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节复习课看高三复习

发布日期 : 2010-05-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省实验中学 刘堃


——兼谈高三年级如何科学命题

  最近听一位青年教师讲授高三复习课,其授课的内容是物理总复习中“力的整体与分离”。


  虽然是第一次担任高三工作,但这位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很老练。她先是从最简单的一个木块的受力情况开始分析,然后从这个木块上加一个小木块再进行受力情况分析,最后,将上述两个同样情况的木块用线连接起来进行综合受力的情况分析。教师的授课过程可以说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循循善诱,尽心尽责,完全算得上一节中规中矩的复习课了。


  再来看学生的表现。起初,在讲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时,大多数学生看上去似乎并不太领情,表现得不那么投入。但当教师讲到第三种情况时,学生听讲情况明显地好多了,纷纷拿起笔认真思考、演算。我不由考虑,学生为什么会有前后两个阶段明显不同的反应呢?


  追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基本上是按照新授课的思路,从一个木块到两个木块,再到更复杂的,由简入繁地再给学生讲一遍。然而,绝大多数的学生此时都有了一定的库存知识,因而对教师“再来一遍”的简单分析法并不“感冒”,反而对复杂的带有综合能力的题目关注更多,简直是青睐有加。


  可见,高三的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而是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和要求。新授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掌握新知识。因此教学的模式往往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会它、把握它。而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则是对基础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联系、应用,并形成体系。也就是一个让学生从自己知识的库存中调出旧知识并形成新思维的过程。


  对学生来说,复习课和新授课最大的区别在于知识库存中有没有这种知识的存在。他们对学过的内容常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开书了然,关上书茫然”的状态。但是,已学过的知识又会令他们产生审美疲劳,缺乏初学的新鲜感。因而对教师来说,必须考虑到是从学生已知的角度还是从未知的角度来授课。显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决定了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授课模式。复习课教学不能成为“新课教学的浓缩版”,不应该简单地重复,包括课堂结构、授课方法、教学形式等都要尽量做到多样化,用崭新的课堂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方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为复习课的教学,关注点应在于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回忆状态,在感官上受到刺激,把各种原来已经教给学生的知识,从可能已被遗忘的角落里重新唤醒,于是这样就跟随上教师的讲授并及时整理形成体系了。因此,“创设情境,刺激感官,激活记忆,巩固知识”,应该成为复习课教学的要点。


  不妨设想如果这位老师把她讲课内容的顺序调整一下。先从最复杂的案例讲起,激励学生,让学生亲手去做,自己去解决问题,同时让做对的学生介绍解题的思路。之后,教师讲授时先从最简单的例子分析起,然后得出解答复杂题目的一般规律。这样的课堂设计有别于新授课,是不是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受呢?


  我在听一节高三化学复习课时也遇到类似的情况。教师复习的是电解和电镀一节。他首先按新授课的要求把电解与电镀的定义及相关仪器的结构讲了一遍,然后再让学生单个分析有关电解与电镀的例题。最后把电解与电镀的题目混在一起,让学生们分析哪个是电解、哪个是电镀,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的讲课思路仿佛一节新授课,也就是说,在教师的眼中,学生头脑中知识的库存约等于零。所以整个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


  我想,如果教师在指出当堂授课的内容后,立刻让学生通过题目来判断,哪个是电解、哪个是电镀的话,学生的反应又会怎样呢?他们能否会立刻运用已学过的库存知识去判断。如果判断正确,他也会很认真地听,等着教师的评价,而且以后更乐意课前提前复习;如果判断错误,更会认真地听老师的分析,了解自己错在哪里,从而把知识的要点记清楚、弄明白。我想,这样的复习课或许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更有效率,更富活力。


  通过以上课堂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新课教学浓缩版”式的复习课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重复叙述,平均用力,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复习效率难以获得突破性的提升。


  归纳起来,高三复习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可以由繁入手,从简讲起。换一个角度,可能学生的状态就会不同,就会激活学生的记忆,调动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使得复习课不再枯燥无味!


