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与挑战

发布日期 : 2021-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梦想与挑战

    ———潍坊一中校长侯宗凯访谈

本刊记者

采访对象简介


侯宗凯,出生于1967年,山东省高密市人。1990年大学毕业即从教,先后任高密四中教师、高密二中校长、高密一中校长、潍坊市教科院院长等职。2016年任潍坊一中党委书记、校长至今。

在高密四中工作期间,任语文教师。1993年担任高密四中语文ACT教学改革课题主要负责人,在李希贵校长指导下变革语文教学模式,变教师教为学生主动学。此项改革成为后来影响全国的“语文实验室计划”和“语文主题学习”教改实验的滥觞。后任高三年级两个班的班主任和教工团总支书记,并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其间大胆进行班级管理自动化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成绩。在班级平均成绩大幅提升的同时,1995年高考中一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1998年高考中一个班级有两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

2006年出任高密一中校长。其间,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高,创下了一年考取10名北大、清华学生和进线率多年居潍坊市第一的优异成绩,社会满意度近满分,较好实现了“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育人目标和“为四十岁做准备”的校训目标。

学校被高密市委市政府特别授予“教育突出贡献奖”,并设立一中发展基金,每年200万元,以褒奖、支持学校更好更快发展。连续3年获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格。

201612月出任潍坊一中党委书记、校长。任职以来,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使命,紧紧围绕“致力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示范学校”办学愿景和“为国家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全面发展又特长明显的优秀人才”育人目标,忠实践行“崇善、求真、尚美”教育价值追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努力夯实全面从严治党与推进改革发展相统一;持续深化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制度不断健全完善;持续推进新高考综合改革,选课走班分层教学新模式取得明显成效;持续深化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学校治校育人水平,着力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格局。学校教学质量持续高位运行,奥赛教学成绩突出,艺体教学特色鲜明,学校影响力持续扩大。教育部部长陈宝生20197月到学校调研考察,称赞:“这所学校办得好!”

记者:潍坊一中是一所百年历史名校,百年历史传承自然会形成自己的教育个性,或者说是办学特色。您作为一中校长,自然对此了然于心,能谈谈吗?

侯宗凯:就从潍坊一中的基本情况说起吧。至于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什么,当您了解了这些基本情况后,自然就有答案了。

潍坊一中始建于1913年,当时称作潍县县立中学。其前身为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潍阳书院。县中首任校长郭恩敷,是同盟会员、教育家,也是算学家。195210月,学校改称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并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2005年新校区启用,占地1259亩,绿化面积达70%以上,是一所高标准的寄宿制现代化高级中学。

办学至今,潍坊一中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物理学家刘振兴,著名国画大师于希宁、郭味蕖,奥运冠军邢惠娜等。学校为北大、清华等全国知名高校和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输送了大批优秀生源。2012年,曾小雨同学以全额奖学金考入哈佛大学,成为山东省中学生直接考入哈佛大学第一人。

2015年、2016年、2017年,学校连续3年有毕业生获中国科技大学“郭沫若奖学金”。获得此项奖学金的人选全部是本专业的第一名。中科大招办主任说,潍坊一中连续3年有学生获“郭沫若奖学金”,这在全国高中学校中是独一无二的。2014年,优秀毕业生李晓丹入选“2014年首届北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后又被评为北京市十大优秀团员。

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扬“崇善、求真、尚美”的教育价值追求,以《文化纲要二十条》和《潍坊一中发展战略》引领学校发展。学校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深化学校综合改革的根本保证,始终坚持正确方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德育为先;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始终坚持实施素质教育。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发展全面又特长明显的优秀人才”,坚持“学生中心,教师第一,服务导向”工作原则,努力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学校始终坚持民主理校和依法治校的有机统一,致力建设“看得见的民主和平等”的校园文化,努力建设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关系,通过每一名教师的幸福工作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学校从2018年开始,大力推行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着力转变育人模式,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师生的智慧潜能。学校“顺从天性,发展特长;尊重差异,深挖潜能”,积极创办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学校于2009年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高中课程项目班,是山东省首批学校之一。自2012年至今已有8届毕业生,学生全部被加、美、英、澳等国大学录取,其中近65%的学生被世界排名前100的名校录取,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UBC大学录取率高达25%201927名学生全部被海外高校录取,70%以上进入世界排名前100位次大学。

