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中君子人格与立德树人关系探微

发布日期 : 2020-09-17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黄埔中学   金红菊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这一主干文化的核心是“圣贤文化”,以君子人格为价值取向而引领了儒家思想的发展。部编语文教材节选的《〈论语〉十二章》主要涉及君子人格主线,文章试图侧重从君子人格解读儒家立德树人理念的价值取向。君子具备“仁”“不愠”“忠”“信”“义”“好学”“乐学”“思”“志”等品格。学为君子是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仁”是君子人格的核心理念

《〈论语〉十二章》开篇选取《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篇第一章开篇提出儒家的核心理念“学”,目标指向是“君子”。孔子的教育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为君子,二是学而为政,前者是内求,后者是外发。从《论语》和《〈论语〉十二章》选取的内容来看,即“学”做“君子”,立德树人的目标是成为“君子”,学为君子统领全章,也统领全篇。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和《〈论语〉十二章》以“学”开始,以“学为君子”结束,《〈论语〉十二章》以“博学”开始,以“仁”至终,学以致用,“学为君子”,学以致“仁”。“君子”一定要具备“仁”的德行。

“仁”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处于第一位,内涵丰富,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何谓“仁”?指仁德,代表一种品行、一种思想。孔子自己对“仁”的明确定义:“爱人”,就是关爱他人。那么作为一种品行,“仁”就是关爱他人的品行;作为一种思想,“仁”就是关爱他人的思想。有仁德,就是有爱心;不仁,就是没有仁德、无爱心。《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可见亲近自己的亲人是“仁”最首要的特征,“仁”也是爱人。

《论语·里仁》中:“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可见,“仁”在孔子的君子人格中的核心地位,“仁”是君子首先要具备的品德,“学”的指向是立德目标“仁”。《〈论语〉十二章》开篇第一章《学而》讲君子人格,第十二章说通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方式达到“为仁”目标,讲君子用什么途径“学”才能具备儒家“仁”的德行目标———立德树人,可谓一气呵成,前呼后应。

《论语·宪问》中:“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孔子谈君子的标准,如何处理人己关系,如何“修己”,如何“安人”。

《四书章句集注》:“君子治其本而不恤其末,岂以在外者为忧乐哉?”“君子”用心力在学术方面而不是衣食上,君子追求大道,“修己以安人”。

君子的品格表现在人己关系,“人不知而不愠”,在他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宽恕人,君子“不愠”,即不怒。君子的品格表现在人己关系特别是自己对别人的态度上。交往中误会经常发生,君子能理解谅解他人,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对待他人不理解常怀宽容心,不恼怒。

从以上可看出孔子心中的“君子”有着强烈的“德”的因素。做好自己的本职,不断追求大道,为君主效力,为普通百姓服务,注重自身的德行。

二、君子人格具备“忠”“信” “义”

学为君子,“君子”除了仁德,还需具备哪些品格?

(一)“忠”“信”

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反省的内容为三者:“忠”“信”“习”,前两者是“修德之学”。“忠”,竭尽自己的心力,尽力为人谋,忠人之心,故为忠;“信”,诚信,诚信为本。

何谓“忠恕”?朱熹《论语集注》释“忠恕”云:“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恕”是君子仁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孔子在《雍也》篇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不断地提升自己,让自己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且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儒家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孔子在《卫灵公》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二)重“义”轻利

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义即适宜,指内心的道德约束,做事合于道义与礼仪。孔子讲自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将道义放在首位,是“君子”为人处世的标准,“不义”的事情从来不做。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义”和“利”是一对矛盾,“义”是君子的修身原则和必备品质,是立德树人之基石。

《论语·阳货》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将道义与正义放在统领一切的地位,没有正义的勇敢就是作乱,君子以义作为根本。

三、君子人格具备“学”“好学”“乐学”“三省”

(一)“学”与“笃志”

《〈论语〉十二章》开篇提出儒家“学”的核心理念。刘宗周《论语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时习’一章是二十篇第一义。”毫无疑问对《论语》首章第一个词———“学”的理解,是理解《学而》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入门基础。

