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教育的理想生态 ———济南第十四中学教育综合改革纪实

发布日期 : 2020-01-13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创建教育的理想生态

    ———济南第十四中学教育综合改革纪实

本刊记者    范宗武


2016年起,济南第十四中学实施了以扁平化管理、双向聘任、选课走班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综合改革。3年多来,学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态。教师主动担当,各显其能;学生主动发展,阳光成长。济南十四中校长杨荣耀对记者说:“回过头看我们的改革,总起来加以表述,就是把以学生为中心的运行机制建立起来了。”学部主任任真对记者说:“我从教20多年了,我很喜欢现在十四中的这种教育生态。这才是我想要的教育。”

一所师资、生源没有任何优势的普通学校,是怎样的一场变革使她完成了华丽的转身,成为今天这样一所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充满阳光和生机的学校的呢?


扁平化管理:学校决策更有效率


在济南十四中开展的这场改革中,组织结构的改革揭开帷幕。学校一改传统的层级式管理,实行了彻底的扁平化管理,让学校决策更加灵敏,更加有效率。

过去传统的学校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校长在最上面,下面有两三位副校长。两三位副校长各管一个层面。有负责学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负责教育主要是管理班主任,管理学生;负责教学就是管理教师。还有负责学校行政的副校长。副校长下面有主任,像分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下面有教务处、教育处。教育处管学生,管班主任;教务处是管教师的,与教学相关。两个处主任下面,还有副主任,副主任联系着年级。这就是层级式的管理。

在学校负责人力资源,同时任改革第一级“拼一代”的学部主任的米强副校长深有感触地说:“这种传统的层级式管理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就是层层上报。当最终报上来的时候,信息就不对称了。下面发生的一些真实的情形,层层报上来以后,就会漏掉,甚至于不真实。所以,校长在上面作决策的时候,就会受到影响,而且时间也会有延误。今天发生的问题,可能明后天都不会解决。这种管理模式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只要层层上报,越在下面的干部,越不需要思考,而是等上面的指示,他觉得自己思考也没有用。”

米强副校长说:“我也做过副主任,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属于我这个层面能解决的,我积极思考。不属于我这个层次解决的就不积极思考,报上去,听领导安排吧。”

接着,米强副校长话锋一转,说:“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我们学校扁平化太厉害了,一下子给压扁了。管理的层级变了,减少了管理的层级。以我为例,我原来是教学副校长,下面有主任、副主任。我现在是学部主任。学部主任就我一个人,不设副主任。下面没有处室主任,也没有副主任,就我这么一个干部,管着一个年级,人、财、物全都管。整个年级的教育教学质量,压到学部主任一个人身上。学部主任有权,同时也有责,责、权、利统一。学部主任直接向校长负责。校长、学部主任、学生,再也没有其他层级了。学部主任等于替校长管理这批学生。学部是学校的核心,因为它是直接负责教育教学质量的,它类似于企业里直接抓生产的。”

在十四中的管理架构里,除了学部这一主体之外,还有两翼。一翼为课程院、课程办两个组织,主要负责课程研发,类似于企业的产品研发部。学校要有全校的架构、顶层设计,不是一个学部能够做得了的,这就需要设置课程院、课程办来专门负责组织课程研发,学部负责执行、实施。课程院引领教师的学术研究,体现出学校在行政领导力之外的另一个领导力,即学术的领导力。另外,还有一翼,就是服务部门,把教育处、教导处合并成教导处,原来的财务、办公室等都看作是服务部门,职能部门都视作服务部门,都服务于教育教学一线。

目前十四中有初中3个学部、小学3个学部,共6个学部。职能部门掌握着学校的各种资源,是为学部服务的。原来教育处、教务处包括后勤处的一部分职能,合并为教导处。教导处下设4个中心,第一个是教学中心,教学中心主要服务于教师;第二个是学习中心,主要服务于学生;第三个是诊断与评价中心;第四个是信息中心。

组织变革产生力量。每个学部,等于一个小的学校,由学部主任全面负责。所以,学部主任事事要思考。学部主任要直接面对一线的教师,直接面向学生家长,什么事情都要拍板定案。学部主任是直接负责学部教育教学质量的人。学部主任都要参加学校校务工作会,把教育教学一线的信息直接传递到决策层。

扁平化管理后,学校形成了联邦制、矩阵式的管理格局,每个部门都有责权利对等的具体负责人。校长就可以摆脱繁杂的行政事务,不用大事小事都需要自己拍板了,就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思考学校的发展方向,如学校课程的方向、制度的建设,不断地寻找制高点。

关于评价制度,学校引入了第三方诊断。聘请专家组成第三方,每学期对各部门、各学部做扫描式的诊断,类似于医院的CT检查。扫描一下,看一看有没有问题。如果出现什么问题,及时诊断,及时处理。学校还有一个自己内部的评价系统,即在教导处下设有诊断评价中心,负责对各学部教学质量的诊断。

在学校扁平化管理的改革中,一开始是有不小的阻力的。校长杨荣耀逐一当面沟通,说明学校实行扁平化管理、建立面向服务学生和教师的学校运行机制的重要意义。学校干部都是教育内行人,是通情达理的,只要学校讲明改革的意义,讲明是为了学生,也都积极予以配合。只有把学校干部、教师对改革的认识统一起来,才能化阻力为合力,把改革进行到底。


双向聘任:教师人人不敢懈怠


济南十四中在实施管理架构扁平化的同时,实行校内职级制和双向聘任制。现行的职称评聘制度存在许多问题,职评职聘在很多情况下,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很多学校的情况是,一到职评职聘,就是一阵骚动,一到职评职聘,就人心浮动,一到职评职聘,领导就头疼。

十四中的做法是,不把教师的精力往这方面引,而是校内形成一个职级系统。这个系统是在双向聘任中形成的,在双向聘任中形成校内职级。校内职级与岗位工资挂钩。校外职称该怎么评就怎么评,主要是教师离开这所学校或退休时使用。这样,就把教师们的视线、精力不太往那方面引。校内职级更看重的是校内的价值,因此没有发表论文多少篇、搞课题多少分、参加比赛多少分的要求。它是在学部主任聘这位教师的时候方才形成的级别。当然它是有限制的,每个学部在聘任什么级别的教师时,要遵循共同的规则。学校目前设有8个职级,分别是基础1、基础2、骨干1、骨干2、骨干3、学代1、学代2、学代3,每一个级别对应的课时费是不一样的。

