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小说阅读教学中学习传统文化
发布日期 : 2010-05-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莘县实验初中 赵福玉
母语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传承祖国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凝聚民族之根,塑造民族之魂。因此,传统文化教学天然的是母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校也因此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诵古诗、背经典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认为这些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可是如果不能培养学生的古典语言、生活情景化氛围,学生的积累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并不能从实际意义上传承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基于此,我认为初中传统文化教学不妨从引导学生阅读古典小说开始。下面我以自己所组织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阅读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阅读古典小说,可以营造古典氛围,进而体验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有让学生真正地深入到古人的生活中,让学生意识到古人的精神是在那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学生内心真正营造了那种古色古香的氛围,他才可能发自内心的将古典文学所特有的意境还原到自己所能想象的古人生活中,也只有那样他才真正有了体会古人思想,传承文化的可能。而要做到这些,很显然,描绘细腻、逼真的古典小说要比纯粹传情达意的诗词歌赋要强得多。比如学生对“义”的理解,只有在读了“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之后,才能在血脉贲张的过程中体验深层次的“义”,首先来自刘、关、张对报效祖国的高度认同,而非是简单的个人趣味相投。
二、阅读古典小说,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进而激发学习的热情。小说,在古代作为文学小道,历来不受中国士大夫的重视,因此它起于底层,兴于底层,具有其他文学作品所不具备的草根性,这决定了它必然具备丰富的叙事功能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功能。古典小说的叙事功能和相对质朴的浅显文言,对于学生来说,前者对他们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他们无须像学习古诗词一样去拧着眉头猜谜,后者对学生的畏惧心理来说天然地具有了免疫力。而和现代文略有不同的文言表达方式让学生更易于和现代语言体系沟通,相对来说让学生多了读懂的机会,激发了学生成功的欲望。再者,古典小说的叙事也给学生提供了学说的舞台,让学生真正能够将知识加以运用———君不见学生讲起其中的故事来总是眉飞色舞的;而且相对浅显的文言表达方式也适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毕竟古典小说的阅读大部要靠课外完成,这就要求阅读内容在难度上要低于所学课文,但是在阅读量上要大于课内阅读。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三、阅读古典小说,故事熟悉,可以增强传统文化对学生的亲和力,易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对于学生来说属于陌生的作品、熟悉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做到了对文章有话可说。这样对于它的阅读,教师在设计时可以很自然地将故事因素撇开,感知文本上所占用时间的节省,让课堂教学设计,更能偏重于语言赏析和小说结构的欣赏以及主题的探究,甚至因为它的老生常谈,更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的思辨性。比如说对人物的再认识,对民间观点的理解等等。
四、古典小说是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通俗读本,更利于中学生传统文化的启蒙。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在形成的过程中,经过了民间的考验,又经过了底层文人的加工,同时它又是古代士大夫的案头之物,在中国称得上是家喻户晓,它的智慧、尤其是他所体现的思想倾向可以说是最契合中国人的传统意识的。因此,我认为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完全可以实现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美学倾向等的渗透,理解了这些对于学生反过来理解其他古典作品有着重要的基础意义。
五、古典小说大量文学描写所营造的古典语言氛围,对于学生学习文艺作品大有裨益。《三国演义》中如三结义、战赤壁、三顾茅庐等都有很多精彩的景物描写和场面描写,开头的《临江仙》词以及一些优秀的章节回目,即使和最优秀的古典诗词文赋相比也不遑多让,而这些散落在富有感染力的故事中的语言珍珠,完全可以让学生不自觉地吸收,进而作用于他的语言学习中。这些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那些孤立的一首诗词、一篇文赋所不能比拟的。
六、阅读古典小说,要注意课内、课外相结合,自由阅读和集中指导相结合,读书、写作和综合活动相结合。古典小说由于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很难在规定的课堂上完成,而且学生对于阅读这样的作品兴趣很大,所以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不妨实行分散读、集中学的模式。以《三国演义》为例:首先拿出一节课的时间集中学习回目,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划分散读的几个阶段,讨论阅读的成果呈现方式,制订读书时间表。其次在阶段阅读完成后拿出一至两节课开展读书答疑会、读书成果报告等活动。中间甚至可以穿插一些社会调查(如调查关公在民间的地位,调查笔者所在县的三爷庙———张飞庙)等。
总之,中国古典小说作为最晚形成的一种古典文学形式,它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和语言的亲和性,它是最直接来自底层的表达方式。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经过历代文人和下层劳动人民所提炼出来的,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对于思想活跃、又有了一定阅读基础的初中生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传统文化普及读本。只要我们运用得法,一定能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教学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学生语言的积累、阅读的提升和民族文化品格的塑造起到应有的作用。
(《山东教育》2010年4月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