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师应学会“偷懒”

发布日期 : 2010-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郯城县郯城镇归义中学 高振贵 王凡娟

  最近学校组织了公开课,各学科教师整装上阵,各显身手,这倒给不同学科的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的好机会。我有幸听了几节课,感觉收获甚多,感悟也颇多。


  只见英语教师在课上从头至尾忙得不亦乐乎,从一遍遍领读新单词、检查记忆效果,到新授句型的引入、操练、运用,再到文段的阅读、解释,重要词汇的详析、运用……可以说台上的教师真正做到了既当“导演”,又当“演员”,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堂精彩的语言课。老师的表现可谓“不俗”,然而台下的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知识呢?


  相比较而言,历史、政治、生物等几节新授课,教师多采用知识框架结构,以各种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然后老师来检查答案,有必要时对个别问题做深入解释或讲解,或直接让学生来记忆知识框架中的知识点。一节课下来,教师“导演”角色味十足,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充实。


  看惯和做惯了英语教师的“活计”,一下子还不能“忍受”这种“放权”。强烈的反差,让我反思我们的英语教学:难道英语课只能如此上法?难道不可以在教学中“偷懒”吗?可不可以学习一下“放权”教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不可搞“满堂灌,一言堂”,这些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早已深入教师的内心,可是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去践行呢?


  不可否认,英语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门语言学科,强调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运用能力。学生认识了新单词、新句型后,不仅要会说、会写,而且还要会运用。可是这一切并不是要教师大包大揽,全权包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结合自己浅薄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教授新单词时学会“偷懒”


  首先,在识读新单词时,应敢于“放权”,特别是对八九年级的学生。从教材的编排上看,学习完七年级上册后,学生就应该能拼读出简单的词汇,而八九年级的学生在积累了更多的拼读知识后,绝大多数单词都能根据音标读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预习,或是找学习较好的学生来领读,教师负责监听,或是播放录音,让学生根据录音来纠音。如此操作既节省了教师的精力和体力,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达到了标准规范朗读单词的目的。


  其次,在领读时,可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单词连读三遍,而且速度要快。如way—way—way, pen—pen—pen,有时教师为了将单词读准、读会,会不厌其烦地领读。若是单词比较多时,显然老师会很累,而学生在读了三四遍后,早已慢慢地失去了兴趣。我们可以采取老师读一遍、学生快速连读三遍的方法;若要学生读六遍,老师只要读两遍即可,这样便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由于快速地连读,学生们不仅倍感新鲜,而且朗朗上口,加强了记忆效果。


  再次,在单词的记忆环节,无论是汉语意思,还是词形记忆,都可以采用小组学习形式。三四位学生就近组成小组,由程度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检查记忆效果,或是问答,或是听写,这样做的效果要好于死板的记忆,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此时老师则可以巡视教室,负责监督指导。


二、在教授新句型时学会“偷懒”


  在引入新句型后,必然对其进行操练,此时老师要当好“导演”,让学生做好“演员”。首先由教师领读一两遍,确保学生的语音、语调正确规范(如果录音机中有该句型,则由录音机领读),然后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操练,如师生之间、男女生之间、AB两部分、小组内部、角色扮演等。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做好“演员”。而且要结合使用多种形式,在不断的“角色”变换中,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不是单纯机械地由老师领读,学生跟读。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而且制约了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在教授阅读文段时学会“偷懒”


  在新目标教材中,每单元至少有两段文章阅读,在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的教材中,每单元后又增加了篇幅比较长的阅读训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怕学生读不懂文章,于是带领学生把文章从头至尾,一句一句地翻译一遍,然后将自己找到的重要单词、短语、句子逐一讲解。孰不知,这样做是在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的懒惰,他们会越听越没兴趣,越学越觉无聊。因为一节课下来,他们总是在那儿被动地听、记,自己根本没有真正动过脑筋。其实,我们不妨学习历史、政治科目的教学方式,先根据文章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读来找到答案。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以先易后难,要侧重于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和事件因果过程的了解。在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再让学生详读文章,找出疑难点,在小组内由学生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后由全班同学集体讨论,或者由老师给予解释,并针对重点知识设置相关练习题。这样做既解放了教师,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求知的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会逐步得到锻炼,可谓一举两得。


四、在讲解习题时学会“偷懒”


  “光说不练空把式。”英语教学的最后环节要落实到测试上,因此,平时做适量的练习题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面临中考的学生,但一味的题海战术会让学生苦不堪言。有些老师会将习题从头到尾,一题一题讲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谓用心良苦。然而在这些环节中,我们是否可以“偷懒”呢?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如在讲解练习题时,可以发挥小组的力量,先让学生组内讨论,面对不同的答案,他们会分析、研究,总结出正确答案,会将许多问题在组内解决掉。又如在讲评试卷时,则可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答题情况,判定哪些题目自己可以解决,又有哪些题目自己解决不了,汇总之后再由集体解决,请有能力的同学来释疑,或者由教师来解释,大可不必逐题讲解,这样既节省了自己的精力,也节省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同时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在作业检查中学会“偷懒”


  作业是对已学知识的加强和巩固,布置了作业应及时检查,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督促学生、辅助教学的作用。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关心学生是否完成,而至于作业完成得好与坏,由于我们拿不出那么的时间和精力,这些情况往往难以完全掌握。我们可以将这项工作交给小组长完成,并要求其上报检查情况(完成与否?认真与否?内容正误?并指明作业中的错误之处,要求写错的同学改正)。作为辅助措施,教师可以抽查几个小组,指导、协助组长做好作业的检查。这样做不仅会大大节省教师的精力,而且会督促学生将作业写得更好。


  当然,笔者提倡教师“偷懒”,并非让教师完全放权给学生,自己什么事都不做,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该“放手”时就“放手”,但不该“放手”时,则千万不能“放手”。


  例如在进行写作练习时,大部分学生在读完题目后会很茫然,不知该如何写,更不知道要写什么。这时教师不能只把写作的题目告诉学生,剩下的时间让他们自由发挥。其实,此时学生十分需要老师来给搭好脚手架。如,写有关旅游的作文,老师可先设置一些问题:喜不喜欢旅游?为什么?想去什么地方?怎么去?什么时间去?同谁去?去做什么事?呆多长时间等。让学生口头谈论这些问题,形成一个简短的文章,并能够流利地表达出来,最后再让学生写下来,落实到纸上。这样,绝大多数学生会下笔如有神。又如听力训练,教师在播放录音前,要将听力材料中的新单词、新句型,甚至部分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事先感知,大脑中有个大概的印象,这样他们才会乐于去听,而且听得津津有味。


  辛勤劳动者最高兴的是能够“忙里偷闲”,而教师们在教学中最难得的莫过于能够适时“偷懒”。然而为了能在课堂上“偷懒”,我们教师应修炼内功,充实自我,完善自我,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只有在课前辛苦,才能在课上“偷懒”。


(《山东教育》2010年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