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之所在,“术”之所存

发布日期 : 2018-10-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教育局   王静静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古人对中国画的一种高端评价。此话出自唐代大画家张璪之口。从艺术角度上讲,这八个字概括了客观现象—艺术意象—艺术形象的全过程,道尽中国画画中之味。在我个人看来,这句话即现实美—意象美—艺术美的升华过程,不仅适用于中国画,各类艺术又何尝不是从不同角度诠释着这一境界呢?对于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以此名句来形容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事美术教学多年来,参加过大大小小的各种美术专业技能或学术方面的比赛,也见识了许多理念先进的美术教学手段以及许多优秀美术教师各领风骚的创新艺术造诣,深有“美”之所在,“术”之所存之感。可以说,美术是囊括了四海八荒天地之灵气的学术,优秀的美术课堂即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直观诠释。若能借此文与各位美术界专家及同仁们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为寻求真理,更好地服务于美术教学做一点有益之事,是我最本真的心愿。下面就“美术课堂教学之有效策略”,以及如何将课堂“血肉丰满”的形式呈现,谈一下自己的粗浅之见。

一、引导性和指导性的“教学对话”是促成美术课堂有效“问题链”形成的原料

作为一线美术教研员,美术课堂教学是我们的教研之重,关注课堂教学对话和问题设计也是我们听评课的重点。我们多数老师在上课时或多或少存在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担心自己设置的问题学生答不上来,因而会出现一些无效对话语言,或引导太具体的课堂语言,如“美不美”“对不对”“好不好”“漂不漂亮”……这些对话语言频繁出现,必然导致问题不明确、无主次、课堂重点不突出,还贻误了学生观察、思考的时机,这一点我个人深有感触。所以我在反思:十几年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我真正用心设计的课堂语言有多少?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竟然是这些无设计含量的随意性语言,几乎找不到多少可以引发核心问题构架形成的有效性语言。2017年的“山东省市、县(区)美术教研员学教学研讨活动”中,山东省教科研院美术教研员肖刚老师展示的美术课件中,“一个苹果”的问题就设计得非常科学。从验证—解释—聚焦,看似轻松自如的对话,实则隐含了老师睿智的教学对话设计理念,内含“引导性”和“指导性”,是引导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的“点”,课堂问题生成便可能引发出更广泛的内容,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现代教学模式所需。形象地说,引导性和指导性的“教学对话”就是促成有效“问题链”的原料。

二、清晰的“课堂主线”是连贯“教学环节”的动脉

一节好的美术课,必然有着循序渐进而又波澜起伏的教学环节,如何将一节涵盖面广阔的美术课打造成耐人寻味的多彩课堂,一定离不开有着清晰主线引导的教学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主线和教学环节是相互服务的。准备《艺术表现的新探索》这一课时,在本市几位美术教研专家的建议下,我设计了一条历史发展的主线,但由于个人心理素质的不健全及武断思想影响,担心延伸过多影响本课主题,主线被简单截流,因而也就出现了主线不清晰之说。而上《传神与意境》第一课时,我抛却所有顾虑,确定好一个清晰明朗的问题主线引领课堂,其余便可顺其自然地进行了。这节课我重点围绕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如何表达“传神”和“意境”而展开。有了明朗的主线,课堂放手给学生,学生的参与激情及扩散思维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围绕课堂主线抛设问题,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甚至出现了两组同学观点相异的情况。见解不同,说明学生们对问题的认识是不同的,或许认识角度不同,也或许观点相左,不管如何,一定要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了明确的课堂主线的牵引,学生们的课堂思维即便由此扩散开来,但也不会偏离课堂主要轨道,教学环节便会生动呈现。形象点说,清晰的“课堂主线”就是连贯一切“教学环节”的动脉。

三、美术课堂“问题设计”是推动“环节递进”的骨架

一节好的美术课需要很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而自然、有效的问题设计,是问题构架形成的关键所在,而问题构架的形成又是引领课堂的保障。在江西版《艺术表现的新探索》这一课中,就如何设计课堂问题,我曾经和我们菏泽的美术教研员张卫宪老师和本市几位美术学术界专家一起用心地探究,最终确定细化到每个环节要如何创设问题,创设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如何形成有效问题链,甚至随堂会生成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都考虑在内。但是由于个人掌控不到位加上学生反应超出预料,课堂效果不尽人意,课堂中出现了部分问题不明确、主线不突出、欣赏不到位的现象。直到看了远程研修平台上于宏老师的《看画展》一课的实录,才恍然大悟,这正是我们一致要追求的风格路线啊!她那种引导学生靠拢聚焦问题的耐心,以及那种知识和情感自然渗透的智慧,都让我深深折服。所以我认为:问题设计是推动环节递进的骨架,如何将美术课堂上的各种问题结合学科特点,处理得自然融洽而又润物无声,这才是一节美术课该具有的味道。同时,有效的问题构架并没有想象中的复杂,面对不同学校、不同素质水平的学生,要有不同的一套合理的应对措施,问题引领课堂,课堂才会“生花”。当然,要做好这些,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四、自然递进、顺理成章的“教学环节”是成就“教学目标”的筋肉

