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要“文”“言”得兼

发布日期 : 2021-01-11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峨山镇中学   隋郁郁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就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文言文语言知识有明确的要求,就是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就要求广大的语文教师既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积累,更应当注重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整体教学,在其基础上理解文意、学会分析、感受美感、继承文化精神,从而立体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够教得有声有色,学生才能够全面汲取文言文中的文化营养,核心素养才能获得全面提高。

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达到这一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文言文教学要重视“言”的积累。

人们都知道盖楼房要打好地基,否则,楼房盖到一半就会坍塌。学习文言文当然要重视典范字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语言现象的积累,这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要读准读顺文本。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准字音和把握停顿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基本要求,而字音和句读停顿经常是学习文言文的障碍。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不做好准备,那么学习起来就很困难,就很容易读错音、断错句、会错意。例如“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如果读成“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要记准记牢词语。古汉语具有词汇丰富、语言简练等特点,必须准确地掌握常见的虚词、实词和句式的变化。由于文言文离现在时间久远,很多字词的用法和意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学习中我们会发现文言文教学中会出现许多“通假字”“一词多义字”“古今异义字”等情况。如“去”字,古义为离开某地,而今义为到某地;再如“金”字,古义泛指一切金属,而今义仅指黄金。这些字词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用心积累就会出现译不准、闹笑话的现象。

要学会准确畅达地翻译句子。严复翻译外国著作的标准“信、达、雅”常常被借鉴作为翻译文言文的标准。学生翻译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斟酌语言、训练思维的过程,因而句子的翻译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准确、流畅的翻译会让我们领略到古代先贤匠心经营的章法、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我们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第二,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的传承。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偏重词语教学、写作技巧的鉴赏,忽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和文化品位的提高。因此,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文言课文多数是内涵丰富、文采斐然的作品,领略文章之美、陶冶高雅性情同样是文言文教学重要的一项内容。

从文言文教学的实际看,一些学生不爱读内涵丰富的古代文学作品,在课上已经很少有感动、震撼。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地在文言文教学中引领学生反复诵读、积累、释义、理解,进而感受其中的思想之美、人格之美、内蕴之美。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影响学生很长时间甚至一生的东西,是文章的文化精神和高尚品格———是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的坚持不懈,是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洁身自好,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是欧阳修“与民同乐”的生命范式,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治国之道……教师要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直至使之成为学习的内在需求和生命本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此,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才能渐入以“言”读“文”、以“文”带“言”的佳境。

第三,文言文教学要讲究“教”的艺术。

对于文言文的赏析,要放到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来进行。活动课的形式多样,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文言文教学的“呆板”现状,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如《马说》的教学,我们可以运用朗读之法,以读代讲,指导学生在读中认识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艺术,从而深刻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公输》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做编剧,当演员”,编演一体,墨子的不辱使命、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般的睥睨而言、面露愧色、理屈词穷,楚王的强横无礼、不可一世、垂头丧气,都被演员们表演得淋漓尽致。这些颇具匠心的设计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也就成了享受艺术的过程。

文以载道,古为今用。文言文教学中的“言”与“文”从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学中科学设计、紧密融合,学生才能够获益匪浅,切实达成文言文教学的深层目标。文言文教学“文”“言”得兼,师生不亦乐乎。

(《山东教育》2020年12月第5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