学校的双向聘任制,要有科学、严谨的规定和流程,否则就会发生混乱。学部主任,相当于管理岗,管理岗之外,还有学术领导岗位学科主任。学科主任,就是原来的教研组长转身而来,更加侧重于学术引领,如学科课程规划与建设、课程质量诊断、学科队伍建设等,业务上与课程院直接联系,由校长直接聘任。对一所普通学校来说,一个学科的核心骨干是有限的,那么,会不会出现骨干教师扎堆一个学部的现象?答案是不会。在双向聘任时有制约机制设置。例如数学学科,谁来具体负责初一、初二、初三的数学教学质量?是3个教研组长。聘任前,学科主任提名3个教研组长候选人,经校务委员会批准,分到3个年级,1个年级1个。至于谁到哪个年级,学校不管。学部主任聘的时候,只能3个里面聘1个。顺序是初三学部先选,初一学部次之,初二学部最后。在年级间教师的搭配上,学科主任要站在学科整体发展角度,向校务委员会陈述3个聘任建议,这也是用流程对双向聘任的结果实行一定程度的制约。

学部主任从校务委员会审定的3位教研组长中依次选好教研组长后,就根据教研组长的建议来组建年级学科团队,然后由学部主任去聘。这样,教研组长,就是这个年级这个学科的教学质量的直接负责人。

学科主任在组建团队的时候,不能把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都组到一起,那样也不符合双向聘任的原则。双向聘任启动前,人力资源部门会根据学校整体师资情况,确定每个年级的职级点,交由校务委员会审定。这个点数的限制,就决定了不可能把所有教学质量好的教师都选到一个学部里。基本上,每个学部都是老、中、青三代结合。聘到骨干的老教师,点数高,有平均职级点限制,学部主任就只能聘这几个级点。年级不一样,点数是不一样的。总的点数,学校给予初三的要高一些。

师资的搭配,初二学部是初一学部带上来的,把原学部的大部分教师都拢下了。很多在初一学部干得挺好的,继续干,因此,初二学部的师资相对固定。尽管初二学部最后聘,实际上是相对固定的。初一学部的教师来源,要么是初三下来的,要么就是新加入的一批新人,初一学部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拢人。有一些好的教师,被初三学部先选定了。初三学部教师的构成,由原来初二学部上去的一批,加上比较早地选定的一批。

现在,十四中对教师最大的评价就是双向聘任。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好的教师,初三的学部主任找他,初二的学部主任找他,初一的学部主任也找他,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师他自己的成就感多大啊!那种在学校的位置感,那种存在感,会使他干劲更足。有些教师为了能去自己心仪的学部,就需要主动联系。很可能如愿,也有可能不如愿,被学部主任婉拒。这个过程,也是他自我反思教育的过程。

学校双向聘任的岗位设置中还有一个机制,即教师人数大于教学岗数,但是学校总岗位数多于教师数,既不让教师落聘,又会产生竞聘的态势。当教师人数大于教学岗数时,就会形成竞争。总岗位数大于教师数,不会出现教师没有岗位的现象,但岗位有差别。岗位分为教学岗、管理岗、职员岗3类,大多数教师都想上教学岗。有的教师因为教学质量不高,真的没人聘了,就会落到职员岗。聘到职员岗,代表了大家对他的教学水平的认可度。

在双向聘任中,领导不作评价。没有人说一名教师不好,而一旦他落聘教学岗,他自己就反思。所以,每一次双向聘任前,总有一部分教师比较焦虑。也总有一部分教师在聘任中得到教育,去有意识改进工作,无论是工作态度还是工作质量。如工作拈轻怕重,不愿意合作,师生关系紧张,在外面想搞家教等等,在双向聘任中都是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教育。学部主任说,“我聘他,净惹事,如何聘?”或者,学部主任与他约法三章。若总是不改,明年聘的时候就不再聘了。原来需要领导做工作的,现在不需要做了。过去做工作不见得有用的,现在双向选择就管用了。

担任学部主任的任真介绍说,改革前,也有学部,但学部形同虚设。学部主任手里没有管理的硬抓手。在安排教学任务时,有的教师提出自己身体不好,希望少安排些课。教师提出这些要求,作为学部主任,真的没有办法。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向她提出,周五不要安排自己的课,自己要好好休息,准备过周末。任真说,“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求人家吧。”

但双向聘任制实行之后,不用学部主任去求着教师排课了。他工作量不满的时候,谁聘他?任真说,“一个团队,什么样的人受人喜欢?第一,你成绩好。第二,你不计较,不给别人添麻烦。第三,善分享。你只管教着自己的,不与别人分享,人家谁要你?”

任真说,刚开始双向聘任的时候,作为学部主任,她很是焦虑。任真说:“你想想,我决定人家有没有工作。”双向聘任开始时,任真的指导思想是先找她的3个支柱,也就是语、数、英3个关键的教研组长。任真对他们讲:“我就信任你们这3个人,这3个学科的教学质量就靠你们了。”2017年的时候,任真选定的一个初三教研组长,是个小伙子,才教过一轮初三,很年轻。任真为什么选他?因为任真进行了充分的听课和调查研究。

任真观察,这个小伙子,他特别靠得上,所有的午休,他都是站立着,看着学生午休。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如此,而是每天如此。第二,任真发现,这位教师特别爱走进孩子的心里。任真说:“这一点就很重要,这反映出他作为优秀教师的素质。”第三,任真发现,他不保守。他和其他学校的教研员、教师联系特别密切。据此,任真便认定他。任真对他说:“你给我当教研组长,你要谁,我给你去挖谁,我什么都听你的。但是,你要给我出成绩。”

结果,他选的3个人,和任真想的不一样。这3个人,全部没有教过初三,而且还有两个人是编外的。他就选这3个人了。此种情况下,任真完全信任他。任真对他说:“你就放心地去干,出了成绩都是你的,出了问题,我来承担。”就是这样你情我愿组建起来的团队,大家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在中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十四中历史上中考成绩新的突破。任真说:“我给他们的是信任,他们给我的是惊喜。”

