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教学策略探微

发布日期 : 2021-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微山县夏镇一中西校   梁冬生

拓展延伸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拓展延伸的恰当使用可以对教学起到补充、深化、提升的作用,可以有效拓宽语文教学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助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开展有效的拓展延伸,对语文高效课堂的建构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要使得拓展延伸更加有效,还需要立足文本、立足课堂、立足学生学习实际,选择适合的拓展教学策略,以加强课堂内外的联系与融合,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训练型拓展———在读写结合中运用

在拓展延伸环节,把读写结合起来加强训练,是对教学最显性和最直接的语言文字的运用与实践。在教学中,训练型拓展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阅读技巧、写作手法、特色语言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续写、仿写、扩写、缩写等多种形式进行巩固性训练与提升,从而让学生在读写结合的基础上达到对知识的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春》一课的课后练习题三,就是一个仿写与续写相结合的训练型拓展题目。“作者把春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我们知道,《春》一课的内容,主要从迎春、绘春、颂春三个方面描绘了春天的美好,并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而这一拓展题目的设计,其目的既可以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性,通过想象,进一步发现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又可以让学生继续认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作用,并能运用比喻这一修辞进行写句表达。而且,本单元的单元要求也指出:“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因此说,此处让学生在多样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型拓展运用,既符合教材编排的意图,让学生在“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的语文实践中,进一步认识比喻手法的妙处,进一步想象、发现春天的美好,也可以对《春》的学习起到拓展与深化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在训练型拓展中,就需要通过训练把这个“例子”用好,让学生对照“例子”进行模仿练习,降低对语言、技巧等知识运用与实践的难度。人们常说,一切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对于训练型拓展的开展,有了“例子”的示范,学生在拓展中的训练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统编本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写作主题是“学习仿写”,其中,给出的仿写的“例子”是《安塞腰鼓》中的语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提出的学习要求是:“上面的文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喻体放在了本体的前面,突出喻体,可更加渲染安塞腰鼓的‘野性’。请你也选择一种事物,试着模仿这种句式,也写一写吧。”从编排上看,这是第一单元末的写作范例。然而,如果从单元整体观照的角度设计教学的话,在《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自然就需要把仿写作为一项重点内容进行安排。需在拓展延伸中加强预设性设计,引导学生以文本语言作为立足点和借鉴点,从语言、结构、手法等角度指导学生进行模仿性的拓展训练与学习延伸,真正让学生在训练中积累语言,掌握技能,提高语言运用和实践的能力。这样的拓展训练,既符合单篇课文训练“点”上的需要,也符合单元整体设计“面”上的要求,可有效达成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教学效果。

二、升华型拓展———在主题深化中提升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开展语文教学的着眼点与归宿点。然而,对于一些内涵丰富、主题深刻的文章,学生在课堂探究中,对文本的主题虽会有所认识与理解,但有时不经资料的补充和思维的碰撞,即便课文学习完了,学生对文本的主题思想仍体会得不够全面与深入。因此,这就需要发挥拓展延伸环节的作用,引导学生跳出文本研究文本,借助写作背景等链接资料,丰富学习资源,让学生对主题的深化理解做好研究;增加学生在拓展学习中合作交流的机会,在思想的交换中,提高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对文本主题的认识产生新的升华。如《猫》一课,主要记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三只猫的外貌、性情不尽相同,而受到的待遇更是不同,但最后却都无一例外地丢失了,令“我”及家人悲伤、遗憾。尤其是第三只猫,不讨人喜欢,但文章却用了大量的笔墨进行写作,这只猫最后受了冤枉而死去,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悔恨之情。对于文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经过学习,能很快理解“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所饱含的作者内在的情感,也能理解作者对生命和为人处世之道的深沉思索,能感受到对生命要平等、要尊重的主题。但是从文中人物上来说,以上仅是从“我”的角度进行的解读,因为文中不仅有“我”,还有小妹、周家丫头、张妈、妻子等人,她们也是事件的经历者,她们也应和“我”一样,对事件的前后有着自己切身的认识与感受,只是“我”的感受在文中有了明确表达,她们没有这般“机会”而已。如果能在拓展中,也给她们说话的机会,相信,学生对文本主题思想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全面。由此,在教学中便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性的题目:“如果文中的所有人物和三只猫全都聚在了一起,此时猫也能说话了,试想,他们见面后会表达些什么,倾诉些什么呢?”经课堂实践发现,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有周家丫头不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懊悔,又有猫们对于人的私心、偏见的控诉,更有“我”的自责和忏悔……学生们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进行个性化表达,在相互的启发中,文本的主题愈议愈多元;在相互的思想交流中,文本的思想愈辩愈深刻。