学校先后与美国、法国等国学校结为友好学校,并多次互访。每年选派部分师生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开展交流活动。先后承办了4届“汉语桥———美国中学生中国夏令营”及法国布列塔尼大区Sonerien Du乐队来校演出等活动。

科技教育门类齐全。学校成立了中学生科学院,下设全能智造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创新设计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院、高端物理创新研究院等5个研究分院,为特长生发展搭建新的平台。近两年,学校的机器人团队获得7次世界大赛冠军、2次亚军。

体育传统项目优势明显。近年来,学校男女篮球队在省内外一直处在领先位置,男篮曾获山东省篮球比赛五连冠,获得过全国比赛第 三名;女篮多次荣获省冠军,夺得过一次全国冠军。2016年,以学校 女篮为班底的中国代表队出战世界U18比赛获第七名,平中国在该 项世界比赛中的最高纪录。

艺术教育品牌响亮。在学校的毕业生中,前有著名国画大师于希宁、郭味蕖等名家,近有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著名国画家郭志光,山东艺术学院教授、著名国画家沈光伟,山东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谭英林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画家。自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学校共培养了近4000名音乐、美术学生,其中升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等一流艺术院校的优秀人才就有200多人。仅2019年就有4名学生考入中央音乐学院,3名学生考入中央美术学院。


记者:在众多家长的眼中,潍坊一中是潍坊顶级高中的代名词。作为校长,您如何评价一所学校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

侯宗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绝不仅仅是教学质量优异,而应是更加关注学生和教师的长远发展。具体说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好学校是满足学生选择、适合学生成长、学生真心喜欢的理想学校。在这里,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轨迹,都有自己的个性成长道路。在全纳教育背景下,学校要为差异化的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方式,要为每一名学生创设适合的成长跑道。

要让不同的梦想、不同的潜质、不一样的兴趣、不一样的追逐最终在校园中“落地”,学校就应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选择的发展方向从这些课程中找到兴奋点,让每一名学生可以安全地试错和探索。帮助拥有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体验不同的成长路径,以及有可能遇到的社会情境。

学校是浓缩的社会。在学校中应尽可能多地模拟社会场景,创设岗位,给学生提供锻炼自己、发挥潜能的舞台,找到自己真正的优势。

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时间与空间,放手让他们自主支配。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让校园里少一些说服、多一些对话。课堂不是教师授课的讲台,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

要坚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帮助学生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持续加强学生常规管理,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站在为学生一生发展而奠基的高度看待我们今天的一切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收获辉煌人生。要注重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以教育为主,注重激励与惩戒相结合、以激励为主,发挥制度在学生规则意识、自主意识和良好习惯养成中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好学校是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关注教师幸福工作的理想学校。学校不是职业场,而是事业场;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幸福生活本身。让教师处于一个能够不断被激励、被感动的环境之中,处于一个有着强烈归属感的校园之中,那他们对教育的热爱就可能在无形中被激发出来,自然就会成为师德高尚、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教师要不断提高人文和学科素养,能够以教育家的视角深刻理解所教课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并在教育实践中身体力行。既具备比较全面的学科素养和业务专长,又具备独有的学科才艺。有自我反思精神,不断打造更好的自己,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

我想,具备上述特点的学校,应该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

记者:多少年来,办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明里暗里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潍坊一中是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的?

侯宗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是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而应试能力本身也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不是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潍坊一中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创办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如何实现素质教育与质量效益双提升。只要学校把育人质量整体提升作为一切教育行为的根本出发点,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例如高考改革,本身就属于素质教育范畴,所以我们就以2017年新高考改革正式启动为契机,全面推进育人模式变革。以丰富多元、高选择性的课程为依托,全面推行选课走班、分层教学。学校的课程建设紧扣“生活化、学术化、综合化、传统化”的课程建设原则,坚持“类别全面、层次明显、适合选择、分步建设”的课程开发要求,逐步形成符合我校实际的“两大类型、四大系列”的课程体系(两大类型是基础和特色,四大系列是分层课程、分类课程、综合课程、特需课程),满足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实行“行政班”与“教学班”并行的复合式全走班模式。资源面向学生全打开,20种选课组合全满足,课程全开设,每一名学生均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正是这样一种高选择性的办学模式,让学校一切资源最大程度靠近学生,从而充分激发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学校因此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教师成为学生最喜欢的人。您说这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

记者:出于省内外知名高中的社会担当,潍坊一中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作为校长,您想把一届届走进一中校园的孩子培养成什么人?