在双向聘任制改革里面,每一位教师都可以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特长和优势的岗位,薪随岗变,多劳多得。在十四中,若想了解某一方面的制度、规定,不必问校长,校长也未必知晓,要去问这个岗位上的专家。每位教师都有自己最专长的方面。在学部,一位普通教师,只要能力允许,他可以有很多身份。比如说,他可以教3个班的课,可以当导师,还可以当主任导师,只要他自己申请,自己想干,这和学部主任强迫安排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如果一位教师从精力和能力上承担不了那么多的工作,学部就要控制。

一位教师教完课还有精力,可以承担查常规的工作,还可以担任升旗仪式的负责人。他也可以查一查午休。如果他除了教课什么也不想承担了,也是可以的。一位教务处的教师,他申请负责自习检查。所有查自习的要求,都由他负责定出标准。他负责自习检查。自习课上,他来回一转,比学部主任的作用强多了。

另一位教师特别擅长与家长交流,他就申请担任家长学校的负责人。谁有处理不了的家长方面的问题,就来找他。再如一位教师,他特别擅长使用电脑,特别擅长数据分析,他就申请诊断与评价。考试之后,整个数据的分析、比对,整个大数据的处理,他来完成,这个方面的专家就是他。从不同的岗位,教师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

实行校内职级,开展双向聘任,真正地激发出每一位教职工的干劲。只有将教师的积极性激发起来,才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在十四中,教师们说:“聘任就是最大的评价,信任就是最大的褒奖。我聘任你来,为什么聘你?是评价和信任。”

在十四中,教育教学质量好的教师,若是被各个学部主任都相中的话,双聘在67月份,可能34月份就被抢了,好多人都在找他。当动手晚的学部主任找到他时,他会说:“我想跟着您,但是您来晚了。”那语气,好骄傲!学部主任只好说:“要不,您再考虑考虑。要不然,我明年、后年再约您?”但是,也会有这样的教师,从5月份就开始等,等到6月份,一直等到7月份都没有收到双聘邀请。初三学部落聘,初一学部又落聘了,等到初二学部,又没有希望。他只好去找学部主任。学部主任说:“您看我们已经聘好了。我们要的是能带几个班,成绩比较好,还能承担学部里的一些工作的人。”他一考虑还真承担不了,就这样,他可能一直到双聘结束都还没有岗位。别说等两个月,就是等两周,对一名教师来说都是很难受的。况且,教师这个群体,是非常要面子的。

学部主任任真说:“去年,我这个学部就安排了一名迟迟没有收到双聘邀请的教师。经历过可能落聘的教训,这名教师的变化可大了,我现在都快离不开她了。因为她太勤奋了,基础性的工作给你做得太到位了。”杨荣耀校长说:“双向聘任,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教育。”从落聘,到离不开她,对一位教师,确实是生动的教育。

选课走班:让学生在学会选择中成长


在济南十四中改革的整体布局中,第一是实施了扁平化管理和双向聘任,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二是构建了一个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体系,实行选课走班。

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支撑着学校的真正改变,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是尊重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最大的一个载体。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十四中对国家课程进行了校本化实施,把三级课程整合到一起,让教师和学生受益,这让学校发生了真正的改变。

十四中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原美玲对记者介绍说:“学校在扁平化管理改革中成立了课程与教学研究院,是学校课程的研发机构。校长是学校课程的总负责人。课程院院长是具体执行者,要和学科主任直接打交道。学科主任负责学科课程的架构、研发,包括这一学科的质量以及学科教师的发展。”

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是如何开发出来的?首先,要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培养核心素养、考纲的要求等,学科主任和教师们一起思考、酝酿各个学科的课程框架。把框架搭起来后,组织教师用“封闭”的形式进行课程研发。课程院要出学校封闭研发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研发什么、研发到什么程度、交什么研发成果。各个学科再根据课程院的方案制订本学科的研发方案。封闭期主要是寒暑假。

没有可以借鉴的样本,一切都是学着干。原美玲说:“十四中课程研发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顶天立地。所谓顶天立地,首先,要符合国家课程方案的要求,要忠实地执行。第二,要符合学校的培养目标。第三,要符合学生的学情、师资情况,要满足学生的需求。”一开始,十四中的教师是感到很难的。一群普通的教师,如何做课程开发?在一般人看来,那都是专家的事。原美玲说:“实际上,教师们虽然没有课程研发的意识,但都在做课程研发的事。一套教材,全国都在用,如果不校本化,重新解构这套课程,教师怎么给自己的学生用?我们的课程开发,实际上是让学生的课程资源变得丰富而不是仅仅有一本教材。”坚定了自信的教师们忘我地投入到封闭研发活动中。

在原美玲的办公室里,她指着一大摞课程资源书说:“这是我们一个暑假干的事。你看,仅地理这个学科,教师给学生研发了任务书、落实本、主干知识本、习题集。教师们对教材的版式设计都很有研究了,教材编得就像正式出版物一样。学生人手一册,免费发放。选课走班,首先要让学生有课程选。教师们研发出这么多课程,为选课走班奠定了基础。”

学校现在有10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就拿体育课程来说,现在就有足球、篮球、攀岩、轮滑、游泳等十几个课程模块。数学有数Ⅰ、数Ⅱ、数Ⅲ3个层次。数Ⅲ相对来说难一些,是针对数学基础比较好的学生,适当地扩充容量,满足他们数学学习的需求,在学习方式上以自学为主。选择数Ⅰ的学生,教师们会更加耐心地陪伴指导,保证他有愉悦的数学学习过程。还有就是英语的分类,包括阅读、演讲、写作等等。目前十四中已构建起“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形成一个学生可选择的、可满足学生需要的课程体系。每到开学前,学生首先要选课,形成自己的课程表。

选课走班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原来是,学校安排好内容我去学,现在是我要根据课程要求选择内容去学。学生在选择的同时,有一种责任感。责任感,就会为每一名学生主动发展安上发动机。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能将学生的潜能自我激励激发出来。选课走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样的目标。

