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乡孩子普享优质教育的阳光

发布日期 : 2018-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让城乡孩子普享优质教育的阳光

——单县探寻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道路侧记

本刊通讯员  付兴田  包玉娟

 

单县地处山东省西南隅、鲁豫皖苏四省结合部,素有中原锁钥之称,因舜帝之师单卷在此居住而得名。单县历史悠久,名流荟萃,教育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时期,孔子得意门生宓子贱和巫马施相继为单父宰,宓子贱筑高台“鸣琴而治”,巫马施为民众“披星戴月”,皆政绩斐然,留下千古佳话,被尊为“单父二贤”。

圣贤故里,重教兴教之风延绵不断。多年来,单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使单县教育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大踏步前进,连续19年位居菏泽市前列,单县教育已成为鲁西南平原亮丽的风景。

今天,单县教育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为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以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公平、改善民生,让城乡的孩子普享更加优质的教育,打造鲁苏豫皖四省教育高地,单县拉开了新一轮教育大发展的序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满怀激情唱响一个主题:‘把教育办成单县人民的骄傲’,把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让人民骄傲的着力点,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让人民骄傲的突破点,坚持立德树人和管理创新,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县要形成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科学发展的新格局。”单县教育局局长孙钦留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奋斗的方向。

 

管理创新:城区中小学迎来第一校长

 

“创建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过程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政府主导是创建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成功经验。”单县县委书记穆杰这样说道。

20178月,在单县教育局的协调下,单县出台了《关于单县县级领导到县城区域中小学担任“第一校长”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参与不干预、帮忙不添乱”的原则,全县28名“第一校长”很快走马上任,任职时间为两年。上任3个多月,他们就已为学校做了不少实事。

20179月,单县县委书记穆杰以“第一校长”的身份参加了单县一中的开学典礼,并以“第一校长”的身份致辞,这让学校的学生和老师都颇感惊喜。“以前县委书记来学校教师节时居多,有时也会根据县里安排来参加活动,而现在是我们的‘第一校长’,不仅要进课堂听课,还要进校园授课,与一线老师、学生近距离接触。这对我们来说是激励,更是鞭策。”谈起县委书记来学校挂职“第一校长”,单县一中校长赵瑞高兴地说,“‘第一校长’的设立让我们对以后的工作更有信心,也体现出单县县委县政府把教育当成分内事来做的坚定决心和真抓实干的勇气与担当。”

单县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周再宇是单县胜利路实验学校的“第一校长”。只要一谈起“周校长”,胜利路实验学校校长孙时立言语中就充满了骄傲和感激。

20179月,由于突降大雨导致新迁校址学校的下水道堵塞,积水严重,这一下可把孙时立难坏了。在疏通无果的情况下,他立马将此事汇报给了“第一校长”周再宇。周校长联系了县城建部门,第二天下水道就得以疏通,学生也不用再趟水上学了。

“自从周校长上任后,我们干事底气更足了,一些难解决不好协调的事都由周校长亲自协调。”孙时立说,周校长第一天来学校时,在教室、宿舍、餐厅等地方调研,当他走到餐厅时看到学生都在埋头吃饭,就说学生也需要多了解国家大事,然后联系相关部门给餐厅安装了6台电视。

通过走访,笔者了解到,县级干部到县城区域学校担任“第一校长”,不仅为学校带去不少活力,推动了学校发展,也让师生看到了县委县政府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决心。

据孙钦留局长介绍,此次单县全县开展委派“第一校长”工作,其间各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仍由本校校长主抓。“第一校长”严格把握“参与不干预、帮忙不添乱”的原则,坚持把学校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广大师生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扑下身子察校情,沉下心来思发展,全心全意为教育,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带头开展工作,带头做好服务。

“‘第一校长’尤其要针对学校、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涉及教育系统的热点、难点问题,亲自协调,认真解决,以踏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工作效果取信于民。”穆杰书记说。

2018年春季开学,单县“第一校长”工作机制又在总结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在全县各乡镇全面铺开推广。乡镇政府科级干部全部披挂上阵,单县农村偏远学校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校长”。

 

城乡共建:让优质教育资源普惠民生

 

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点在于农村薄弱学校,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也在农村教育。这些学校的发展对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平至关重要。

