长时间看屏幕导致充血红肿。一天上网课时,有细心的学生在评论区问她:“老师,您的眼睛怎么了?”另一个学生说:“那还用问吗?肯定是给我们批阅作业累的。”
有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多年来她所教的班级成绩总是在全市名列前茅,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各种荣誉和获奖证书见证了她的努力和付出。她先后荣获青州市优秀班主任、青州市优秀教师、青州市教学能手、全国物理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获得了青州市优秀教学成果奖。这些荣誉的取得,既是对她以前工作的肯定,更是鞭策她以后继续前行的动力。
“我会一直珍藏着这些证书。我并不是在乎荣誉,而是在乎学校、学生、家长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认可。”王连霞说道。
用爱坚守:对梦想最深情的期盼
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这就是爱!当一位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王连霞的回答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她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用满腔的爱浇灌学生心田,静待花开……
2020年春节过后,王连霞需要透析的频率越来越高,由原先的两三次变成了四五次,以此来维持生命。就算这样,她也很少请假,而是坚持在家自己护理,一节课也没给学生耽误。由于长期的透析,各种并发症都找上门来,病情在不断恶化。
那天,王连霞突然打电话给校长说:“刘校长,我下周一请天假吧,去把那个‘零件’换换。”虽然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但在校长听来,心里却十分不是滋味。她这是又去潍坊市人民医院做肾移植配型检查啊,说得这么轻巧!王连霞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做好了各项检查准备工作,联系好了主治医生,趁着周一临时没有网课,匆匆去医院做完了检查。
面对这么严重的病情,她总是充满了乐观情绪。她说:“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我把他们教好,学生们有出息,就是我在弹奏生命里最美的乐章。”朴实的话语,透出的却是内心深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爱生如子的担当精神。
王连霞说,余生不长,这辈子欠下了很多人情,拖累丈夫太久,让父母牵挂太多,不管能不能做肾移植手术,剩下的日子她都要好好面对,守在父母身边,像小时候那样被父母宠着、疼着。她最不放心的就是儿子,不能好好守护他长大;最对不起的是父母,40多岁的人了,还要靠他们照顾,将来有一天万一她离开了,他们该怎么办?还有,觉得对不起她的学生,上课时看到学生们懂事地乖乖坐着,她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就是我们的王老师,命运虽然对她不公,但她从不抱怨,对这个世界全都是感激和歉意。
虽然肾移植手术迫在眉睫,但是谈何容易,一是缺肾源,二是需要大笔资金。这么多年来,工资都治病了,基本没什么积蓄,但她坚信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永不言弃,于病痛中坚守,王连霞老师的这种坚守、责任与担当,感动了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鼓舞大家踏实工作,潜心教学,真正实现让学生快乐学习。
王连霞将平凡的三尺讲台化为自己的人生舞台,传播知识,散播希望。在这里,王连霞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而领导和同事给予她特殊的关怀,也感动感染着她,让她有了更坚强的力量。青州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郝炎磊等领导多次到学校看望她,给予资金帮扶,并要求学校力所能及地帮助王老师。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王连霞的心里。它就像一盏明灯指引她前行,使她拥有了无私的奉献精神。教师的人格是奉献的人格,教师的天职除了奉献还是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耕耘,她更知道,该如何把自己奉献给学生。在奉献中,她体会到了教师的无私和伟大;在奉献中,她感受到了学生的回报;在奉献中,她拥有了做教师的幸福感。
王连霞平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余生须尽力,来生仍为师。”现在,她正在用她坚强的意志支撑、坚持着,等待着合适的肾源。希望她能够早日移植成功,继续实现她为教育事业而奋斗的梦想。
(《山东教育》2021年3月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