选课走班一开始时,让人感觉似乎有点“乱”。学生选课走班后,没有行政班,没有班主任,没有统一的课表,学生每天在不同的教室间流动,教师抓不住学生,学生的学习、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似乎也没有了主体责任人。

杨荣耀校长说:“过去,我们常常在控制和放开之间徘徊。渴望确定性、控制感,这是人的本能。但是我们每个人也知道,不确定性是唯一确定的事情。面对更加不确定的未来,今天的学校和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校适度失控。这样才能生长出我们希望的事情。”

记者在午休时间采访了一名初一新生。他说:“选课走班让我感觉到小学和初中的差别。一开始也有走错教室的时候,慢慢就适应了。我选了我喜欢的一些课程,感觉学习挺有意思。”在地理学科教室,地理学科主任石琳老师把许多地理元素引入了学科教室。墙壁上悬挂着各种地图,地面画上了经纬度,让学生沉浸在地理学习的氛围中。虽然没有行政班级,但作业没完成,照样有人管。只不过,改革后教师采取的方式有了变化,是与学生商量着作业的事,不再是疾言厉色。选课走班后的学生也不必像在传统班级里那样,一旦不被班主任赏识就感觉“永无出头之日”。现在是,每一位学科教师都是班主任,学生总能寻找到欣赏他的班主任。

基于标准的学习: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在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下,转身最快的是年轻教师。教师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抓不住学生。过去行政班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动,教师找学生。那种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课堂上解决不完的问题,他可以课下去解决,可以在下午放学后进班去讲一讲,去补一补。现在变成选课走班的模式,教师忽然发现,一下课,学生没了,找不到了,他们都走了。这30个学生,只要出了学科教室,遍布于学校各个角落。很多东西,就需要在课堂上精打细算,师生再见面,就是明天的这一堂课了。

这就倒逼着教师去改变课堂。当教师发现抓不住学生的时候,怎么办?就要改变课堂的方式。十四中真正的课堂变化,就是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实现真正的转变。课堂上,教师也讲,但讲得少了,把大量的时间用到学生的学上面去。教师们尝试运用课堂的任务驱动实施教学。

杨荣耀校长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知道方向,要知道怎样去做。但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到什么程度算是达到目标要求了,是没有标准的。很多时候,所谓的标准就是高考。教育科学是科学,科学是有规律的,也就是有标准的。有标准的学校,有标准的教育,才是了不起的。众所周知,在某一行业,谁拿到标准,谁就有绝对的权威。而在现实中,很多情况下,衡量教师课堂教学的所谓的标准就是高考。学生考上大学多的学校就是好学校,拿高分就是一个标准。其实,这对吗?我不能说它是对的。至少说它是不准确、不完美的。高分不是不能取,但不能以这样的代价去取。为了取得这个高分,让我们的学生牺牲了美好的好奇心、兴趣,这是得不偿失的。所以,2018年被十四中确立为标准年。我们全校在思索,在探索,如何开展基于标准的学习。”

基于标准的学习,其实就是从教走向学。教师想要学生学,要知道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这就是目标。你要到哪里去?怎么去?怎么知道自己到了没有?学到了什么程度?学好了没有?让每名学生都知道、每位教师都知道。

教师在课堂上完成一个内容的教学,如何知道学生学到什么程度?标准是什么?要拿出可检测的东西来。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常问学生的一句话是:“听明白了吗?”没有标准和检测的手段,学生真正掌握到什么程度,教师其实并不清楚。这是基于标准的学习需要改变的。改变的方式就是教师要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

在十四中,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尝试着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他们采取的途径之一就是把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的任务,然后他的课堂以任务的形式去驱动学生完成。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帮助学生的陪伴者、引导者。

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自我认知系统打开了。只有学生的自我认知系统打开,学生的新知识和原有的知识系统形成了链接,建构一种新的知识体系,学生的学习才真正地开始。这也就是人们倡导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学生的自我认知系统打开后才形成的学习。

过去的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每个人接受知识的方式有所不同,认知习惯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习惯于听就能学得很好,有些学生需要多一些体验才能认知得更好,有的学生可能需要通过讨论。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认知的方式去学习,他的认知效率就会提高。

在选课走班的过程中,学生选了一部分课程,他完成了所选的课程目标,感觉还有余力,还可以往上走,就可以去选另一些课程。在每一门课程中,教师通过任务单教学再形成分类的个别化。以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在做到教学的个别化的同时,又形成了单元式教学和主题式教学。

在十四中任务单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他有具体的任务,有任务1、任务2、任务3,存在不同的任务。任务单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确定要完成最低标准的哪几项任务。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是指最基本的课程标准,教师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给出完成最低层次的任务单,要兜底。再往上走,就要有不同的层次。课程本身是有不同层次的。课堂的任务驱动也有不同层次。这样,就必须改变教师千篇一律在讲的教学模式。因为教师讲,只能采用一种方式,只能一部分群体受益。这就不是分类或个别化的。米强副校长说:“因材施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当你走进个别化的世界里,你会发现,它像大海一样深。当教师进行个别化教学的时候,就是精耕细作式的,那教师的工作量就会加倍。如何组织这种个别化的教学呢?我们目前探索的可行有效的方式就是任务单教学方式。”

为了开展好任务单教学,教师们要在一个假期里备好下一个学期的课,有的教师甚至把下一个学期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都清晰地备好,写成任务单,开学的时候,发给学生。学生拿到这个任务单后,就可以通过它自学。任务单中的作业,有时是一周的,有时是一个单元的。不是简单地做题,不是从网上简单搜搜就能搜得到的,而是完成项目式的。这种方式,对于引导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学校在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中,没有运用行政命令实施“一刀切”,而是鼓励大家思考、探索、尝试。只有教师在选课走班的过程中,感到抓不住学生了,感觉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了,才会发生改变。是教学实践倒逼着教师的教学发生改变。

语文学科主任、工作仅8年的王寿鑫老师,带领学科教师们积极探讨任务单教学。王寿鑫向记者介绍说:“当我们总是在研究怎么教、怎么设计教案的时候,我们恰恰忽略了怎么学。学校实施选课走班后,每个班控制在不超过30人。再少的班额学生也有差异,仍然是多种层次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内、一个教室内学习。如果语文教师仍然用同一个进度,肯定会浪费很多人的时间。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教师一张口集中讲的时候,一定就在浪费某些学生的时间。”