侯宗凯:一中的培养目标很明确:为国家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全面发展又特长明显的优秀人才。一名学生要想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又能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应该把自己的发展目标同国家、民族、社会的目标高度契合,把个人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在奋斗过程中,能够勇于面对挫折,不畏艰难,敢于担当。作为校长,我一是侧重培养学生崇善、求真、尚美的价值追求,给每一名一中学子打上鲜明的人文底色。二是侧重学生的自治、自理、自律的自我教育。为此,学校制定实施了《潍坊一中学生守则》及《实施办法》《学生自主管理方案》《自主研修学院章程》《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管理制度,发挥制度在学生规则意识、自主意识和良好习惯养成中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不断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不断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三是提供丰富多元的课程,真正赋予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学校所有的资源最大限度地靠近学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全面开放图书馆,建成潍坊市重点实验室,建设社团活动中心,成立了124个社团,建立了二级三类社团管理机制,进一步拓展艺体人文课程,持续加强艺术和体育教学工作。学校旗帜鲜明地提出:健全人格,首在体育。让学生在不断体验和感知中促进全面发展,找到兴趣所在。正是这些课程和资源的建设使用,充分满足了学生的选择需求,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记者:新高考改革目前在全国推进,您认为新高考实施后,对于高中教育有什么样的影响与改变?

侯宗凯:新高考综合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教育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是实现国家由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重要举措,是一次指向未来的教育“供给侧”改革,必然会引起高中教育的系统化改变。我觉得改变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办学思想和理念的改变。新高考的核心理念是“立足差异,尊重选择,扬长避短,容短促长”,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让每一名学生真正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跑道”,自由快乐地发展与成长。这就需要我们改变惯性思维,牢固树立“学生中心,服务导向”的教育观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才观,创办适合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顺从天性,发展特长;尊重差异,深挖潜能”,站在更遥远一点的未来看待今天的每一名学生,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和成功做准备、打基础。

育人模式与治理方式调整。新高考学生“六选三”最多会有20种组合,“六选三”分类选择之后,学生还面临着合格考试和等级考试,两者在课时安排、教学进度、教学难度方面必然不同,这就意味着必须实行分层分类教学,传统的行政班教学形式将难以为继。要想保障学生的选择权真正落地,必然要打破原有固定编班、统一开设课程的教学秩序,建立师生双向选择、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必修课与选修课兼有、一人一表、一科一班的教学新秩序,实施选课走班、分层分类教学势在必行。有鉴于此,在新的育人模式的选择上,我们坚持“全打开、守底线”的走班原则。全打开:资源全打开,靠近学生方便使用;课程全开放,面向学生满足发展需求;组合全开设,满足每一名学生选择需要。守底线:遵循教育规律,遵守办学要求,开全开足课程,保证教学质量。

学校在综合研究、系统比对全国各地不同学校走班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发展定位和办学追求,采用“复合式、全走班”走班模式。复合式即行政班与教学班复合存在,协调发展。行政班是选课走班中的管理共同体,根据学生的“六选三”情况进行合理化搭配后形成。教学班根据学生对课程的分类分层选择后重新优化组合形成,是选课走班中的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科(包括体育、信息、通用、艺术、社团)都有单独的教学班。全走班即满足全部学生全部学科全部分层分类选择需要。根据选择,学生每人都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表,学生全部按自己的课表走班上课。一张张个性化的课表,帮助学生展开人生的宽度。

