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和有意义

发布日期 : 2020-10-11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有意思和有意义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思考

山东省济南燕山学校   朱瑞玲

近日读到曹文轩先生的一篇谈写作的文章《生活无处不在》,文中提到作文的“有意义”和“有意思”两个词语,笔者深有感触:

写东西不一定非要瞄着“有意义”,也可瞄着“有意思”……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义”的事情可能渐渐多起来,多也不能多到把“有意思”的事完全排斥掉。人要保持住一些童真,要不时地做一些“有意思”的事,不断发现“有意思”的事。依我之见,少年写作文,就应该多写“有意思”的事。何必那么深刻?何必那么深沉?故作高深,一本正经,老气横秋,少了童年的童趣和稚气,倒没有什么可爱之处。

你若心里不踏实,我再告诉你一个理:“有意思”的事都是“有意义”的。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有意义的(自然不包括你根据一个僵直的概念硬造出来的事情)。

你还要总惦记着“有意义”吗?我一直有这样一个看法:少年写作文,实际是对自己摹物状态的基本功的锻炼,可先不考虑“有意义”。这有点像学美术的,第一步先要学素描。

曹文轩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的“有意思”的事,联系到他前边说的内容,其实就是指生活中发生的事。把生活中发生的事写出来,无论看到的、体验的,还是读书读出来的等等,就是我们多年来一直主张的“写生活”,倡导写作的生活化作文。

生活是作家创作的唯一源泉,否则写出来的作品就会在云中飘摇,不接地气,远离读者;中学作文教学也一样,教师只有引领学生扎根生活实际,才会有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也明确要求中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具体写作时“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这些表述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鼓励他们写“有意思”的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作文达到真情实感这一重要目标。

曹文轩先生的这几段文字有这么几点让笔者深以为然:一是要不时地做一些“有意思”的事,不断发现“有意思”的事;二是“有意思”的事都是“有意义”的;三是少年写作文,实际是对自己摹物状态的基本功的锻炼,可先不考虑“有意义”。

先说第一点。“有意思”的事对于成长中的少年来说就是他们喜欢做的、有情趣的事,而这种事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司空见惯,比比皆是。作为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成长中学生的特点,适时地、积极主动地引导他们做这些“有意思”的事情,并诉诸笔端。执教初一年级时,笔者曾经提前一周布置作文,让班里的同学写一写《我的周末生活》,写在每周一记的周记本上。我给同学们提要求:一要写得生活化一些,必须是个人真实的经历和体验,不要虚构;二要集中写一个事或者一项活动,不要面面俱到,以致成了流水账;三要尽量写出新角度和新意,给读者以耳目一新之感。

这是生活化的作文命题,又是体验式作文,命题虽然没有新意,但是属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展现,只要把“有意思”的事写出来就算成功。果然,一周后在同学们上交的周记里,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写得很好,首先文章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让我惊讶,其次就是写得无一不是“有意思”的事。在批阅过程中我为同学们能够写出这些“有意思”的事而感到高兴。看看下面这篇《周末打工记》的文章:

“喂,这儿还没擦干净!”

“不合格,再抹一遍!”

“认真点,不然就扣你工资了!”

听听,多么苛刻的“老板”!唉,为了money,我这个急脾气的“打工仔”如今也只有忍的份儿了!

说起来,这还得“特别感谢”老妈那不近人情的新规定:要想得到零花钱就必须给她“打工”。这可害惨我了,要知道,打扫卫生对我来说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啊!

早晨,太阳刚刚露出半个脸,老妈便练起了“狮吼功”:“起床啦!”愣是把我那“重如泰山”的眼皮给震开了。“这才几点?让我多睡会儿。”

“行,那工资就别想拿了啊!”“别别,我现在就起,说吧,啥任务?”

“那你快点,今儿上午你把所有的玻璃擦干净就行了。”“好!”我特感激妈妈安排如此简单的任务。

起床。吃饭。干活。

我右手握着抹布,左手扶着窗台,眼睛盯着玻璃,开始了我一天的打工路……

擦、擦、擦!唉,一块玻璃,我竟然抹了三遍!不客气地说,这“老板”真的比“周扒皮”还精呢!在她的监视下,一块玻璃还没抹完,我早就腰酸,背疼,手抽筋了!不行,我得歇会儿。

“咋了,不想干了?这工资……”

还没等她把话说完,我立马从沙发上跳起来:不行,为了money,咱也得坚持!