王寿鑫说:“我就在想,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己能做的事,让他在那里时时刻刻都能学点东西,而不是在那里走神。我就尝试把我的声音可视化,让我的声音变成一张任务单。我在课堂上集中讲之后,发任务单,让学生去完成任务单。我曾经试着一节课做一张任务单,后来我发现两个班的进度也不一样,很容易造成一节课没有完成或一节课完成后没有别的任务了。所以,我现在一出任务单,就是一周的。这样,我就能保证学生在哪里都能做点事。而且,任务单就是最好的笔记。我把我在PPT上投影的东西都落实到纸面上,然后,每次都用订书机把它订起来。你会发现,那都是我们的学习资源。我把这些资源放在每一名学生的桌子上,让学生随时可以翻看。”

王寿鑫说:“我觉得,教师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教师简单地介绍学科知识;第二类教师抓住教授内容的特点介绍,让学生较深刻地领会到,但这仍然不是教育的意义和本质所在。第三类教师,开展深度的学习,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碰撞。我觉得,那才是理想的学习状态。”

为了这个理想的学习状态,作为语文学科带头人的王寿鑫一有时间就坐在电脑前,苦思冥想,撰写适合学情的任务单。像王寿鑫这样勇于探索、不知疲倦、乐在其中的教师还有很多。如果说,是机制改革激发了教师,课程改革激发了学生,那么,最后的落脚点是课堂改革,是一大批像王寿鑫这样的教师用锐意创新的教学实践使学校改革最终落实在课堂教学上。


研学课程: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济南十四中开展的学生最喜爱的课程问卷调查中,研学课程名列前茅。十四中的研学课程以其科学、规范的研发、组织、实施,成为学校一张亮丽的名片。

说起十四中的研学课程,不能不提到研学项目主管李海燕。2016年学校改革之前,她是历史教研组长。改革之后,学校成立了研学项目组。杨荣耀校长找到已成为历史学科主任的李海燕说:“发挥一下你自己的特长,做研学主管,开发研学这一块。”对李海燕来说,研学主管是一个新事物,当时不知道怎么干。但李海燕有个爱好,周末都出去玩,户外活动这方面有经验。于是,面对学校的这项新挑战,李海燕答应了下来。

李海燕从事研学项目,是从撰写研学踏线报告开始的。首先成立项目组,把地理、历史、生物等研学涉及的学科主要负责人召集起来成立了一个项目组。然后,组织项目组成员出去踏线。比如要组织学生去北京,安排一个4天的行程,学生要去的所有景点的路线、行车安全,包括吃的、住的,都要考察,包括与课程怎么结合。 2016年的暑假,项目组8个人把山东省内的4条线都踏出来了。济南市里一条线、曲阜泰安一条线、威海蓬莱一条线、临沂枣庄一条线,4条线用了7天时间,跑了2100公里,把所有的线路跑了一遍。

李海燕说:“回来以后,才知道什么叫研学路线,真是很不容易。它和传统意义上的春游秋游还不一样。改革以后,研学成为一门课程。学生研学的这一周等于去上课。初一、初二一年各两次研学,共有4次研学机会,每次一周。研学将生物、地理、历史、道德与法治、语文、物理、艺术等有关课程内容加以整合。项目组出去踏线的时候,要把景点和学科内容相结合。项目组每天考察下来,晚上吃完饭就研讨,常常研讨到十一二点。所有教师凑到一块,研究研学方案,包括线路安全检查、吃住行、教学设计等内容。”

给李海燕留下深刻印象的是2017年暑假。那一年,项目组到西安、杭州考察,正好赶上大暑。考察期间当地气温达42摄氏度,8个人真有点撑不住了。每年放暑假,学校先封闭研发课程。封闭完了之后,项目组才能出去。这4次踏线,有两次暑假,都是高温。项目组坚持下来之后,感觉付出是值得的,因为西安、杭州都是学生最喜欢的研学目的地。2017年寒假,又把南京、镇江、扬州线跑下来。2018年,徽州开了一个研学的精品推广会。李海燕参会,顺便把徽州线也踏出来了。现在,学校有可供学生选择的10条研学线路。李海燕说:“这10条线都是我们项目组一步步走出来的。有时候,一天要走几万步。你必须得走啊,你要看需用的时长学生是不是能承受。做到这样细致,这是一般学校做不到的。”

十四中的研学手册,不是旅行社设计的,而是研学项目组自己设计的,拿出去就能让学生使用,像课本一样。研学手册的设计,全是教师义务干的。扁平化管理下,教师那么大的工作量,他们感到研学对教学有帮助,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就义不容辞地做好这件事。十四中专业的研学项目组的设置,让研学这门课程走向了专业。

十四中研学的一大亮点就是网上抢课。别的学校一个年级300多学生一起出去了,而十四中的学生是要从网上抢课的。每一条线路,有名额限制,72-80人。之所以要定人数上限,而不是几百人一起去,有旅游组团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小团,出行是方便的。而几百人的大团,各种旅游资源都受限。一条线路,两辆车,资源最优化,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在72-80人的团里,4位教师带队,一位教师带18-20个学生,到目前为止,零安全事故。

学生从网上抢课前,学校会做一个问卷调查。10条研学线路,你想去哪条?如果某一条线想去的人少的话,就不开了。从中选出四五条线放在网上,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去选。

然而,第一次选研学课,就遇到了困境。有五六个家长打12345投诉说,研学的费用比一般旅游要高。其实是,学生抢课抢不上,一条线一共72个名额,抢不上,学生一闹一哭,家长就慌了,就不满意了。学校给家长解释,旅游包括景点购物,研学没有。为什么不能放开名额限制?学校也作了解释,一个是考虑研学效果的最佳化,一个是公平、公正,再一个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妥协和协商。学生将来到社会上,不要以为想得到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你这次没有,你可以等下次,教育契机也在这里。初一、初二一共有4次研学机会。到第二次抢课时,就没有出现家长打电话投诉的情况。第一次研学,所有线路在是17秒之内抢完的。第三次研学,西安线1.5秒就抢完了,瞬间就没了。

