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碧水,曲径通幽

发布日期 : 2020-07-12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青山碧水,曲径通幽

    ———作文专题教学系列思考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七中学      

写作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写作,不仅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而且加深了对世界的认识,对生活的体悟。一直以来,尽管作文教学备受关注,但它依旧是语文老师最头痛的问题。它往往支离破碎,很难形成一套专题体系,花去老师们大量的精力却收效甚微。因此,寻求科学的、系统的作文专题教学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作文教学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情不同,指导学生逐一突破,形成一个完整的写作专题体系,当学生达到第三重境界时,他们的写作水平定是有较大提高。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即作文的“真实性”。

冰心先生曾说: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儿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名家都如此尊重“真实”,作为学生又怎敢胡编乱造!可是现如今,中小学生作文“假大空”现象愈演愈烈,作文浮夸、不说实话、脱离生活等成为一个让人头痛但又无可奈何的顽疾。    

笔者认为教师的作文教学指导应该从“真实”入手,尤其在小学或是初中低年级阶段,更应该引导学生达到这写作的第一个境界。针对初一的学生,笔者确定了“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的作文教学目标,提倡绿色作文,杜绝学生的假大空话。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生活是作文素材取之不尽的源泉。可是,面对作文题目,大部分学生会觉得没有写作素材,无话可说,其实不然,这是因为他们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为此,笔者要求学生每天完成一篇《生活观察录》,记录一天中的一个生活片段,这个片段越小越好,越平常越好,同时写清楚选取这一个片段的原因。下面是几个学生的记录:   

“明天要期中考试了,我的心情只能用一首歌来表达———《忐忑》,今晚,爸爸对我说:‘考试结果没那么重要,你若考不及格,我就请客!’”(记录原因:我知道爸爸很看重成绩,他还这样开玩笑,明明就是想让我放松,谢谢你,爸爸!)

“今天又跑操,我边吹哨边跑操,好累呀!不过,跑完后,我竟然发现我还活着。”(记录原因:老师让我带队跑操,还让我吹哨,开始我觉得我不会,没想到竟完成了任务,世上无难事!呵呵。)

“今天下雨了,风里好像夹着冰雹,吹到脸上特别冷,同学们都躲在教室不出去,可是我透过窗户看到,教室边上的那片小竹林,竹子直直地立在那里,还是那么绿。”(记录原因:刚开学时,我曾折断过几根小竹子,现在看到寒风中的它们,我觉得很对不起它们!)

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没有大起大落的生活,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是透过他们的记录,看到的是一颗颗细腻的心,或青春,或感动,或悔恨,或自豪。这样的《生活观察录》没有字数限制,没有题材限制,只是在生活记录中,反刍着生活的滋味,比较从前的日记形式,学生们更喜欢这样的记录。当这些生活的片段积累起来,那自然就成了最真实最动人的写作素材。

至此,学生能从生活中汲取真实的素材,能文从字顺地清楚表达,就达到了写作的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即作文的“生动性”。

达到了“真实性”这第一重境界之后,就要寻求作文的“生动性”了。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的“山水”投射到作文中就成了艺术的“山水”了。为此,笔者归纳了几种写作小方法。

(一)选取几个镜头

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废话连篇的现象严重,究其原因是学生只顾交代前因后果,而没有“场景”意识。比如同样是写运动会800米跑步这件事,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今天终于盼来了一年一度的运动会!本来应该是很开心的事情,但是由于我要参加800米跑步,心里特别紧张。我本来是不善于长跑的,可是班里的运动员因为受伤,老师点名由我替换。比赛就要开始了,我站在起跑线上……”

而另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骄阳下,那道刺眼的起跑线,横在我的面前,就像无法跨越的沟壑。800米是我最不擅长的,可是为了班级荣誉,我必须像个勇敢的战士,大踏步向前,一路跨越……

两篇习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写作文不是“拉家常”,什么都说,絮絮地交代,而是“拍电影”,选取所需镜头,直入画面。

(二)勾勒几笔景物

事件的发生总是和具体的场景关联。高明的叙事者会通过具体场景的描写渲染气氛,表现某种情感或情绪。在写作中适当地描写一些景物,就会让学生的作文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如一篇文章第一段这样写道:“窗外依旧是丝丝秋雨,秋风打着卷儿,一溜儿吹在玻璃窗上,带来些许凉意。我的思绪飘飞到了一年前……”开头就可以将读者带入情境,并且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放大一点细节

