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试析

发布日期 : 2021-04-12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   康琮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与此同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与“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也对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要求。笔者认为,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和文化素养。因此,在实际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传统文化渗透,提高语文学科教学价值。

 

一、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遇到的困境

 

在某些学校的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中遇到了以下的困境。从学生层面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缺乏,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一般是作为课堂上的主导者来进行教学工作,学生受限于教师一贯的权威性,一直对教师讲述的知识采取被动吸收的学习方式。而且很多学生在学习一些古文时,喜欢在教辅材料上查询古文的译文或古代用词的解释。虽然这些方法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在学习时不经过自己的思考,直接获得最终的答案,不仅会降低学生的记忆牢固性,还会直接影响到古文中传统文化的作用效果。让高中生无法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无法形成良好的文学审美。与此同时,学生课外阅读量不高,传统文化素养得不到有效渗透。而从教师层面看,教师教学观念过于片面,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师教学方法落后,传统文化内容渗透不足。这不仅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使学生无法有效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

 

随着社会传统文化意识的不断增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大势所趋。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不断被提起。由于语文教学是我国民族文化弘扬的重要阵地,所以其教材内容必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硬性要求,也符合我国当代文化传承的要求。与此同时,由于高中学业繁忙,许多学校重视理科教学而忽略了文科教学,为了追求较高的高考成绩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渲染。这种思想状态是不正确的。一个民族只有完整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将其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才能符合当代发展潮流。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学校不能因为重视升学率等,而忽略了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渗透式教学推进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旨在塑造人、培养人,是造福千秋万代的一项工程。语文学科教学肩负着育人的基础作用,其从基础的为人教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学者对语文学科教学的研究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下,有些高中语文教学方式枯燥、乏味,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式教学,学生主动性不强。除此以外,教材更新慢、内容陈旧且狭窄也成为教学的弊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差。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崇尚自由、追求个性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特征。同时,对物质与名利的追求是造成年轻人丧失自我、遗忘精神家园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将目光从课内知识的教学上转移出来,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的语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例如《周易》《离骚》《论语》等都是语文教学展开的良好素材,对于发展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历经无数次动荡,能够延续至今,原因之一是人民的民族意识。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引进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族意识,可以促进学生爱国、爱家园思想形成,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这类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著作时,不能只关注学生从中积累了多少语文知识,还要让学生深度理解古人的思想与智慧,从中挖掘适用于现代的理念,做到古今融合,使传统文化教育区别于常规的教学,不会带给学生过多的压力,可以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思想理念。

(二)丰富教学方法,深挖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高中阶段展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智、礼、孝等优秀思想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引进传统文化知识,将现代思想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的、民族的、人民的优秀思想,让学生明白文化传承、交融、创新的重要意义。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值得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学习。传统文化教育中,最基本的就是爱国情怀教育。例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蕴含着崇高的爱国观念。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古诗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了熏陶,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语文教学价值。传统文化不仅是过去的文化,用今天的眼光去观看,它仍旧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的文化根基与精神家园,值得学生进行学习。在解读经典时,语文教师可以使用辩论赛、朗诵比赛等形式完成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多元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趣味。

(三)鼓励课外拓展,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兴趣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能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孜孜不倦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是要与学生交心,将哲理、信念、知识等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学生心中,促进学生良好素养的形成。高中学生良好素养包括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完美的人格。高中学生的良好素养体现在其生活、学习方方面面。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天然教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三观,促进学生良好素养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思想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越发明显,再加上学生生活压力、学习压力逐渐加大,学生开始理性地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些地方的高中语文教学只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忽视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素养的培养,导致少数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浅薄,形成“有才无德”的不健全人格。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利用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好学生打下基础。因此,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参与传统文化学习,要求学生走入博物馆、纪念馆感受历史的厚重,汲取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在有趣的课外拓展中产生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高中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内涵,促进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使学生正确、全面、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从而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山东教育》2021年3月第11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