研学如何选择旅行社?有的家长怀疑,校方是否和旅行社联合起来坑家长的钱啊?这是家长特别关心的地方。十四中采取的办法是学生家长主导公开招标。公开招标,先从公众号发信息,说明今年学校安排去哪条线,有多少学生报,邀请旅行社前来投标。学校先查旅行社的资质,考察旅行社的信誉,有纠纷的旅行社不能要,投入不够的旅行社也不能要。

旅行社来到招标会后,先讲标。学校按照一个班一名家长一名学生这样的比例安排代表。家长和学生现场打分。有些旅行社的代表是搞市场营销的,会讲标,讲得特别好。家长和学生投了,结果不好,下次就不再投这家旅行社了。经过四次招标会,家长对研学的招标已经比较专业了。旅行社一讲标,家长就明白,你是来搞研学的,还是来挣钱的。并不一定是价格报得低的就能中标。家长并不完全看重钱,两家公司中一个价格高一点,但提供的服务符合研学要求,家长们就会选这一个。

用学生家长主导的公开招标,堵住了说情的后门。李海燕说:“我们说了不算,家长主导的公开招标说了算。不论谁说情,我们也没办法。”所有参加过十四中招标的旅行社都说,十四中的招标是最公平的、最公正的。十四中还在济南市研学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在十四中的探索的基础上,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出台了国内首个研学旅行标准。

十四中的研学手册,许多旅行社想高价购买,但十四中不为所动,制作研学手册,完全是为了学生。教师们将旅游资源与课程资源相融合,经过实际考察、踏线,研发出的研学手册,契合学生研学的特点,非常实用。正是由于十四中将研学活动开发成一门课程,才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家长明白,花这么多钱,是让孩子去体验,去学习的。让学校带着去,肯定是学有所成的。如果是单纯的旅游,家长自己带着去就行,就不会让学校组织了。


服务学生: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运行机制


在十四中,很少召开全校性的大会。学部也是如此,一个学期下来,基本上不开大会,但是小会不断。变开大会为开小会,所有的问题都一个一个地解决。开始的时候,大家不理解,觉得很慢,很复杂。但是后来,大家就尝到了甜头。

一个一个地来,对于这一个一个的学生很重要。有一天,有位学生的父亲给学部主任任真留了个言。开学的时候,这个学生开始选课,他选择的是地理Ⅰ和生物Ⅰ。结果,他上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跟不上了。按理说,学生选了,就要承担责任。既然选了,就不能随便说不行就不行了。如果简单处理也很简单,要么就不给这个学生报了,要么就改回去。

但学部没有这样做。首先,主任导师和导师先给这个学生谈,你到底有什么样的困难?你的困难来自哪里?交流后发现他的学习效率上有问题。学习效率上有问题,就是自习课学生没有规划好。教师挨个地审查,看看是学生的规划不好,还是学习能力上的问题。会诊完以后,几位导师在学生不参与的情况下,一起讨论:这个学生,能给他什么帮助?因为他说放弃就放弃,这件事情对他不好,以后会不会碰到什么困难都会退缩?大家通过会诊发现,这个学生在选课的时候,有点盲目,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也没有做好充分预习。这样,学起来的确是困难了。如果他想改选的话,也不是不可以。他们给学生提出几种方案。如退出,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因为,要考虑他退选、改选后,会不会产生新的心理问题,承担一定压力?这些工作全部做好了,再作决定。这样处理看似很麻烦,但是对于这个学生是很重要的,不能简单化地处理。

诊断性分析对学生很重要。原先的诊断性分析很简单,开个会,表扬表扬,进步的往前面站一站,考得好的发个奖状之类的。学校现在是不会这样去做的,学部会“一对一”地来。教师要分析前五、前十,一个一个地来。学部虽然不开大会,但会开许多小范围的周会。周会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析学生。学部主任任真说:“学部从来不开那种上传下达的会,而是开会诊的会。就是围绕学生,逐个单独会诊。我们开会就是谈某一个具体的学生,而不会笼统地谈几班几班如何如何。”

选课走班还带来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改变,就是师生关系的改变。选课走班取消行政班级,过去固定的教室变成学科教室,固定的班主任没有了,都是学科教师。在十四中,学科教师,也被称为教学班主任。过去的任课教师,侧重教学,不侧重班级管理。一般任课教师只负责教学任务的完成,很少去和学生谈心,帮助解决学生管理上的问题,认为这些事情都由班主任负责。作业交不全,实在没有办法了,去找班主任。课堂纪律维持不了了,找班主任。学生管理上出了什么事情,都找班主任,由班主任兜着。

现在不一样了。选课走班后,没有班主任,怎么办?所有的问题,学科教师都要面对,所有学科教师都变成了班主任,因为没有班主任可找了。教师的身份转变了,有些教师由于不善于和学生沟通,会出现课堂混乱的现象。课堂上一旦出现混乱,就没有教学效果,也就没有教学成绩。没有教学成绩,意味着这位教师距离这个岗位就很遥远了。这是一种倒逼。教师想要教学成绩,必须要有教学效果,想要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倒逼着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

教师对学生不再实行过去的高压政策,而转变为一种契约的方式。不再“我说你听”,因为“我”说了,“你”不听,就没有办法。怎么办?要改变。教师对学生说:“咱俩商量商量,如果你这个作业完成不了,你到我这儿补完再走,行不行?”“实在不行,我找你家长,一块商量商量。”契约,本身就是在尊重学生。师生谈妥后,就按谈的方法办。

十四中原来开运动会,开幕式上一定要求学生把手背好,不能动,不能说话,不能带东西,队伍一定要整齐,教师要检查。再比如,学校有演出,要选一个气质最好的、最会表演的学生,让学生反复练,在练的过程中,还不停地去批评学生,学生也就没有兴趣了。

但是,十四中现在不这样了。有一次学校举行“智慧课程产品交易会”,活动正式启动前,有一个跳舞的开场节目。学校没有作任何特别的选择,就是让选舞蹈课的一个班参加,将这个班全部抽出来,全部上场。其中,有一个男生,他的家庭特别贫困。他来上学的第二天,他的爸爸申请了困难补助。他穿得也不干净,长得也不帅,但他就是对舞蹈课有兴趣。那天上台的时候,他没有被排在前排,他的情绪有些低落。他就来找学部主任任真说:“任姐,我为什么不能站前排?”任真就对他讲:“你在任何位置上,只要你认认真真地跳,你都可以成为焦点。你能把任何位置跳成C位。”他说:“是吗?”任真说:“我向你保证是这样。”任真给他录了一段,对他说:“你自己看看,在这段录像中你是不是最显眼?”在这段录像中,有长得漂亮的,有特别帅的,但他在其中就像网红一样特别扎眼,他很高兴。任真说:“这个男生一生上台跳舞的机会也许没有几次。这一次,对他本人来说,不是很重要吗?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都很阳光,很开心的。如果说,学校是这样的,学生能不喜欢吗?”

