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思维定式,优化读写能力

发布日期 : 2021-06-14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张家产中学   张迎雨

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也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如果我们总注重灌输各种知识要点和解题方法,发出信息的方式也总是老旧陈腐,天长日久,学生的大脑皮层再也引不起兴奋。所以,我们在抱怨学生不会做阅读题、作文总没有起色时,不妨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僵化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故步自封。

语文教师的思维也必须发散开来,引导学生自由地探索,灵活地思考,克服定式思维的负面影响,去摘取新的认知之果,获取创造的能力。

一、设疑启思,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自古以来学习讲究疑而启思,疑则生变。在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封闭思维方式投入语文学习,而是以一种自主取舍的思维方式投入语文学习。善疑,思维才能深刻。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疑问,展开教学。

被世人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契诃夫和莫泊桑的作品颇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变色龙》和《我的叔叔于勤》便是异中有同,同中藏异的。对于这两篇文章学生喜欢“看热闹”,可如果只是保留在对情节发展的好奇与满足中,那文本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与看影视作品取乐毫无差异。教学时如果把这两篇文章放到一起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对小说的选材布局、表现主题的方法等方面提出疑问并自主探究,就能引领学生思维向文本更深处漫溯。我们来看两位作者都是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两人的年龄只差一岁,两文的写作时间仅差一年。两位小说之王的两篇惊世之作在情节上都突出一个“巧”字,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都突出一个“变”字,所写的人物事件都突出一个“小”字,而表现的主题都突出一个“大”字。此外也有不同,比如同样写变,《变色龙》是在同一时空,极短的时间内的变,具有高度的凝缩性;而《我的叔叔于勒》是一段跨越十多年的故事,“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并表现在多种场合。两篇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的处理方面也各有侧重,《我的叔叔于勒》注重神态、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惜墨如金;《变色龙》注重语言描写,穿、脱大衣的动作是通过他人之口告诉读者的,而神态更是简短精当。研究分析这些异同,有助于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二、多向思考,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单向思考”是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的一个根本原因,为克服思维定式,在语文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变向思考。这里说的“变向思考”,指的是让学生改变思维的方向,由单向思维变为多向思维。

先看一个简单的例子。“爱”字我们经常挂在嘴边,提到它,我们就想到家国之爱、亲情之爱、友情之爱等等。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学习生活及教师、同学的范围内,让一个饱含深情的字,失去了它本身的光彩。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开拓学生思路,比如让学生想想“爱”除了表示情感还可以表示什么,还有其他意思吗?请造句表达出它的含义。再接着引导:“请说出你知道的能表达‘爱’的诗词句,并引用或化用它写成一段话。”这样文章的开头、结尾,是不是既增添了文学色彩,又变得耐人寻味了?我们还可以接着启发:“如果不允许出现一个‘爱’字而真切表达‘爱’,你能写出来吗?”这样的多向思考,不仅使学生学会了表达“爱”,更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再看整文写作———以“水滴石穿”为例。看到这个成语,我们的大脑会不由自主地蹦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永不言弃”等等和“恒心”“毅力”有关的主题,学生也是如此,更何况有太多学生写作时总是抱着应付了事的心态,不会费心去思考的。这样人云亦云,没有超强的语言功底,是很难脱颖而出的。如果我们变单向思考为多向思考,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我们可引导学生分别从“水”“滴”“石”“穿”四个角度写出不同的构思,结果学生就有了很多不同的想法———“弱能胜强”“柔能克刚”“不要轻视‘小’”“要敢于碰硬”“顽石是可以攻破的”等等新颖的观点。

再来看“有这样一种声音”如何立意?舍弃单向思维———爱,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由“天籁之音”写“环保”,由“孩子的笑声”写“童心的可贵”,由“乡音、‘归来吧,游子’”写“归国、爱国、统一”,由“蟋蟀的叫声”写“思乡情结”。

但很多同学因为生活的安逸和自身的阅历,想不了这么深刻,他们只会借“声音”表达一种爱,如亲情、友情、师生情等等。这样的立意很多,不容易写出彩,但并不代表大众化的立意一定写不出好文章。假如你不能从立意上出彩,那么就要从“选材”上弥补。如果只是写老师、家长的教导,同学的安慰、关心,语言功底又不佳,那文章就平庸化了。可是抛开这些,换向思考,我们会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细节让我们感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想,你安逸地坐在沙发上吃着零食、看着手机时,母亲的拖把经过你的脚下时,你可听到它与地面摩擦的声响;当你夜间似睡非睡时,你可听到加班到深夜的母亲走进你房间为你拉被子时轻微的呼吸声,或是她的双腿不小心碰到你床沿的声音;你可还记得小时候坐在爷爷老旧的三轮车上,那车子在路上颠簸时的声响;你可还记得奶奶烧火时,锅灶里柴火燃烧的声音,可还记得那一锅香喷喷的大馒头开锅时,大锅里水沸腾的声音……假如学生的思维是凝固的,我们可以用这些细节融化他们思维的坚冰,让他们写出属于自己的声音细节,一样可以感染读者。

当多向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学生的思维自然就灵活起来了。

三、反弹琵琶,唤醒思维的独特性

苹果落在牛顿头上,他运用了逆向思维———为什么苹果往下掉而不往上掉?由此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语文教学运用“逆向思维”,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都懂得“说谎是可耻的”这个道理,但把这个观点当作写作的内容,就缺少创新,论述流于一般。如果从相反的方面提出论点:特定情况下的“说谎”也能表现人的高尚品德,那这种见解就新颖、独特。教师让学生为这个观点找论据,在热烈的讨论后,学生发言:面对生命垂危的人,家人、亲戚朋友说的大多是谎话,连作风严谨的医生也不例外,这些谎话显示了人们的爱心;做了好事不肯留下真实姓名、地址的人,具有美好的心灵;《藤野先生》中鲁迅也说了谎话,他决心弃医从文,但当先生问起时,他却说要去学生物,说先生教给他的知识还能用得到,他的谎话体现了师生情深……经过这样的引导启发,学生的兴致一下子提起来了,思维也跟着活起来,写出来的内容也会独具特色。

同样还是“有这样一种声音”这个题目,我们一看到这个题目,大多数人都会想这声音是“好”的,因为作文应该充满正能量。可是如果逆向思考,这世上难道就没有“不好”的声音了吗?自然界动物间撕咬的声音;人与人之间对骂的声音;医院病房里亲人间因谁应该给老人拿医药费、拿多少的争执声;父母当街吵架,年幼孩子无助的哭声;邻居家杀猪时,猪的惨叫声等等,这些或悲惨或令人气愤的声音,难道就不能通过记述,反映出带有正能量的主题吗?这样的思维训练,给学生以启发,让他们意识到:对于某个问题,从某个角度想不通,或者想通了,但仍然感到缺乏新意,这时就要注意换个角度特别是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应该会得到满意的结果。经过反复训练,学生的思维会渐渐进入新的境界,摆脱定式思维的困扰。

其实,想要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闪亮的火花,我们语文教师自己的思维必须是开放的、多元的。如果教师思维僵化,那怎么能要求学生有新颖的想法?我们自己应该将新的信息与记忆系统中的信息重新组合,打破定式,独立思考,从而得到全新的认知结果,课堂上才能与学生徜徉肆恣于文海之中。

(《山东教育》2021年5月第2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