还有杨绛先生的《老王》,当师生学习完课文内容,理解了“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一主旨句的内涵以后,不妨在拓展延伸环节再来一次主题思想的升华活动:假如杨绛先生此时来到了老王的墓前,你觉得她可能会说些什么呢?或者说,假如要给老王写一个墓志铭,你觉得从哪些方面去写呢?请试着写一写。这两个问题本身就是对文本主题认识的再深化,要想处理好,还需要指引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鼓励学生去读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我们仨》等作品,学生才能更近距离地倾听到那个特殊时代人的内心声音,才能更加深刻感受到那个苦难年代里像老王一样的人的人性光辉。

三、迁移型拓展———在举一反三中延伸

打通与生活对接的通道,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不断拓宽语文的视野,让学生的学习得到更大范围的迁移性延伸;开阔语文的天地,让学生的课堂所学得到更进一步的补充和提升。同时,在拓展延伸中也逐步提升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孙权劝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告诫人们人应当好学,只有肯学习才会有进步的道理。然而,古往今来,还有很多的文人先贤刻苦努力学习的事例,类似于吕蒙好学故事的“翻版”;更有很多有关勉励学习的警句格言,也类似于孙权劝学的另一种诠释。这些故事、警句,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进取,提醒着人们要及时学习、加强学习。但在教学中,如何把二者联系起来,让课文有效成为认识语文世界的一扇窗,引导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呢?基于此,在教学中,便开展了这样的拓展活动:同学们,今天,我们在孙权的劝学中认识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吕蒙好学的故事中知道了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那么,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劝学”“好学”的故事、诗句呢?接下来,请大家把你所知道的先在组内分享交流;然后,再在班内展示;最后,以“好学”为话题,制作一份手抄报或朗诵的材料。这样的举一反三的拓展教学,加强了他们课内外知识的融合,拓宽了语文视野,并锻炼了对知识学习运用的能力。

四、思辨型拓展———在对照比较中强化

采用对照比较的方式进行拓展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优劣、异同的对比中强化辩证认识,促进思辨性思维的训练与提升。这种拓展教学的策略就是以文本为主体,然后从主题、手法、情感等角度选择与之相关的课外文章,开展对比性阅读,进而,在比较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理解课文特色。比如《湖心亭看雪》一文,文笔简练,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采用白描手法,让人感到宇宙的阔大和人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一种悠远脱俗的印象。但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如果仅从这二百余字的文章中,就想深入体会作者所意欲表现的情感及主题,不免有些难度。为有效增强学生认识的感受性,我们不妨多提供一些学生熟知的拓展资料而与之形成参照,从而让学生在参照对比中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在拓展中,可以将《湖心亭看雪》与柳宗元的《江雪》比较,并提出对比问题:《江雪》中“独钓寒江雪”与本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两位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或是与《湖心亭看雪》相比,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了人的活动,但两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异同呢?当然,还可以把这种对比性的问题进一步延伸:假如张岱在湖心亭遇到“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你觉得他们之间会互为知己吗?这些拓展性的问题,是建立在学生熟知《江雪》的基础之上,可有效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湖心亭看雪》提供学习支撑和认知参照,更便于他们在两文的互相依托与对比中,深化知识点的学习;在见仁见智的分析中,促进思辨性思维的提升。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延伸环节仅是课堂主体教学的重要补充,根据文本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拓才拓,无需不拓,不可勉强。而在需要拓展延伸的教学中,还要坚持拓而有度、拓而有效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指向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努力使拓展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使课堂教学增添深度、广度和色彩。

(《山东教育》2021年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