以前,学校安排体检,太简单了。校医安排好时间,一个班一个班地带着检查就行了。现在,学校强调以学生为主,校医王新莹老师的工作量就翻了不止10倍、20倍。体检要看学生的时间。学生这个时间有空,就安排去查,没有统一的时间。当然,在一定范围内,也不能搞得时间太长。如果学生看到体检的人很多,很拥挤,就可以先回来,完全是以学生为主。但是,校医的工作就会很琐碎、很繁重,方便了学生,累了教师。但如果校医没有这样服务学生的意识,不这么做,就有可能在双向聘任中失去这个岗位。

当然不止校医如此,学校整个的教师队伍都形成了这样服务学生的氛围。选课走班后,没有班主任了,学科教师人人都是班主任。另外,设立学生导师制。导师除了每天上课、改作业外,有“四陪”:早上有早安时光,导师要和学生互致早安,就是“早陪”;中午,导师要和学生一起吃饭,“陪吃”;午休,“陪睡”;晚上,学生有跑步活动,导师要“陪跑”。

学校的各种考核也是评价团队,不评价个人。一位教师教得不好,影响的是对整个团队的评价,这对教师的心理压力是很大的。教师压力大了,带来的是学生的方便,比如,有个学生数学题不会了,见到任何一位数学教师,他都可以问,因为,这是整个数学学科教师团队的事。当一个学生,走进一个教室,他的所有问题,任何一位教师都愿意为他解答,你说,这不是学生的学校吗?

学校之所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彻底地推进改革,是因为他们觉得学生的时间等不起,待到一切条件都成熟了,教育的时机也过去了。学生的成长是单行线,不可能再走一遍。教师直接面对的是学生,必须用机制激发起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今天的变化就会影响到学生的明天。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让学生在校园里特别开心,特别健康,特别上进,那么学校的改革就不会犯大的错误。


服务教师:为教师提供舒心工作环境


扁平化管理和双向聘任制、校内职级制的实施,为十四中广大教师提供了舒心的工作环境。教师的精力被全部吸引到教书育人上,只要自己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抓好教育教学质量,善于和同事合作共享,就会在双向聘任中受到尊重。这就把以往传统学校管理机制下复杂的人际关系变得简单了,让教师在学校里感受到公平、公正,生活得阳光、舒心。杨荣耀校长说:“学校要为教师着想,教师才会为学生着想。”扁平化管理下的学校机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师、服务学生。

在记者采访学部主任任真时,她介绍说:“今天,你看我做了哪些事:7点之前,我就来到学校,因为,我要等所有的教师来,给所有的教师打招呼,包括与保洁的阿姨都打个招呼。然后,教师逐个都等学生到办公室看到一个通知,说这个学期教师的工资有点变化,我去逐个给他们查,然后写成便利条,给他们贴在墙上。再看看中午、晚上安排谁加班,帮他们联系吃饭的问题。有一位教师的老公打来电话,说他的孩子在一年级(十四中)读书,感冒了。我就带着孩子去校医室看了看。一早晨就忙这些事情。”

任真说:“如果教师到校后,先考虑早饭有没有的问题,再考虑工资有没有调整的问题,一会儿自己的孩子又病了。教师如果总是在考虑这些问题,又怎么能去考虑学生的事情呢?我要替他们考虑到,让教师们心无旁骛地为学生的事考虑。” 前两天,学部的张老师请了一会儿假,任真问了一下,原来张老师血压高,是颈椎的问题。任真便找了一个熟悉的看这方面的专家给他看。任真说:“有的教师生病了,我帮他预约大夫,甚至帮他去排队。作为学部主任,你必须想他们的事情,他们才能想学生的事情。”

当任真在向记者介绍这些情况时,她自己的父母已经住院一周的时间了。任真说:“昨天晚上,我老公还很生气,说‘你爸爸妈妈住院,你一趟也不去,你明天必须去一趟’。我今天早上想查完早读,听完早上的课就过去。我姐姐给我打电话说‘我今天过去,你不用去,你忙你的’。说完把电话挂上了。家里人知道我工作忙,家里的事尽量不让我分心,我确实也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了。但我一到学校里来,我就是学部主任,就得什么都想。这个学部的381个学生和30位教师,他们的一切的一切,就是我来负责。我出一点纰漏,就可能产生很大的问题。”

任真是改革后学部主任为教师服务的一个代表。当教师在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中,感受着学校无微不至的关心,可以尽情干事业的时候,他们怎能不说,这正是他们想要的教育的理想生态呢?


