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师设问评价技巧

发布日期 : 2021-07-11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教学研究室   商英英

问与答现在仍是课堂的主要模式,不管是单独提问、集体提问还是小组讨论之后的提问,都在延续着师问生答的互动。即使现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出现了诸如“基于学情”的生本课堂,即以学生的提问作为课堂教学方向,但从实践中的公开课、优质课来看,老师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以学生在课前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灵感来源,课堂仍然是以教师的提问作为推进抓手。

但是,最近在听课的过程中忽然发现,“师问生答”模式下,“师问”成了教师的着力点,“我”把问题抛出去就行,不管学生回答得怎么样,对课堂进程好像并无影响,课件该怎么展示还是怎么展示,某个环节该用多少时间还是多少时间。“过于精巧的、讲究一分钟一分钟流程的、教师一口美辞假声抒情的、一举一腔分明比表演还像表演的语文课,也许应该被看成变了态的语文课。”“师问生答”之后的落地———教师评价成了随意发挥。或是不置可否,或是简单重复,或是离题万里。其实,教师评价是提问之后的提升和点化,是问题的最终解决和明确,也是学生素养提高的关键节点。特别是语文课堂,学生的回答很容易陷入似是而非和模棱两可,如果教师没有恰当的点评,那么再好的课堂设问也会走向无效。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经典散文,品味语言是其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很多教师都抓住了表现史铁生“暴怒无常”的几个典型词语,意在让学生领略词语运用之妙,提升学生语言运用技巧。有位教师问:“‘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两句话哪几个词运用得好?”学生大部分能找出“砸”“摔”“突然”“猛地”这四个词,但也有个别学生找到“面前的玻璃”“手边的东西”,教师的评价是“我们找的是动词”“你再找找”。但是如果细细推敲,史铁生为什么不砸别的东西,要砸“镜子”?因为镜子里的是一个残缺的自己。为什么是“手边的东西”?因为他坐在轮椅上,远一点的地方他够不到。这些都是他因身体残缺而引起的“暴怒无常”。这位教师的点评完全按照自己预设的课堂程序推进,可是学生是有思想的人,我们要根据他们的回答随时调整思路,这才是真正有“生成”的课堂,而不只是设计好的表演。

“本文哪些语句可以表现母亲对我的爱”也是教师在《秋天的怀念》这一课中常常设计的提问。母亲对我的爱隐忍而厚重,只有在听到我答应去看花的时候才高兴得有点“忘乎所以”,提到童年往事:“你偏说那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在学生找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老师没有直接点评,而是接着问:“母亲为什么忽然不说话了?”学生愣神之后又把课文原句扩展了一下。诸如此类对学生回答的反馈,不仅忽视了学生“寻爱”的成绩,而且用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拖延了课堂时间,降低了课堂效率。

基于对教师设问评价语言的长期观察和思考,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师的“设问评价”可扣住以下几点进行。

一、扎实有效

这应该是课堂评价最基本的原则。明确问题答案指向、促进学生言语表达、提升其语言赏析能力、锻炼其语文思维、提升其文化素养等等都是良好的教学评价可以实现的目标。这也是课堂设问、回答、评价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落地点。指向明确的问题,要指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比如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开放性较强的问题,要把握“言之成理”的评价标准,避免学生离题万里;如果要锻炼学生语言能力,就要指出其表达优势并纠正其发音、重音、遣词造句方面的过失。教师要明确自己设问的目的,根据目标有的放矢进行评价。

二、铺路搭桥

很多时候,教师的课堂设问和学生的理解水平、表达能力会有一定偏差,会出现提问之后的“冷场”。很多教师这时候会着急,会一遍遍重复“同学们举手啊”“这个问题不难,不要害怕”之类的话语来缓解尴尬,其实学生很多时候需要的不是类似没有营养的鼓励,而是通过设问诊断和评价搭设一座桥,帮助他们打开思维。在《纪念白求恩》中教师问“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段话的妙处。学生答出是排比句,教师肯定之后问“这个排比句有什么效果”,学生就不作声了。这位教师很聪明,她让学生在纸上把这段话写下来,然后把每句话前面的“一个”都去掉再读读看。学生顺利地悟出了演讲词的语言特色:有气势、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利用巧妙的“变式”练习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品,正是提升其理解力和语感的最佳途径。

三、言简意赅

冷眼旁观,在课堂上耽误时间的往往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很多教师“妙语连珠”称霸课堂,定要充分展示自己的“口才”,但课堂不是教师的脱口秀,主角是学生。特别是在课堂设问中,教师评价语言的简练高效是考查其教学基本功的重要方面。有位教师在讲《植树的牧羊人》时,设计以“对比”手法串起全文,这个想法本身很好,有“以点带面”之功效。可是在处理前后环境的对比时,学生轻松流畅的回答非但没有让教师惊喜,反而打乱了他的预设,愣了一会儿之后他还是坚持一点点把课件上原有的关于环境变化的表格演示了一遍,还解释了一遍。结果后面关于文本深度挖掘的对比草草了事,学生听得稀里糊涂。一节课下来,学生的笔记本上干干净净,教师讲的都会,不会的都没讲。课堂效率的低下和教师评价的拖泥带水、僵化死板有着直接的关系。根据学生回答及时通过评价调整课堂节奏和预设,是对学生思考的尊重,也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

四、等待成长

在很多公开课上,有些学生在教师设问之后能立刻找到思路,组织好语言。从实际角度讲,这样的学生在这样的问题设计里基本没有获得。反而是那些反应慢一点,经历思考过程的学生能获得更多的成长,前提是教师愿意等。可是如今的公开课很少看到这样的等待,大都是以“你先坐吧”“你来替他说”这样的评价草草打断学生的思考。仿佛流畅无卡断,全程热闹非常成了好课的标准。但没有停顿的课堂哪有思考的厚度?希望更多的教师以“你再想一想”“你可以换一个思路”“慢慢来,不着急,老师等你”等评价语言去换取课堂中学生的成长。

课堂设问是教学的必要手段,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得力途径,但前提是教师设问评价到位,才能让设问落地,让课堂开花。

(《山东教育》2021年6月第2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