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与对策

发布日期 : 2010-09-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邹城市第九中学 焦杰 万祖芳


——对思品课“讨论式”教学反思

  新课改倡导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讨论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性的互帮、表达、补充等实质性的双向交流,探究课内外信息,通过质疑、释疑,使学生自主提高。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课堂讨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凸现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不当操作等,使课堂讨论更多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存在诸多误区。那么,怎样正确运用讨论式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思维呢?现结合讨论式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探讨一下实施讨论式教学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一、讨论目的盲目化


  现象一:在讲“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时,有的教师在讨论环节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哪两个部分?②怎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在这里把这样简单易懂、不容置疑、无需讨论的内容列入课堂讨论的范畴,会使课堂讨论浪费掉学生宝贵的时间;同时将怎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会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讨论“无功而返”。教师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没有考虑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是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纯粹是为了讨论而讨论,导致课堂讨论目的盲目化,使课堂讨论流于形式。


  那么,讨论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精心设计,找准“引爆点”。讨论问题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标准:(1)问题是否紧扣教材内容,突破重难点。(2)问题是否贴近生活,集中、典型地反映某些社会现象,具有较丰富的内涵。(3)问题是否难度适度,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相适应。只有学生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题目太难,讨论无法深入,失去讨论的价值。(4)问题是否有一定的思想内容,便于思想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二、讨论开始时机仓促化


  现象二:在讲“我们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一节内容时,有的老师进行新课的导入,和学生一起明确了本课的重难点,然后结合课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好,现在大家开始讨论……


  这种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出示一问题后,马上组织课堂讨论,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讨论能深刻吗?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时间的独立思考,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时还会产生“牛头不对马嘴”的观点,课堂讨论收效甚微。


  有鉴于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学生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时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三、教师角色边缘化


  现象三:在一些课堂中,有些教师在开始了讨论环节后,就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是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教师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


  此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和调控,俨然成了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课堂讨论的关键是教师参与,课堂讨论不是只有学生参与、教师旁观,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甚至盲目。


  为使讨论有序进行,获得预期的效果,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要放手让学生讨论,但讨论不是放任自流,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讨论犹如“放风筝”,既要让风筝自由飞翔,又要抓住手中的线。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1.启发诱导。在学生讨论不起来时,或在讨论中对某一问题“浅尝辄止”,不愿再进一步讨论时,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讨论的欲望。2.合理疏导。在讨论之前或讨论过程中,学生对有些问题缺乏必要的知识,出现理论上的障碍,这时教师就要加以疏导。3.正确引导。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讨论主题进行讨论,引导他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4.及时指导。要把握讨论的方向,凡是偏离课堂讨论宗旨的谈论,必须及时拨正。比如学生讨论跑题时,教师要及时校正,指明思维的内容和方向。


四、讨论结果的硬性化、单一化


  现象四:在讲“如何为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做贡献”这一内容,有的老师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在学生发言后,引导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归结为三点:增强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知识,落实环保行动。


  “如何为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做贡献”这一问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目,和现实生活及学生身边的事联系紧密,便于讨论,可以从多角度、发散思维分析,只要学生能从增强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去分析的好办法、好创意都可以。在这里,硬性地统一学生的观点,恰恰有可能就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也与我们设置讨论问题这一环节的初衷背道而驰。


  那么,我们应怎样更好地处理讨论结果,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呢?教师要尊重并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肯定他们的探索、求知欲望,启发、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认识事物,寻求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帮助他们逐步从具体的知识中超脱出来,把讨论结果的落脚点转移到培养他们创新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习惯上来。同时,对学生的观点和想法进一步进行追问、延迟评判或提出质疑,鼓励学生间相互评判,鼓励学生进一步去深入思考,大胆设想,让学生想创新、勇创新、敢创新、乐创新,让我们课堂的结尾应是“问号”而非“句号”。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讨论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组织形式,教师必须树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贯彻教学民主化的原则,尤其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千方百计去拨亮学生思维的火花,保护他们标新立异的探索精神,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中迸发智慧的光芒。


(《山东教育》2010年7、8月第21、22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