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六部自主探究物理课堂模式

发布日期 : 2010-09-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临沂市第九中学 谢玉彩


  新课改以来,我们借鉴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模式,结合我校实际,探索了师生关系和谐、课堂高效的“六部自主探究物理课堂模式”,即“激趣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拨归纳—体验成功—总结升华”的课堂模式。


  每一节课先通过集体备课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的三维学习目标,设计符合学生的可行学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去设计课堂,内容涉及学生怎样学,用什么方法学,借助什么仪器学,哪些知识学生能自学会,哪些知识需要学生交流合作能学会,如何鼓励学生展示,怎样能提高学习兴趣,体验愉悦和成功等;老师如何引导,哪些知识需要引导,引导什么,归纳出什么方法或规律等。要依据学生认知水平,抓住学习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有充足的认知收获和科学感悟,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思维品质,重视有深度、有个性的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同层次地体验成功。具体阐述如下:


  1.激趣导入


  根据学习内容,设计讲故事、提问题、小实验等问题引入。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设计一大力士与弱女生的拔河比赛实验,先让学生猜测谁能赢,然后看大力士一端涂有润滑剂的实验。当学生发现结果与自己的猜测不相符时,提出问题:是谁在帮女生的忙?学习大气压强时,用覆杯实验导入: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


  2.自主探究


  本环节,先让学生自学学习内容,发现有疑问的问题。通常用学案的形式,预习内容明确,问题清晰。通过导学学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立足自我,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不会解决的做出标记,等待交流时请教其他同学。


  3.合作交流展示


  学生结合自己的自学情况,自己学习中不会的、有疑问的问题,通常先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组间交流,最后是全班交流,面向全班展示。交流初,教师要指导学生民主合作,各抒己见,诚心参与,并且要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在组织合作学习的时候尽量“分工明确”,尽量把优等生和学困生分在一组,男生和女生搭配。这一过程中,通过生与生合作、组与组的合作,达到基本知识的掌握。例如“摩擦力”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只是对摩擦力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对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大小跟什么有关等问题都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这时安排探究性问题。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小组合作交流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促进学生分工协作,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我们一般的做法是:小组内由组长组织,每个组员先将预习中不会的问题提出,会的同学帮助解决,不会的问题全组再一起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其他小组求助,也可以请其他小组的同学来小组当老师;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到全班最后交流,由会的同学展示;最后,重点知识点和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老师。这一环节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当双重角色:既当学生又当老师。


  合作交流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在运用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和周密有序的组织,切忌几个学生各自将答案一对便完事,根本没有合作,没有展示,达不到共赢的目的。


  4.点拨归纳


  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点拨。重点归纳易错、易漏、易混的问题,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需强化的问题等。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方法和技巧。例如学生学完浮力的有关知识后,对阿基米德原理、漂浮条件、浮沉条件等众多知识点综合应用感觉迷糊,不能熟练应用。此时,老师可结合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设计小实验,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体验选取典型题等对单知识点逐一明确,再对相似知识点进行归纳整合,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多题归一等方法点拨,达到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由迷糊向清晰并熟练的转化。


  5.体验成功


  这一环节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不同学生层次的题目。最好联系生活实际,限时练习,课内完成并及时反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6.总结升华


  这一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一节课、一单元或某一知识体系进行总结,可采用典型题、典型实验或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多思路、多方法、多激趣、注意事项、对生活渗透、科技与社会的应用等,使思维得以升华。


  形成这样模式后,加以渗透全方位的评价激励,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鼓励者。改变了以往学生听课跑神,老师疲惫上课的现象。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得轻松,课堂参与率100%。学生思维活跃,主动展示的越来越多。每节课,学生幸福的笑脸越来越多,老师也越来越满意,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


  我们课题组一致认为,一堂课的效果,重要的衡量标准应该看学生是否参与、是否思维积极、是否合作和谐及内容的掌握。只要能将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就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果。


(《山东教育》2010年7、8月第21、22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