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的课堂作品》 浅析程翔阅读教学理念

发布日期 : 2021-05-09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   柴娇娇

程翔先生以一颗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对语文教育的热爱之心,秉承母语承载的文化使命,一直把语文教学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进行学习和探索。他的探索涉及中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教材建设等各个领域。就这些探索思考,他自觉地形成了自己的“课堂作品”,读者也就有幸能看到《我的课堂作品》这本书。

笔者在细致研读《我的课堂作品》的基础上,整理、分析书中的阅读教学理念,并思考挖掘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有益借鉴和启示。

一、注重学生的原始阅读与原始理解

程翔先生明确提出,我们阅读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要安排学生认认真真地接触文本本体,去阅读文字本体,即原始阅读。他认为学生的初始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最纯真的阅读感受就是“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感受,在感受中阅读经历,能明确自己在阅读课文时的问题。而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利用学生阅读的初始状态,作为语文课兴发的基点,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加深他们的学习体验。“原始理解”是阅读教学的起点与开端。它是学生在没有任何外来干扰的因素下,完全自主地在进行阅读,对文本进行最原始化的文字上的阅读,是对课文的首次印象。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学生的“原始理解”为基础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与作者同情共谋,生成意义。

阅读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表达自己通过原始阅读之后所产生的原始理解,就是学生建立在原始阅读基础上,对于文本最初始化的理解。学生进行原始阅读,必然要产生原始理解,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

程翔先生的教学实例就很好地体现出了注重学生原始阅读和原始理解的倾向。在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中,他给学生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原始阅读,读完之后让学生来谈谈“你觉得这篇课文好不好,喜不喜欢,你对这篇课文最初步的印象是怎样的”。这就是让学生在表达自己的原始理解。而让他想不到的是全班同学里面很喜欢学习的只有三位同学,绝大多数同学表示不喜欢这篇课文,甚至有的同学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要把这篇课文选进语文课本。那么当学生表达了自己的原始理解之后,他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怎样配合自己的教,而是自己的教学怎样辅助学生的学。于是,他的教学就从这里开始。他要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这篇文章的精华,能够理解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当他教完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后,又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全班同学都举起手来,表示喜欢这篇文章。让学生从不喜欢变为喜欢,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所以学生原始阅读的意义之一就在于为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逻辑起点。

二、引导学生生发后续理解

在学生原始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朝着一种正确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教师的下一步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后续理解。“后续理解”是对“原始理解”的完善,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学生与教师、文本的进一步交流。学生的“后续理解”越丰富,就越能觉察到语言背后包含的丰富的意蕴和无限的可能性。它能伴随学生一生,与学生的阅历、思想交互成长,变得厚实。

关于后续理解程翔先生有这样三个主要的观点:一是生生之间互相交流,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得到充分尊重。学生在交流思想过程中受到他人思想的启发,会对自己的原始理解作出某些调整,生成新的东西,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小组学习的环节。二是学生个人与权威学者、专家思想的碰撞。例如某某学者、某某专家,他对于这个故事持这样的观点,你同不同意这个观点,和你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三是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教师讲出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进一步和学生深入交流,拉近二者的距离。这三种情况都体现了教学是在视域融合中生成的,学生的阅读理解是在集体对话中生成的。程翔先生不仅注重个人的阅读体验,也尤其注重集体的经验交流。个体带着自身的视域切入,带着各种生活的联系,进入文本。在多个视域的不同层面的交错层叠中,文本历史的原初意义不断地呈现出来。这也是阅读教学的趣味和生机所在。学生在集体中学习,在一次又一次的视域融合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原始理解,达到新的思想高度。

作品中每一个“当下的呈现”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附带着其发源处一路走来所经历的过程和其所要前往的方向。每一篇文本都不是一个单纯的对象,而是带着一段历史和人类赋予的意义在默默地述说着;每一个作家、每一个表达者都不是一个孤独的自我的独白,而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行着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沉浸在《小狗包弟》中,与作者同情共谋,突破自身经验的局限,建构起对作者世界观、人生观的认识,感受巴金先生敢于解剖自我的伟大思想精神,以此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三、学生最终建构基本理解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对课文的字词句、写作技巧以及主题思想所作出的客观的具有一定认同度的理解”就是“基本理解”。它是程翔先生依据中学生阅读心理过程提出来的,是他多年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智慧结晶。

那么“基本理解”应该包含哪些层次呢?他认为“基本理解”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解:第一方面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字、词、句依存于真实具体的语言文化情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这字、词、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第二方面是对课文写作技巧的理解。这比第一层次难,也难以定论。因此教师不必强求有一个统一答案,尊重不同的视角即可。只要理解有理有据,有说服力,就算是一种“基本理解”。它不是唯一和统一,也绝不是最终的理解。第三方面是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他主张以如下三个基本点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第一,依据文本的具体文化语境和文体规律理解。第二,要立足于作者的观点,不能迷乱于繁杂的读者观点中。第三,要把文本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理解。

在课文原意和读者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就是“基本理解”。它“必须来自于学生对原文的客观理解,必须具有一定的认同度”。以“后续理解”为基础,完成对课文的“基本理解”绝非易事。教师要依据学生异彩纷呈的“原始理解”,做好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实现“基本理解”,这个过程是逐渐实现和生发的。如何使得这一过程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呢?他认为“基本理解”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所谓绝对性就是教师能对学生必须理解一篇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有些课文的内在意蕴十分丰富,教师要注重教学适度,不能超过学生的现有水平。因此,“基本理解”也是相对的。这启发我们阅读教学不是越深刻就越好,最好的阅读教学是适度教学。

课堂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实现基本理解,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提高。程翔先生认为基本理解有两个标准:一是理解必须能够在文本的客观面貌中找到依据;二是长期以来,广大的读者,特别是那些专家学者,对这个文本的理解达成了高度的共识。但基本理解不是唯一理解,它可以是多种理解。例如对《孔乙己》这篇文章,茅盾先生与鲁迅先生理解是不同的,但没有对错之分。基本理解也不是绝对理解,它会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一个文本一旦诞生,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读物之后,它就不仅属于作者本人,而是属于广大的读者,属于这个时代,因此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也会影响人们对于一个文本的解读而发生变化。

《我的课堂作品》将对语文教育的见解熔铸于一篇又一篇深刻的记录中,给我们形象的感染和深刻的思想碰撞。通过对程翔先生阅读教学理念的研究,我们能够发现学生的阅读学习主体地位和阅读体验是他一直突出强调的,这也是对阅读教学规律的最大尊重。

(《山东教育》2021年4月第1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