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条古训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发布日期 : 2010-06-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淄博市张店区第三中学 高霞

  《礼记·中庸》中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被我奉为学习的三大经典策略。在我的学生时代,它们曾发挥过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成为教师后,它们依然是我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理论基础。


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预习的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我对学生强调的理念。学生首先要有学习目标,其次要有学习计划及实施计划,如此才能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针对初中四年的学习任务,我结合每时段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制订整体学习规划和局部时间的个人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科学条理安排事物的习惯,为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为一名生物学科教师,我努力创设提前学习的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实际教学中从以下两个层面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1.大预习———不求甚解,建构知识结构。每学期分寒暑假进行,利用我编写的全册预习学案和预习方法指导学生对全册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预习。


  2.小预习———深入理解,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又称为课时预习或单元预习。我一般采用周课时预习,指导学生利用文本的题目进行预习。如:初二上册课本“第一章:人的由来”。我从两个层面引导学生解读:关键词———人,如果是作为生物中的一个群体,针对这个课题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对此,学生提出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如:最早的人类是怎样在地球上诞生的,即它起源于什么动物,它又怎样进化成了我们现代的人类;关键词———人,如果作为一个个体,针对这个题目又会提出怎样的问题,许多学生就想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新生命是怎样诞生的。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新生命的诞生与我们初一学过的哪个系统有关;对于一个系统,我们要掌握它的哪些知识?学生又提出了“这个系统有哪些器官组成,每个器官的功能是什么?”等问题,这也是我们后续章节中要探讨和学习的重要问题……我就这样引导学生通过预习去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提高他们学习的有效性。


  这种定向、定量和定时的预习任务,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能够不断地积累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维的策略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常常会心安理得地说“这个问题老师没讲过”,以此作为逃避自己独立思考的理由。针对这种情况,我让自己变得“懒惰”起来,从心理上、知识上、思想上割断学生对老师的这种依赖性,逼迫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一是用老师的“懒惰”“逼迫”学生思维。魏书生曾经说过,80%的同学凭自己的能力能学会教材80%的内容,我希望我的学生也能做到。我指导学生利用“三轮读书法”———细读、精读、悟读,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思索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学能会的我坚决不讲;独立不能解决的寻求同伴互助;如此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要主动的向老师询问,在老师的帮助下依靠现有知识循着一级一级的台阶主动去解决。我认为任何知识,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发现它的价值。因此教学中要将知识视为解决问题、发展思维的材料。如此,我们教学的核心该是“为思维而教”。


  二是用“问题”引领学生思维。通过学生的预习,学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疑问,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处于计划之中去运行。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以问题构筑教学的主题,将教学内容问题化,采用提问、设疑等方式,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保持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在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主动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路,让问题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载体、抓手和台阶,让学生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又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学科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的思维自己说了算。


  三是让学生不断尝试,不怕碰壁,从而获得有效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要有不怕出错的勇气,但错要错得明明白白。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发生错误或容易遗忘,往往是由于他们头脑中的“相异构想”造成的。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之时是带着某些错误认识或不全面认识进入课堂的,这种错误认识或片面认识是学生在这之前就积累起来的,应该说先入为主,根深蒂固。因此,在教学中,重点要排除这些“杂质”,播下正确的“种子”。老师搞清楚学生错误思维的来龙去脉后,引导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出错时要认真分析,明白此题是考察什么内容,自己出错的原因及补救错误的有效措施。长此以往,学生在查缺补漏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因为知识是思维的基础,思维与知识是一个统一体。


  我们提倡“为思维而教”,但教师不可能将思维直接传递给学生,它更多的是依靠学生自己在经验中摸索、体悟和积累,依靠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这种摸索和体悟进行内化,从而逐渐掌握应该怎样思维的方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自主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亲历各种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与错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植自己的思维方式。


三、“温故而知新”———复习检测调整的策略


  学生能主动地温习功课,并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我认为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学习策略。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及时复习、自我检测的好习惯。复习可分为课后复习和系统复习两类:


  第一,课后复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尝试回忆”的方法进行复习,即课后让学生独立地把老师上课的内容回想一遍。具体地说,就是下课后或放学后自己考一考自己:今天课堂上主要学习了几个问题?哪些已经掌握了?哪些还不懂?哪些不完全懂?然后根据自己对自己的诊断,再认真读课本,有重点地复习课本,解决自己不完全懂或不懂的问题。如果有些问题自己还解决不了,一定在第一时间内寻求他人的帮助,使心中的疑惑及时消除。通过复习使学生比较清晰地认识到哪些知识没掌握,哪些问题没理解,哪些概念不熟练,哪些内容需继续深入复习,由此引导学生自觉、科学地调整学习策略,更加坚实地打好基础。


  第二,系统复习。学生每堂课后的复习所获取的知识往往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并没有真正建构在已有知识结构体系中,因此系统地复习对于学生知识的升华、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我指导学生利用建构概念图表的方式来进行系统复习。让学生以图解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各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让学习和记忆变得更轻松、更有效。一开始可以让学生尝试编写章节的概念图表,然后再循序渐进地编写单元概念图表。在编写的过程中重在理顺知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复习方法对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因此,教师一开始要重视方法的引领、榜样的示范,先由老师这样来做,慢慢再放手,坚持下来,到了高年级,部分学生就能掌握这样的方法了。采用这种系统复习的方法,让学习和记忆变得更加轻松、有效。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要实现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古人留下的三条古训就是宝贵的教育教学箴言。学生换了一级又一级,我都会把这三条古训,作为我和学生不断朗诵的至理名言,把它作为教与学的行动指南。


(《山东教育》2010年5月第1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