在以往的美术课堂教学观摩及听课视导活动中,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环节,经常有生拉硬拽的感觉。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学”得迷茫。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觉得不妨试一下,在环节过渡衔接语言上费一点心思。记得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中说了这么一句话:“历史的快车把我们带到了唐朝。”以历史为主线,概简的语言,将两个教学环节自然紧凑地衔接在了一起,无任何牵强之感。如果生硬地说:“接下来我们……”与之相比,环节的衔接就显得生硬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对于环节过渡语言的有效设计这一点,我还是很在意的,在和老师们的交流中也特别强调这一点的作用。有了自然递进的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才有了顺水推舟被突破的自然环境。当然,除了过渡语言,各环节内容的设计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点。在一次省美术教研员培训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深圳徐韧刚老师的讲座,感触颇深。各种APP软件设计应用于美术教学的环节之中,促使教学目标更有效达成,徐老师带给我们最大的震撼是他对教学手段的博大精深的研究。这些研究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适当环节,可以让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别具特色。所以说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需要在教学环节中进行一些有效的设计,并且有助于师生的整体素养的提升。形象的比喻,自然递进、顺理成章的“教学环节”便是成就“教学目标”的鲜活筋肉。

五、有效“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扩展是见证“课堂成败”的中央心脏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为目标而服务的。我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既定的教学目标,二是随机生成的教学目标。先说既定教学目标,要达成既定教学目标,首先要知道,教学目标不是教师自己的教学目标,要以学情为出发点,根据不同学龄段的学生认知特点和结合地域差异、学生层次差异进行目标的设定。其次,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过逞,需要课堂上师生角色互换。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引领者,已成为现代课堂常态,这是推动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要素。在教学目标逐步达成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这其实也是师生角色互换影响下所产生的偶然所获。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就看目标达成的效果如何。再谈随机生成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若是一成不变,可想而知课堂将会是千篇一律,更无趣味和特色可言。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概言之就是追求一个“活”字,这就要求所有的课堂因素都要“活”起来。按照课前的备课准备,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虽说是课堂之重,但是随机的课堂生成或者学生的素质水平,都有可能导致教学目标走向另一方天地。《看画展》一课,在自然融会中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还涌现出一些个性特色,让教学目标得以随机扩展,自然生成,这应该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实例吧。因此,只有既定的教学目标和随机生成的教学目标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会促成我们的美术课堂所追求的有效“教学目标”。有效“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扩展,才是见证“课堂成败”的中央心脏。

六、多样的“课堂评价”是验证“目标达成”的七彩外衣

课堂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大方面。无论哪一种评价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依存的,教师和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语言和终结性评价语言在课堂评价中同样重要。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说法,作为教师就要灵活应变,给予不同的鼓励或认可,如:“你的观点很独特”“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学生”……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情况、团队意识、是否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积极回答等,都可以作为课堂评价的点。对于活动类型的课,作品评价环节相当重要。教师要注意的是,不仅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优秀作品的评价,还要关注到个体差异,对于那些作业水平不高,但只要用心去实践的同学,也要及时发现并鼓励,并且不仅要评价优点,更要指出缺点,以利于指导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方向,这些都属于多样评价的范畴。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读书学习,积累知识,提炼语言,丰富和提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多样有效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自信的意识,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学好美术课。多样的评价方式,让美术课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既能锻炼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又能让学生的课堂表现从不同角度得到认可或鼓励;多样的评价方式,犹如给课堂穿上了七彩的外衣,让课堂更加鲜活、生动。

以上是我对美术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几点拙见,也算是对所执教的美术课的课后反思,所见浅显鄙陋,谨希望在以后的教研之路上能够激心励志,更好地服务于美术教学教研工作。在此希望与有志之士携手并进,为打造出更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优质美术课堂而潜心研行。概言之,“美”之所在,“术”之所存,教研,一切在路上!

 

(《山东教育》20189月第27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