描写是叙事过程中的一个逗留,细致的描摹能牢牢地吸引住读者。在写作中,很多学生认识不到细节的作用,很多表现力强的细节就被忽视了,文章语言定然不细腻,缺少生动性。因此,要抓住能表现主题或是人物性格的细节,进行“动作的延长,描写的夸张,色泽、声音的突出,画面的定格”等艺术处理,让很小的细节慢慢放大,就像电影的慢镜头一样,在时间上予以定格、延宕,从而达到“强调”的效果。

(四)设置一丝波澜

生活中的事情大部分是平平常常的事情,那么怎样将其写进文章达到“看山不是山”的艺术效果呢?这就需要作者将平常的事情设置一点波澜,将有一丝波澜的事情设置成“一波三折”的效果。

一个学生习作中写道,在一次跑步考试中,好友和她一起跑,她感觉到好友给她的力量,于是考试过关了。后来这个学生在笔者的指导下,又进行了作文修改:在跑步中,她突然体力不支慢下来。这时候,好友给了她鼓励的眼神和话语,最后考试过关了。可是笔者觉得对于这件事,作者还可以进一步设置波澜来表达主题,于是,学生又进行了第三次的修改:在跑步中,她突然体力不支慢下来,这时候,好友也随着慢下来。尽管好友给了她鼓励的眼神和话语,但她最后仍没过关,本来体育很好的好友竟然也陪着她没有过关……只有这样进行了设计的文章才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才能更好地表现主题,提升读者阅读兴趣。

小小的写作技巧,足以点染生活的色彩,将真实的“山水”进行艺术再创作,自然就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作文第二重境界了。

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即作文的“本真性”。

教师指导学生从“文从字顺的真实”到“生动华美的再创造”,还并不能达到作文的最高境界。因为文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还需要回归生活中去,“那山那水”再朦胧也还是“那山那水”,即写作的再创造要遵循生活,要能与读者产生自然的共鸣,才是写作的第三重境界。

(一)贴近生活

好的文章一定是“贴近生活”的艺术,笔者曾多次参与当地中考作文阅卷,对此感触颇深。面对着人生中重要的考试,考生们应该是用尽浑身解数来完成好一篇佳作,可事实上,在他们精心地构思下,有了优美的语言、细腻的细节描写,也不缺少多种方式的表达和深刻的立意,但只因为脱离生活,情感会造作而不自然,不能引发阅卷老师的共鸣。曾经的一次中考作文是《有那么一棵树》,结果大批的考生写到了“我家的桂花树”, 其实对于北方的孩子来说,这种生长在南方的树是不常见的,可为什么那么多学生会提笔就写?那是因为他们只关注了艺术形象的创造,而忽略了写作的第三重境界———“本真”。

(二)去除冗杂

自古以来就有“三易其稿”“炼字”之说,可见,精雕细琢的语言才最为珍贵。许多学生认为文章语言越华美越好,因此大段地铺排描写,殊不知有些语言竟成了多余的笔墨,大大影响了文章的“本真”,使读者看得眼花缭乱,反而不知作者所云了。所以,与文章中心无关的内容要删除,不能表现中心人物性格的语言要删除,啰唆重复的语言更要删除,即使这些文字本身很“靓丽”,也必须“忍痛割爱”,因为这些文字的存在,只能算华美语言的堆砌。作者越是卖弄文采,文章就越是矫揉造作,文章一旦造作起来,就不能算是佳作。

(三)合乎情理

诚然,一篇生动的文章少不了曲折的故事情节,但一味追求文章波澜的设置,而忽略了其“合理性”,那就很难令读者信服,更不用说产生情感的共鸣了。学生习作中,经常见到“奶奶去世”“姥姥去世”“爸妈离婚”“自己出走”等内容,只有几篇这样的文章出现,那可能是感人的佳作,可是当大部分学生都在写这些内容时,那就是乏味和虚假了!生活中轰轰烈烈的大事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一件件平常事构成了多彩的生活,我们要善于在情理之中设置情节的波澜,在生活常态中塑造合理的人物,切不可为了追求文学艺术的效果,而忽略了生活艺术的真谛。

虽然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曲径通幽”,逐步达到写作的“三重境界”,我们读到的必将是学生“说真话,有创作,不造作”的佳作,到那时,就该是“看山是青山,看水是碧水”了。

(《山东教育》2020年6月第2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