课程建设与实施提质增效。课程是经典的社会生活的浓缩,是学校实现办学愿景和育人目标最重要的载体,是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的有力支撑。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程丰富多彩,学生才会更好成长。构建基于学生选择的多元化课程体系,是学校主动应对新高考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要建立健全分层分类教学模式,更好地满足学生选择,更好地因材施教,必须依托高质量的课程体系,这就需要在课程建设与实施上进一步优化和提高。为做好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我校成立了课程中心,施行了“三三课程建设行动计划”。组建了13个学科266名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建设核心项目组,坚持全员参与,落实学科主任负责制,实行课程组经费独立核算机制,落实课程研发学校领导干部包靠制度和优质课程奖励机制,设立课程研发“首席教师”。在严格落实国家方案的基础上,采用“封闭研发和分散研发相结合,自主研发和专家指导相结合,整合校内资源和借鉴校外资源相结合”的研发策略,积极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学校特色课程的系统化开发,初步构建起“两大类别(基础+特色)、四大系列(分层、分类、综合、特需)”课程新体系,为实施选课走班、分层教学提供了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课程支撑。目前学校实施了9个文化学科43门课程和32个模块145门课程的综合课程,分为“立德、养智、健体、尚美、劳技、特需”6个领域。学校虚拟城市、农业劳动实践基地综合实践课程和校外97个实践活动基地,较好地保障了综合实践和劳动课程的落地实施。

生涯规划与指导的作用凸显。新高考突出选择性的特点和“专业+学校”的录取模式进一步凸显了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尤其是如何指导学生选择报考科目成为一个新课题。学校专门成立选课走班研究指导中心,设立咨询师、教育顾问和导师,建立选课指导团队和生涯规划教师团队,编制《学生选课走班指导手册》,制定了“一二三四五”工作策略和“五步选科法”,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生涯规划指导,提升学生的课程选择能力和自我规划能力。“一二三四五”工作策略就是围绕一个核心———立足差异、尊重选择、适性发展;利用两大团队———生涯规划师(专业团队)、人生成长导师;明确三层维度,诊断唤醒—知己—生涯觉察、体验修正—知彼—生涯探索、选择确定—知彼知己—生涯决策;突出四项内容———学业规划、专业规划、职业规划、人生规划;采用五种方式———课堂教学主阵地、综合实践重体验、生涯测试明方向、团队服务展风采、社会资源进校园。“五步选科法”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就业目标(未来要干什么)—专业选择(职业与专业的关联)—学校选择(专业分布情况)—课程选择(专业限选情况)—完善选择(综合参考)”让学生能够“由理想到理性”地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和选考科目。

记者:在您的眼中,“教育”是什么?对您来说它意味着什么?

侯宗凯:教育就是发现和唤醒。“千篇一律”的教育不是真实的教育。传统学校教育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很容易屏蔽每一名学生的个性,抹去差异,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而真实的教育是发现“独一无二的那棵树”。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使命是发现和唤醒。如何发现?提供选择!我们在校园里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校园里处处都带上学生生长的印记,进而生成教育真正的力量。我们给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选择性,让每一名学生拥有自己的课程,全校4680名学生每人都有一张专属自己的个性化课表。我们建成了可满足学生多元选择的课程体系,通过不同的实施方式,让每一门课程发挥其独特价值,在因材施教的同时,满足了学生多元的选择需要。选择之下,学生们慢慢生长出了责任心和使命感;选择之下,他们发现了自我,唤醒了自我,真正给自己装上了属于自己的发动机,最终也必然会成就自我。

潜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内动力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学生的成长来自于他的主动改变。通过提供富有选择性的课程和社团活动,让学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发展特长,深挖潜能,培养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是激发内动力的基本途径。我们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科课程的体验感悟,调整优化,自我设计,自主管理,不断感受到自主发展带来的成绩和愉悦,提升内动力水平。通过人生、职业和学业目标设定,进行职业考察和生涯规划指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引领学生成长的自觉性。我们通过规范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内动力提升,即外源动力通过有效途径激发内源动力,达到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目的。当不一样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唤醒自身潜能时,校园里便生长出了无数学生自己的想法,教育便会真实发生。

教育就是启迪和感悟,就是一个人影响另一个人。教育的前提是关系,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当教师与学生产生不了良好的关系时,教育便无从发生。同样,当我们建立了良好的校园关系、师生关系,向学生施加了正向影响时,教育便有了启迪和感悟,教育就会随之产生。