何谓“学”?许慎《说文解字》将“学”与“教”互训,释“教”为“上所施,下所效”。《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里的“文”指诗书礼乐之学,为孔子教弟子具体的内容,而“行、忠、信”三者都为“修德之学”。

“学”含义丰富,不只是现代汉语意义上的学习,“学”不同于“习”。“学”不是狭义的读书、学习、学知识,还包括广义的“行、忠、信”“修德之学”,即学习人生智慧,践行道德,力争达到君子人格的学问。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学为君子的过程是:十五立志学习,孔子晚年已达“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仍好学不倦,“学”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论语·尧曰》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君子”之“学”就是达到自身应然状态的过程,“知我者其天”,知与不知在天命,不以人知与不知为喜怒的标准,君子“不愠”。

要以“学”为基本途径,达到“君子”人格,必须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孔子以“君子”为培养目标的“学”,必然是以立德为核心的,德行是与“天”沟通的桥梁,是天道在“君子”身上的体现。

“学”需要立志,还要立长志。第十一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夺志即改变志向,不可夺志即坚持自己的志向,立下长久专一的志向。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不仅是立长志,还需坚定自己的志向,无论什么时间,不管什么环境,都应坚定志向———笃志。

孔子成就君子人格的过程以立志于学为起点。学习是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有助于成就高尚人格,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好学”———“乐学”

学习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上升过程。第一篇第一章开篇提出儒家“学”的核心理念,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称赞颜回“不改其乐”,即乐于学习,是“乐之者”,在其他场合称赞颜回是“好之者”,以颜回为榜样。

《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公冶长》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从不以“忠信”许人,同时表示他们没有达到仁的境界。只对颜回表示了绝对的赞许,认为颜回好学,颜回近乎达到了仁的境界。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好学,对颜回的赞许是好学。儒家圣贤文化以榜样为学习的核心,认为人人皆有成圣成贤的可能。人的这一可塑性是通过“好学”而成就的,是人成为“君子”的基本特质。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提出了学习的三个层次,三重境界:“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第一层是“知之者”,最高层是“乐之者”,中间是“好之者”。颜回和孔子都既是“好之者”,又是“乐之者”,乐于学,乐于义,乐于道,安贫乐道。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说时间如流水,光阴不等人,珍惜时间,要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还是一个乐学问题。

(三)“三省”:学—思—内省

学习的过程始终注重反省,学思并重,分清是非曲直,完善君子人格。

学习内容之一:“温故”。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且接受新知识即学习,便可以成为人师。学习内容之二: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内容之三:“近思”,即多思考当前的事情。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思并重。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强调随时随地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向有优点有长处的人学习。学思并重,学思有机结合,学习应该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勤于思考,深度学习。

孔子认为要从身边的人和事出发,从正反两方面去反思,学习“善”“贤”。思考善与不善,从与不从,是善思乐学的问题。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强调时间如流水,光阴不等人,要珍惜时间,抓紧学习。

思考的深层次是反省。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儒家强调的是反省,“吾日三省吾身”,每天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谈举止,颇具内省精神而不是外在需求。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学思并重,反复内省,分清是非曲直,不断发展完善自我,完善君子人格的向上过程。

四、“君子”人格对当今立德树人教育的借鉴意义

孔子的思想精华永远闪光,君子人格对我们当今立德树人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仁”对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引领作用。人与人交往时,要仁爱,友爱,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义”“忠”“信”对今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个人素质有着借鉴的作用。对学校来说,这些品德符合学校德育建设的需要,带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就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与沐浴,走入社会一定会正义满满,传递正能量。

(三)“好学”“立志”“内省”等鼓励青年学子奋发图强。今天丰衣足食,同时网络游戏盛行,有些学生因而越来越不喜欢看书、学习了。要学会学习,自立自强,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学无止境,快乐会伴随每一个细微进步。

(四)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君子人格中仁爱、忠信、重义、乐学、立志、内省等内涵,指引学子做一个高尚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山东教育》2020年78月第293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