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初探

发布日期 : 2021-09-13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八中学   赵世波   宗洪玉

语文是初中阶段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肩负着向学生传达人文素养、语文知识等重任。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还要透过语文感知社会与生活,发现其中的美。就这一方面来说,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探究意义重大。

一、语言美的渗透

就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来说,其所创作的散文能多次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正是因为其作品语言优美和简洁的典范价值。朱自清在具体创作中,喜欢采用色彩的搭配来体现自身情感。而在此过程中,其在语言修辞应用上可以说是出神入化,能够给读者一种音乐美感,这一效果主要就是通过句式错落、文字平仄的变化达成的。

例如在《绿》这一课教学中,其中的片段:“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便可见它的全体了。”这之中的几个句子形式便极具节奏感和美感。而教师在教授这一段的时候,便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朗读的方式感悟其中的语言美。首先就是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名家朗读的音频,同时让学生小声跟着读。其次将学生合理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朗读比赛,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最好。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渗透角色读、配乐读以及师生交叉读等形式,有效保证学生的新鲜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语言美。

二、形象美的渗透

众所周知,美自身存在很强的形象性特点。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便是借助艺术形象展现各种社会生活,以便实现美育目的。就我们初中语文教材来说,表现的一般都是个性鲜明、心灵纯洁的人物形象,这类形象能够很好启迪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的情感。针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合理进行形象美的渗透,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接受美育的熏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中的课文教学目标之一,便是让学生感悟其中人物的形象美,如《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等,都是“至情”的文章。前者体现出邓稼先的无私、执着、吃苦耐劳以及奉献精神;后者则体现出闻一多大无畏的献身精神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将这些形象美合理呈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感受到这些人物的高尚精神与品格,实现对学生的良好激励。

三、意境美的渗透

通俗来说,意境其实就是语文课文中引人入胜的情境。要想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发现其中的美,便要带领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就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来说,其中存在很多借景抒情的课文,作者借助传神、优美的语言文字,将自己感知到的事物生动展示出来。读者要想有效接受,必须走进作者营造的情境中,并在心灵上和作者进行沟通。

以《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教学为例,作者采用爽朗、清新的笔调给读者呈现出了济南冬天的美好景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感知到其中的温暖舒适,并陶醉其中。不过仅靠教师的口头讲述,学生很难理解。针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手段进行辅助,如多媒体便十分合适,将课文情境直观展示出来,给予学生感官冲击,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悟。

四、创造美的渗透

初中语文的课文借助对语言、形象以及意境的分析,使得学生深切感受其中的美,最终将这种美合理应用至现实中。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并不要求学生成为文学家,不过必须进行审美能力培养,使得学生能自主创造美。放到语文课堂上,创造美更多地还是表现在作文创作中。首先,在作文选材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选择丰富且极具美育价值的生活素材。同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随感随记的习惯,并在阅读中注重素材的积累等。其次,教师在主题、结构等方面不应该过分局限,给予学生创造美的广阔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应试观念,体现学生课堂主体性。最后,在评价与赏析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美为依据。通过这种方式,便能推动美育更好地渗透,为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达成提供助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美育十分有必要,可以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将美育贯穿始终,以便使语文课堂充满美和情趣,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其今后学习进步奠定扎实的基础。

(《山东教育》2021年78月第293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