温暖校园:让学生特别依恋的地方


人们发现,改革之后的济南十四中,成了学生特别依恋的地方。有的学生在班级群里发信息说:“如果我们能住校就好了,我就不愿意离开学校。”学部主任任真说:“我每天晚上,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赶着学生走。如果学生不愿意走,我就会赶着学生说,‘明儿再来,明儿再来,我等着你’。作为学部主任,天天要赶着学生走。”    

2017年,初三学部有个很顽劣的男生。有一次,他和家长闹矛盾,从家里跑了出来,家长一个晚上都没有找到他。家里正准备报警的时候,学生回去了。当时的初三学部主任任真见到这个学生时,问他:“你偷偷告诉老师,你到哪儿去了?我绝对给你保密。”他说:“老师,我就在学校。”任真说:“当时,我听完之后,我的泪就掉下来了。你说,森林里的鸟受惊了,它往哪儿跑?它想往森林里跑,因为那里让它感觉安全。学生离家出走,想到学校里躲一躲,这说明学校是让他感到安全、温暖的地方。”无独有偶,2016级学部有个女生跟家长闹矛盾离家出走,在她喜欢的学校历史学科教室里待了一晚上。她后来说,来到学校感到是安全的,这里是她的精神家园。学校的环境布置得也很温馨,走廊里有沙发,有老舍茶馆,让学生感觉如同家一样。学校发现学生留在学校后,会及时通知家长,但学校永远不会拒绝任何学生来学校,学校一天24小时不清场。

学生之所以迷恋学校,是因为学校让他感觉到被认可,感觉到被关爱。学校实行双向聘任制后,所有的教师,都不会很随意地对待学生。改革前,评价教师就看平均分,肯定教师的目光都在分数上。改革之后,完全不一样了。教师要多把尺子评价学生,千方百计寻找学生成长的突破口,激励学生阳光成长。

学校开展了很多活动,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到展示自己的平台。有一个平常特别调皮的学生,在学校组织的智慧产品交易会活动中大放光彩。他带领的团队,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从宣传到现场制作,到售卖,收入800多元钱。跟他合作的小伙伴都分到三四十元钱,教师夸他是“小马云”,他可开心了。他说:“老师,我送你一个。明年的智慧售卖,我都有想法了。”这样的学生怎么会不喜欢他的学校?

有个刚上初一的女生,患有自闭症,家长已经给孩子报了3期的心理调适班了,每一期一万多块钱,效果并不明显。在一周的入境教育后,她的妈妈看到孩子在军训中积极进取的表现,感动得哭了。她的妈妈说:“当然,我的孩子和普通孩子从形体、速度上还是有些差异,但是那种争先恐后的样子我从来没有见过。”她的妈妈说,这一周的学校生活,比3万元的心理调适班还要见效。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个孩子天天放学后舍不得离校,非要留下来陪着老师。老师问她:“今天是你值日吗?”“不是值日。”但她一定要留下来陪着老师。虽然她仍很害羞,也不太爱说话,但她就是愿跟着老师。老师对她说:“你今天真不简单,你看,这几个问题,你都答对了。”在表扬的同时,也给她辅导辅导。一周的入境教育究竟发生了什么?在入境教育中,教师需要给学生讲,你在什么时间,出现在学校的什么地方。入境教育还要讲如何走班。新教室、新老师,都不认识,要模拟走班好多次。要教给新生上课的基本要求,让他们体验课程。不体验,如何让学生去选课?教师要带领学生体验动漫课程是这样,攀岩课是这样,这才能让学生去选课。入境教育还有队列的训练、如何穿校服、如何使用手机、如何使用公共区等内容。一周的入境教育一定对那个患有自闭症的学生产生了不同寻常的作用。

学校经常开设各种类型的讲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比如心理讲座、安全讲座、女童自我保护的讲座等等。这些讲座都是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学生想来的就来。心理辅导讲座,学生觉得自己心理挺健康,不需要就可以不来,教师不能强拉学生来听。曾经有一次心理讲座,只有两名学生到了。后来,教师请示学部主任任真究竟还开不开。任真说:“开,一个也开。一个没有,我们也要等到结束时间。我们麻烦点,我们干的就是这个活儿,我们从来不怕麻烦。”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十四中不是一句空话,表现在一个个细节上。

初三毕业季,有些学校出现毕业生发泄情绪、损坏公物的情况。以往十四中也出现过这种情况,所以,毕业典礼后往往就让学生赶快离校。但改革后的第一届初三学生毕业却出现了令人感动的场景。各班毕业生把桌椅从教学楼上搬到楼下的操场上,用清水和抹布仔细地将桌椅擦拭干净,留给学弟、学妹。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母校的依恋之情。

很多来参观的人都会问一个问题:“你们发很多钱吗?”十四中的教师回答说:“真没有。”有的人说:“你们学校这么多教室,我们学校没有。我们没法选课走班。”十四中的教师说:“这不是关键。十四中即使没有选课走班,师生关系依然可以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双向聘任制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这一评价制度下,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变化了。”

好的机制中懒惰的人也能变得勤快,差的机制中敬业的人也会变得倦怠。国家事业单位改革要求实行岗位聘任制,但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有的教师说,改革前看到很多不公平的事,为什么有的人喝茶看报也是一天,有的人却那么辛苦?尽管敬业的教师还是那么干,但内心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心生怨气。如果他心生怨气了,他就会变得不那么阳光、开朗。教师要是不开朗了,不阳光了,怎么能教书育人呢?教师面对的是学生,要发自内心地喜欢学生才行,否则,教师所有的管理都是敷衍的。只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好了,学生感觉到教师敷衍了,那教育就直接没有效果了,教师的教育就结束了。只有教师有正能量的时候,他才能传递给学生正能量。双向聘任制实施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在这种机制下,真正不求上进的人其实没有,大家都是很上进的。人的内心里面,都有一种向上的力量。

在学校召开教代会酝酿双向聘任制改革时,有的教师提出来分步搞,让一部分年级先搞。杨荣耀校长坚持齐步走,包括小学部的9个年级一起实施,大家最后统一起意见,决定在学校全面实施。实践证明,齐步走,营造了公平的环境,坚定了改革的决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50多岁的杨校长,经历了这场改革,头发已斑白了。杨校长说:“我们的改革都是为了学生,方向是对的。方向对了,人是不慌的。”

一所普通的学校,是扁平化管理下的双向聘任制为她装上了强劲的发动机,是选课走班和基于标准的学习让她展开了腾飞的双翼。短短3年多的时间,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成了教师和学生都为之欣喜的理想教育生态。学生在这种生态中的收获将受益一生。一位教师在微信朋友圈里说:“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成绩无法检测出我的学生多么阳光,多么懂事,多么多才多艺!”正因为十四中是一所生源和师资力量都很普通的学校,所以说,十四中的经验是可以复制的。十四中的经验告诉人们,一所学校,只要真正把国家事业单位聘任制改革落实到位,真正一切为了学生,真正按教育科学规律办事,就一定会向着教育的理想生态发生改变!

(《山东教育》2019年12月第5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