“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我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擦着玻璃。

我是自在了,可有人不愿意了!

“喂喂,儿子,你这也算擦玻璃啊?看看,这么多灰尘。瞧好了,本老板是怎样擦的。”

只见她拿起抹布麻利地挥舞着,湿布先行,干布随后。抹布所到之处,无不所向披靡,就算碰上一些顽固的污渍,哈上两口热气,用劲一抹就消灭了,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咚、咚、咚……”不好,十点了,再不抓紧,就完成不了任务了。加油!

接近十二点,任务终于完成了,全身骨头就像散了架一样。

“干得不错,今儿下午把这些衣服洗完吧。”

啊?!

这篇文章生活气息很浓,母子之间的对话以及“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很真实,绘声绘色,因而读来很“有意思”,因为“有意思”,所以读者喜欢。这正应了叶圣陶先生的话:“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里不曾经验过的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

再来说说第二点,“有意思”的事都是“有意义”的。因为“有意思”,才能让读者感觉到文章的“真”,使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才会给读者带来微笑或者感动,才能给人以思考和启发,而这“思考和启发”就是“有意义”。故事虚假,不合逻辑,语言没有生活气息,像个瘪三,必然让读者觉得无趣,甚而生厌。上面这篇《周末打工记》,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家庭生活的嬉笑怒骂,更从这嬉笑怒骂中感受到家庭生活的融洽和带来的乐趣,还看到了母子之间平时你来我往打打闹闹,看到了学生因为体验家庭打工生活而带来的各种感悟———父母不易,劳动不易,成长需要付出。我们还可以继续分析,延伸到对社会大舞台的思考,要想在未来社会站稳脚跟,必须不断磨炼自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以上种种分析,就是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亦即“有意义”。在这里,笔者还想指出,对这篇文章“有意义”的分析,并不是我们在学生作文中经常提到的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对学生的作文经常陷入这种概括和归纳,那么我们对学生作文的认识是不是有些局限甚至狭隘呢?作文教学会不会继续这么像白开水一样无滋无味呢?这确实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反思。

最后,我们谈一谈曹文轩先生对中学生作文的第三点认识,“少年写作文,实际是对自己摹物状态的基本功的锻炼,可先不考虑‘有意义’”。这句话给了我们两个信息:一是少年作文要先“摹物”,描摹事物,强调观察的重要性,人、事、物、景等立足实写,也就是照着葫芦画瓢。曹先生从自己几十年创作的切身体会出发,提出少年作文的这个浅显又简单的要求,笔者认为针对性很强,也很有指导意义和价值。这句话启示我们,作文教学中,对于初步涉猎作文的孩子要立足生活,因人施教,教给孩子先学会讲述一个故事,描写一个符合实际的画面,叙述一个完整的过程,等等;不必给他们过多地讲解作文技法,这是切中肯綮又极其可贵的作文教学之道。上面的《周末打工记》这篇文章,正因为有了生活的味道和情趣,我们才说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因为小作者有了深切的体验,其描摹的事物才这么准确、到位,尤其是对文中自己和妈妈性格特征的把握和拿捏可谓精准,人物之间对话的描写生动又传神。这应该得益于作者对自己妈妈长期的观察,妈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悉数出现在作者的笔下,一个独特的栩栩如生的妈妈形象就这样诞生了。文章的价值不只是在这里,更在小作者对打工生活的诸多体验和感受以及思考,这才是留给读者的最可贵的东西。

曹文轩先生给我们另外的一个信息就是,不要先考虑有无意义问题。“何必那么深刻?何必那么深沉?故作高深,一本正经,老气横秋,少了童年的童趣和稚气,倒没有什么可爱之处。”曹先生所言极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作文,教师不要过多地纠缠他们文章的有无意义问题,不要动辄再拿着学生作文的思想性做文章,比如评论说思想幼稚,认识水平太低,甚至没有思想价值等等。作文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作文都从这个方面来提出要求,那么这样的作文反而“面目可憎”了,还有可读性吗?还能吸引读者吗?而这恰恰是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部分教师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不走出这个误区,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持续多年的弊端———如经不起推敲的虚构、假大空、无病呻吟等问题还会深陷泥淖当中,难以自拔。

生活化的作文教学要求我们教师通过自己对生活化作文的理解,采用适当的、点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然后激发学生文字表达的需要,完成“有意思”的作文教学阶段性目标,最终实现由“生活化”到“化生活”的作文能力的提高。

(《山东教育》2020年9月第37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