“要让全县农村孩子也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让教育成为单县人民的骄傲。”这是孙钦留局长经常说的一句话。从农村走出来的孙钦留,了解农村,懂得农民,知道他们的所想所盼。他说,老百姓的要求很简单,他们不怕生活的艰苦,也不怕汗水的流淌,就怕孩子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

怎样才能让老百姓不失望,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是孙钦留上任后思考最多的事情,也是他最大的愿望。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他同教育局一班人在总结前期“城乡共建、联片教研”的基础上,根据薄弱学校的需求,确定了“城乡共建、优质均衡发展”的工作思路,带领全县教职工脚踏实地,忠实地履行着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根本在于办好每一所学校,重心要向农村偏远学校倾斜。我们依托城区名校,分别与农村薄弱初中、小学结成联盟,开展城乡学校联姻,结对帮扶,组建以名校为引领的教育教学发展共同体。各个片区通过资源共享、同课异构、巡回报告、集体教研等途径开展全方位的深度交流,将管理、教学、教研、教师专业化发展、考核评价纳入一体化管理,开始了城乡学校集团化办学、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探索。”孙钦留局长详细介绍了单县的“城乡共建、优质均衡发展”模式。

20173月,单县教育局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将“城乡共建、优质均衡发展”模式在全县铺开。本着“城区结对农村、近郊结对偏远、强校结对弱校”的原则,由一名副局长分管“共建”工作,教研室具体承担督促和指导任务。全县所有中小学分成15个片区,每个片区都由12名教研员具体负责,教研员全程参与并进行督促、指导、调控,以确保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20179月以来,“城乡共建、优质均衡发展”活动已经由最初的城区学校对农村学校的“单向”送课帮扶转向“城乡共建”的互动交流,“共建”的领域也由单纯的教学研究转向班级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德育一体化、学校文化建设、安全预警机制等领域。

随着活动的不断推进,全县“共建”工作已进入深层次阶段。各校对“共建”活动认识更加深刻,在共建中获益良多。城区学校认识到,“共建”不仅能促进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对于本校自身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乡镇学校也逐步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申请,提交《共建需求一览表》,以便城区学校实施“定单式”帮扶,确保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7年以来,高韦庄中心校、高老家中心校和城区名校单县实验小学结为城乡共建联盟,单县实验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延伸到这两所中心学校,使这些学校迅速崛起。高韦庄中心校便是单县构建城乡共建,推进城乡学校强弱结合、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

刘喜梅是单县实验小学语文教师,也是山东省第三期“齐鲁名师”工程培养人选,在“城乡共建、优质均衡发展”活动中担任首席指导教师。

20184月的一天,天刚蒙蒙亮,刘喜梅老师和其他几位实验小学的老师匆忙吃完早餐,就开车出发去高韦庄中心校。“高韦庄镇是单县的‘西藏’,距离县城40多公里,路过3个乡镇,开车至少也得1个小时。每次下乡送课活动,我们都要提前准备,反复讨论,即使在车上,也不舍得浪费时间,电话了解学情。”刘喜梅在谈到共建心得时颇有感慨,“其实我们这些送课教师也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唯恐误导人家。我每次都把送课任务当作一个课题来挑战,尽量用自己绵薄的教育心得来解决帮扶教师的实际困惑。很多乡村教师认为城乡教学质量的差异主要在生源,于是我每次授课从不提前预热,让乡村教师看到我课堂上真实的学情基础,通过学习的发生,给他们展示师生、生生是如何在课堂上真实成长的。再者,我尽量展示别人认为没有嚼头的课,上素颜课,让乡村教师‘学得来’。”

高韦庄中心校校长孙钦国对本校教师的变化深有感触:“城区优秀教师带来了课堂设计和教学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开展起来了,孩子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转变,教师不出校门就学到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教研备课的新办法,这是单县教育局‘城乡共建暨捆绑式发展’活动给我们搭建的平台,也恰恰是这个平台让教师们的教学思想得到净化,教学水准得到提升,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学校发展一年一大步,两年大变样。家长们满意了,老师们干劲更足了。”

“城乡共建、优质均衡发展”更是催生出规模效应,创生了新的教研机制。

原来,在一些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由于教师编制少、一个年级一个班,教研活动很难开展。而在一些优质学校,由于教学管理相对封闭,很多优秀的管理经验、教学经验、教学成果只能在本校推行,没有形成共享机制,校际间缺少交流平台,一方面造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拉大了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学差距。