对我个人而言,教育意味着责任和使命,意味着梦想和挑战。我常在想、在做的就是依靠什么来实现真正的教育。一所学校里,校长、教师思想的高度,决定了学生成长的高度、厚度和宽度。从国家层面上,我们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育人目标上,潍坊一中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全面发展而又特长明显的优秀人才”;从学生个体上,每一名学生都是无从代替、无法代替的“独一无二”的那一个。每每想到这些,肩膀上便多了几分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改革创新,我感到至少离自己的教育梦想越来越靠近。现在,潍坊一中校园的生态正在悄悄发生改变。通过选课走班、分层分类教学,更好地满足了学生选择;通过发挥行政班班主任、教学班任课教师、全员育人导师的作用,更好地发现和唤醒了每一名学生;通过多元的、可选择的课程的构建,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了可能。当站在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而奠基的高度看待我们今天的教育活动时,我欣慰地感到,梦想已经照进了现实,我们向理想的教育更加靠近了一步。

记者:疫情之下,直播、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成为学生、家长关注的焦点。您觉得新技术对于传统教育会有什么挑战?新技术会对咱们学校学生的学习有哪些帮助?

侯宗凯: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传播,催生了各行各业尤其是教育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爆炸式需求,也让新技术以从未有过的方式和速度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疫情期间,为保障延期不延学、停课不停学,直播、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成为科技对教育方式的有效助力,在线教育因此实现了质的飞跃。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技术应用的逐步落地,也必将对传统教育体制改革产生深远影响。可以说其在教育理念、人才保障、教学模式、资源保障等各个方面颠覆了传统,对学校管理、教科研培训、教师评价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疫情期间,多家教育机构宣布为中小学生免费提供在线教育课程,为中小学校免费开放在线授课平台,尤其是在阿里教育、腾讯教育的参与引领下,互联网教育在模式及内容探索上呈现出百家争鸣之态。“互联网村”模式不受时空限制、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打通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壁垒。这种模式利用大数据分析每名学生的学情,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推送符合自身需求的个性化学习方案,教师实现了个性化教学,学生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在很多方面比传统的教学更有效、更能做到因材施教。面对挑战,我们也将提前布局,持续探索,逐步搭建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为支撑,涵盖智慧教务、智慧教学、智慧考试、智慧培训等各个层面的生态体。

记者:您认为未来的教育趋势是什么?

侯宗凯:与大数据同行的学习就是未来的教育。决定教育之未来的,是那些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来适应学习的组织。有了大数据支撑,教育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终将到来。随着社会移动终端的普及、云计算服务的发展、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突破,基于学生行为大数据分析的教学将逐步变成现实。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和学习的趋势势不可挡。受益于大数据提供的极具价值的反馈信息,教师也将身兼学习者的角色而不断进行学习。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教育不再被视为主要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单向的过程,而将成为一种为包括学生在内的每一个人提供学习、提高和发展机会的场所。大数据的支撑还将会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场景和情境,实现真实情境化的教与学。

同时,与之而来的还有教师职业的重新定位与二次、三次专业成长。未来的教育形态中,教师的角色职能会发生改变。教师将会从繁杂的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并成为大数据学习系统与学生之间的连接点。教师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合作伙伴,将会更多地从知识传授走向育人。未来的学校也将是学习者为中心的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会随着场景改变而身份马上改变,“学无止境”的学风和“教学相长”的教风将会更具现实意义。

从学生个体的成长角度而言,未来的教育将会更加承认差异、尊重个性。我们的教育会更加基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要求,主动变革教学方式方法,树立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着力实现从教学思维向学习思维的转变。我们会牢固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才观,“顺从天性,发展特长;尊重差异,深挖潜能”,站在更遥远一点的未来看待今天的每一名学生,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和成功做准备、打基础。站在这样一个角度看问题,在我们眼里就再也没有一个“不可造之材”、不成功的学生。我们会把阳光均匀地撒到每一名学生身上,进行差异化的教育,深挖每一名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特长,变每一名学生今天的“有限可能”为明天的“无限可能”。当然,在大数据支撑下教育发生深刻变革的同时,教育也离不开其固有的生长土壤。立足中国大地做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不会改变,为国家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全面发展而特长明显的优秀人才培养目标”不会改变。

(《山东教育》2021年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