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悦读”,感受阅读魅力
发布日期 : 2018-07-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济南育英中学 孔 苇
叶圣陶先生强调教师要“多方善诱导”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向,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对如何引导学生用心“悦读”,感受阅读魅力做了初步尝试。
一、“悦读”指引阅读
(一)给学生一份阅读期待
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首席”,要注意把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正确分析、把握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利用其阅读期待或激发兴趣,或启迪思维,或引导点拨,给学生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让学生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
如阅读《我的叔叔于勒》,笔者尝试利用期待阅读,来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自己创设一个情景:假设破了产,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学生就此展开丰富的形象,进行生动的记叙。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章积累了丰富的情感,从而较容易地体会到文章中主人公的情感,最终实现与文本的和谐交流。
(二)给学生一定阅读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增加阅读空间,要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心境读,从而读出感觉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例如阅读《最后一课》,当读到小弗朗士“他们该不会强迫那些各自也用德语唱歌吧”这句话时,有的学生认为,这句话运用了反语的说法,强烈讽刺了德国政府的强盗行为和野蛮行径,是爱国情感开始复苏的表现;而有的学生则这样理解,小弗朗士在这样的情景下,注意力还没有完全集中到最后一课,可见他还没有改变自己学习不认真的毛病,他的爱国意识并没有觉醒。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有多元的理解,给与学生民主、和谐的课堂阅读氛围,让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达之中,进入到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学生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
(三)给学生一个阅读探究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断发问,提倡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为他们提供积极思维的广阔舞台,巧设探究点,使学生的理解与文章的主题充分融合,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以鲁迅小说《孔乙己》为例,应注意启发学生阅读探究: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与作者对话:如设计“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等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同学们放开思维空间,畅谈自己的情感体验,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以理服人,以开启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真正使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人。
再则,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质疑问难,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要善于鼓励学生提出追问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激起认识的冲突,促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这样,学生个性阅读的创造力便能得到最好的锻炼。
二、教师“深化”阅读
(一)立足文本,教师点拨
教师在阅读对话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些阅读方法的指导。“立足文体”,是颇具实效的一种阅读方法。“立足文体”就是抓住文本的体裁特征,把它当做解读的钥匙。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类”的特征,即共性。因此,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要用“类”的意识去解读眼前的“篇”。这一类的文章可以这样读;这一类的生活,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这样表现……在提供指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感受语文的魅力,培养其独立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授《春》《桃花源记》《紫藤萝瀑布》《芦花荡》《孔乙己》《山市》等不同文体的课文时,上课伊始,就设计简短而又富有情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也可以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初读阶段,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感知文本的内容;精读阶段,在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走进文本,交流感受。学生充分地自读、钻研、讨论、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学生思维十分活跃,能根据自身情况质疑,并能互相交流解答,教师做适当点拨引导。
(二)专题阅读,启迪心智
专题阅读教学活动就是为搜集和处理某种信息的专题阅读,为汇聚和比较某些文本特点的阅读等等,这些都是基于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比如,我们相继开展了四大名著的阅读活动,包括教师的分工讲解,文学社刊的教师推荐阅读、点评,学生的优秀读书笔记的展示,我演名著经典片段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要着力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采用读、说、写、画、演、做等形式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一千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阅读对话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阅读就是与高尚的人对话。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开放,二是回归。开放是说,文本对每位读者都是开放的,每位读者可以凭直觉或语感解读文本。回归是说,要回归文本本身!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不能脱离文本而进行!正如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所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在多主体、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教学对话中,相互质询答疑、赞许批判,不仅给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源源不断的话题,而且其中蕴含了重要的教育主题和教学内容。这就是阅读教学鲜明的对话品格!
三、学生个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
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自己把对文章内容、形式、主题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关于本文主题的几种观点,供学生讨论交流:
观点1,“凉薄”说:“鲁迅认为《孔乙己》描写的是一般的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
观点2,“反封建”说:“该小说不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腐朽性及其罪恶,而且可以引申到对整个封建制度及其全部伦理道德的彻底否定。”
观点3,“等级观念”论:揭露和讽刺病态社会不幸人们的思想、精神中的封建等级观念。
观念4,“兼有”说:《孔乙己》的主题在于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与黑暗。
传统的课文讲读方法常常使课堂僵硬沉闷,教学的充实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多多益善。有时整体处理,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短文细教,浅文趣教,一课多篇,选点突破,穿插引进,比较阅读,以仿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化阅读也能使教学效果不同凡响。仿写深化阅读要求教师能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宏观把握教材,打破单元的限制,找准选篇的共同点,明确仿写要求。师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对文本品味探讨、沉潜涵泳。仿写完毕后,把学生的作品再与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即可深化阅读层次,又可学以致用提高作文水平。
四、质疑“激发”阅读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理解是大家重视的,比较熟悉的。课程标准指出:“文学作品的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的内涵的多义型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的建构文本意义。”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个性。学生的个性不同,就决定了他们对作品的阅读感受、情感意志、想像理解都将打上鲜明个性的印痕。
对于童话《丑小鸭》,常规的理解为“就像丑小鸭通过奋斗最终能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一样,每一个平凡普通的人,只要始终不屈的奋斗,就能取得成功”。而一个学生在研读了安徒生的奋斗史后提出“本文表现出安徒生在同世俗偏见抗争中的性格和信念:只要你相信自己是天才并百折不挠的去奋斗,总有一天会被人们所认可,而最后受到嘲笑的,是那些嘲笑天才的目光短浅的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新颖独特,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文本对话过程中所产生的思维的火花,并予以点燃和鼓励,使学生的体验有一个交流的机会。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作品有一个由肤浅到深刻、由模糊到确切,由浅尝辄止到深思慎取的过程,在一种平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的独立思维得到发展,在质疑中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入情入景、情景交融的感受和理解,更是一种欣赏和评价。教师应多方面尝试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实现由“阅读”到“悦读”的转化,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活,更易于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山东教育》2018年6月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