  2.不要怕学生犯错误,更不要不让学生提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是无意义的教学。目前的教学太关注正确率了,教师太关注“教”好而忽略了学生如何“学”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善疑者必善学习。”给学生点问题,或者学生自己找点问题,让他们去动手解决,这应是复习课的要点。


  3.教师的作用要突出表现在“补点搭架”上。关注、弥补学生的思维断点、盲点、难点;注重知识的归纳,形成知识的框架。


  4.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交给学生。基本的知识点、简单的知识梳理可以让学生来完成,让他感受到复习的趣味和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复习课的效果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思维,学生参与了的学习过程一定印象深刻。


  下面谈一下高三年级如何科学命题。


  考试是检验教学、改进教学的重要信息来源。命题则是考试成败的关键。一份试卷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努力重点和自我定位。尤其是高三阶段,每次考试都是一次重要的锻炼机会,都是对复习效果的检验。因此,高三年级的命题应当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慎之又慎,科学把握。


  一、科学命题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考试命题最基本的要求


  必须保证试题没有歧义,更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不能与所学的概念、原理、常识、法则相悖,否则将有碍于学生正确知识的形成,不利于对有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科学性的另一层含义是试题的命制意图、试卷的总体结构、题目的范围都要力争有一个较好的设计,要全面体现考试目的,正确体现课标要求,准确反映学生认知水平。


  2.基础性———要相信“万变不离其宗”


  谁赢得基础,谁就赢得基本。考试内容主要就是课本里、课标中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基础题占试题总量的60%~80%左右,基本题目来自于课本或课本改编,创新题目要源于课本,重点内容重点考查,难点内容不偏不怪,夯实“双基”,重点体现能力。


  教师要通过考试让学生体验成功,要帮助学生树立“我有能力学好”和“我可以学得更好”的自信心,坚决反对以高难度的试卷考学生,给学生以“下马威”,用“不及格”和低分的残酷事实“教训”学生,使学生的自信心在低分和“红灯”的冲击下荡然无存,乃至出现自暴自弃的态度。


  3.创新性———让学生眼前一亮


  基础性的原则保证了不让学生眼前一黑,创新性原则则是要让学生眼前一亮。随着高考命题逐渐渗透了新课改理念,反映新课改精神,所以高三命题必须与发展的节奏合拍,一些新颖活泼的题型,具有一定开放性、创造性的智能题要在试卷中占一席之地,尤其是综合能力测试的模拟题更应如此。要使考试变成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催化剂。但“创新”不等于偏、难、怪,它也要源于“双基”,才可高于“双基”。


  二、科学把握命题的难度及密度


  高三的复习应把握由简到全、渐深渐宽的原则,让学生逐步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知识的框架。因此,高三出题要合理地把握好难度,遵循一定的科学依据,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有个适应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应考的自信心。


  第一次测试考的难度要把握在0.8左右,目的就是了解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的平均分大约占总分的80%左右。要让学生考出足够的信心,考出前行的希望。要让教师也能通过考试了解学生“双基”的掌握情况。况且,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一贯原则。


  在其后的测试中要特别关注难度系数的变化,基本上控制在0.55~0.85的范围内,难易交叉变化进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提高应对高中难易变化的能力,了解并掌握高考难易变化的程度,稳定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考场应变能力。


  在最后阶段的模拟训练中,还要把握好最后两套题的出题思路:倒数第二套题的出题思路要严格按照高考的标准,确保难度系数、题型、题量、格式完全按照高考的模式规范出题。最后一套题的出题思路:除按照高考要求规范出题外,在题目的难度上要参考上一年度题目,给予适当的调整来把握最后出题的难度。


  除了把握好试题的难度之外,还应关注考试的密度,科学合理地安排考试的次数,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要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考查,达到有效复习的目的。


  一般来说,高三上半学期考试的次数要少,间隔要疏些,让学生有个适应的过程。下半学期考试的密度可适当加大,因为学生的应试能力已足以能接受了。


  三、命题的方式———匿名出题法


  命题人往往对考试的导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大家都习惯于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命题把关人。因此大家都以各类组长的授课模式为标准,因而受到极大的制约性,这样也使得组长们放不开手脚。近年来,山东省实验中学在考试中试行了匿名出题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匿名命题法”就是不知道命题人是谁,改变了过去由组长命题的单一的做法,使得命题人的范围大大扩大,可以由本年级的教师命题,也可以由其他年级的老师来命题,可以由本校教师命题,也可以聘请外校的教师(包括各级教研员)来协助命题,可以由各类组长命题,也可以由普通教师(包括青年教师)来命题,命题人的灵活度大大增强。匿名命题后,教师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不至于束手束脚。


  为了确保整个命题过程更加完善,还配备了审题人。审题人必须动手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完试题以检验试题的可行性,必须按要求认真审核试卷是否符合学校提出的各类指标,或在各类指标的总体框架之内等。审题人同样采取“匿名”法,和审题人之间的互相制约,来确保试题的质量。


  匿名命题法出台的目的,就是确保学校的每一次考试都能有一份高标准高质量的试卷,减少滥考繁考的现象,从而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


  匿名命题也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使每个命题教师能够坐下来认真钻研课标,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助于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出题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举措,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出题模式,也能促使教师个人发展成为命题专家。


(《山东教育》2010年4月第11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