“‘共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克服了原先教科研高、大、飘的现象,变精英教研为平民化教研。我们以联盟学校为平台,建立虚拟教研室,推行联片教研,富有成效地开展了‘双线(知识线、情感线)’‘双动力(教学动力、学习动力)’研究、小课题研究、知识树研究,构建起了城乡全覆盖、低重心、多层次的教科研新机制,实现了县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全县农村中小学师资教育资源薄弱的短板,促进了农村学校在常规管理、制度建设、教学教研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有效提升。同时,各校教学特色、工作亮点、管理创新等实现了推广共享,产生了明显的教学效益。”孙钦留局长由衷地告诉我们。

 

全民家访:做有温度的教育

 

有很多次,孙钦留局长在深深思考:怎样把“人本”思想贯穿于工作中、渗透到教育里?家访?那么在智能手机得到普及、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的情况下,面对面的家访还要不要?传统的家访还灵不灵?这让他联想到了互联网思维所主张的“用户至上”理念。教育的对象是人,也完全可以引入“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来促进孩子的成长。

为唱响“办单县人民骄傲的教育”这一发展主题,单县教育局于2017年开始创新实施“校长走进课堂、教师走进家庭、家长走进学校”的“三进”工作模式,切实加深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了学生、家长和老师三方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将“人本”思想根植于单县教育沃土之中。

“千名教师访万家、万名家长进学校”活动,为学校、家庭、学生架起沟通桥梁,掀起了一股为民服务的热潮。久违的家访回归了,对于这种形式,教师、家长、学生都感到既陌生又亲切,既温馨又感动。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小区内外、公园尽头,教师深入细致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内心情感,弄清学生想什么、议什么,家长盼什么、急什么。各校要求教师家访做到“六必访”“三结合”:失业家庭必访,贫困家庭必访,单亲家庭必访,留守学生必访,伤残学生必访,心理障碍学生必访,同时坚持普访、专访、随访三结合,真实了解学生家庭情况,让学生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学习状况,争取家长对教育的最大支持,为学生成长出谋划策。与此同时,家长也应邀来到学校深入办公室,了解教师备课、批改作业情况;深入教室,全方位了解孩子学习状态;深入餐厅,品尝饭菜,多角度了解学校办学状况。

“破旧的砖房,阴暗的屋子,简单的陈设;满墙的奖状,坚定的目光,欣慰的笑容……这是我走进一位父亲患尿毒症、母亲打零工、只能靠低保和救助金生活的学生家里时看到的景象。清贫的生活没有压垮母亲的信念,最难忘的是她那句‘孩子就交给你了’,字字珠玑,铿锵有力。这是对班主任的信任,也是一种嘱托和期望。孩子是家长的全部,家长把他们的全部交给了我们,我们就要托得住!要想托得住,则需要班主任做到:设身处地,切实感受,尽职尽责,做细做实,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单县郭村初级中学教师张平在她的家访日记里这样写道。

一件事被一个学校、一群人坚持下来,无论寒冬酷暑,无论双休、节假日,这是一种什么情怀?一件事被一个县域、一个群体坚持下来,这是什么力量让其执着,让其坚守,让其笃行?我想,那是把学生当成孩子一样的爱,那是把学校当成家一样的责任,那是把育人当成事业一样的担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有这么博大的爱、这么深厚的情、这么勇于担当的心,作为单县的学子是何其幸福!

在单县,有成百上千位像张平一样的教师,他们一路追随,一路收获,一路感动,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寒来暑往,风雨兼程,他们始终不曾后悔最初的选择,用自己的行动推动着单县教育的前进,并且一直在路上。

一家家真心实意的热情接待,一番番和风细雨的情感交流,一场场深入人心的亲密接触,不但拉近了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增进了老师与家长、学生的感情,促进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动,而且也让教师了解到大量真实的信息,向广大学生、家长宣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以及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很好地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截止到20183月,全县中小学1980名教育部门党员干部、班主任、大队辅导员、教师走访学生家庭14000余户,跟26000余名家长、学生、村干部交流了思想,建立起家访个案2060个,教师撰写家访日记4150余篇。干部、教师家访已形成常态化,‘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既加强了家校的密切联系,同时注重学生的个别教育,真正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效果。”单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王随新带着自豪向我们介绍两年来的家访成果。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让教育成为单县人民的骄傲’这一主题,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书写单县教育的‘奋进之笔’!”孙钦留局长望着前方,目光中充满了坚毅。

 

(《山东教育》201810月第3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