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学生作文立意挖掘

发布日期 : 2020-11-09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平度市实验中学    刘金荣

学生写作文的通病是看到的会写,看不到的不会去联想,由此导致“凑”篇幅,立意深刻当然也无从谈起。

下面就以学生习作《一个让我难忘的人》为例,谈一谈作文立意指导思路。

要求不少于600字的作文,写身边熟悉的人,如爸爸、妈妈、同学、老师等是不成问题的。这位学生选择了一位路边的清洁工作为刻画对象,写了初春清晨上学看到的画面,还写到了这位清洁工的爱美之心,可连同开头写了400多字,就卡壳了,再没什么可写了。

学生问我怎么办。看那样子好像后悔选了这么个人物去写,很想重新选材、另起炉灶。

我认为学生写的这段文字还是很优美的,费了这么多笔墨一下子全扔了,非常可惜。

学生认为,实在是不知再写什么了,不知主人公叫什么,不知她的年龄,只感觉她挺不容易的,那么大年龄了,还天天在路边忙活……

我接着帮学生分析,要歌颂这位积极乐观、默默奉献却又无怨无悔的清洁工,就要以此为统领,从现实生活中选材,深入挖掘这一人物形象的时代特点,写出她的与众不同之处。你只写了初春清晨的一个片断,就在那一天引起了你的关注,那你不会想象一下夏日里赤日炎炎或突然大雨倾盆、秋日里落叶遍地和冬日里寒风凛冽或雪花飘落的劳动画面?她是否更不容易?怎么样不容易?还是那辆破三轮车、那把破扫帚,还能像你看到的春日里那样掏出小镜子整整容吗?难道你能说她不爱美了吗?而这样的生活场景你会经常在上学的路上看到的,只不过不一定发生在她的身上……

虽然我的指导断断续续,但确是在她遇到困惑时予以开导,使之开窍;同时让她自然而然地明白艺术真实需要结合生活真实进行联想。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教学指导思想也可以渗透到作文教学或辅导中来,只不过看你能否抓住时机,有的放矢,做得是否恰到好处。要让学生明白,作文中的“意”就是文章中心;“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你想表达什么)。文章写作,谋篇布局是前提,在谋篇布局中立意又是首先应该确定的部分,立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文章质量的优劣、写作的成败。

笔者认为文章立意要好,须遵守四点:“高”“明”“新”“小”。所谓“立意高”,就是要积极向上,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弘扬时代主旋律,张扬社会正能量,让读者受到教育、启发和鼓舞;“明”就是要态度鲜明深刻,有针对性,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新”就是要有新见解、新思考、新观念,给人以新的发现、新的启迪;“小”就是行文只有一个主题,中心突出,能够做到以小见大。结合文章写作要求,上述作文就是要讴歌时代新人,关心生活中那些在平凡岗位上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小人物。可以通过一事或多事写人物,但主题必须集中明确,让读者从中感受到社会的正能量。

教师平日里指导学生写作,有时为了应试,大多走稳妥之路,怎么有话说,就指导去怎么选材,过早地束缚了学生思维的拓展与创新。而如果我们翻看经典文章,就会发现,好多优秀的篇章都不是仅仅限于眼睛所看,还要有由此及彼的联想,虽不能“神游八极,天马行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却也真正做到了虚实结合,想象丰富,做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或以语言精练见长,或以情感真挚取胜,或以雄辩说理服人,等等。

初中学生的作文思想内容健康向上,但不要千篇一律。创新的思维比创新的内容更为重要,写作的基本要素要讲究,但不能为了“大局”而误了学生的发展,更不能无所作为,无从下手,任其处于自发状态。作为指导者要坚信:只要施教对象悟性好,定会提升。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写作的情趣也会贯穿其中,文学的表现力、审美的趣味、价值观的取向都可在文中彰显。

此外,笔者认为训练学生作文有优质立意,还要在如下几方面下功夫:首先要广读书,拓宽知识面;多实践,丰富生活阅历。其次要学会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再次要及时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

(《山东教育》2020年10月第41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