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课标卷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分析——兼谈2018备考策略

发布日期 : 2018-06-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万福成

 

2015年开始,国家课标卷的作文命题从命题思想、命题技术和命题形式都与以往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认真梳理并仔细研究这三年来的变化,对于准确研判2018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走势以及作文备考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这三年来,大家对高考作文的关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密切和迫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个概念的出现。2015年高考结束之后,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在对课标卷试题试卷进行分析和评价时提出了作文命题的“任务驱动”这个概念。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开始以好奇的眼光关注这个概念,并且开始以极大的热情研究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内涵、特点以及备考策略。

这几年对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探讨大同小异,有的解读有些牵强,也很少发现让人眼前一亮的解读和分析。笔者对这个概念产生了疑惑,感觉有一厢情愿、硬性贴标签之嫌。

暂且放下这个概念,笔者认为这三年来课标卷高考作文命题的突出变化,有如下几点:

一、思想上: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时代感大大增强。

我们来看看这三年命题语料的选择——

2015年课标Ⅰ卷: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下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2016年课标Ⅰ卷:

提供了两幅漫画:一幅是孩子考试100分,妈妈给了一个吻,考了98分,妈妈给了一个巴掌;另一幅是孩子考了55分,妈妈给了一个巴掌,考了61分,妈妈给了一个吻。

2017年课标Ⅰ卷: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2017年课标Ⅲ卷: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才,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三年中课标卷作文语料的选择都是时代感很强的材料,而且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一方面这些材料是社会热点,体现时代脉搏;看得见的国家发展与进步,还有身边人、生活事等。二是这些材料中渗透着命题人的问题意识,暗含着“你怎么看”的问题。比如2015年的材料,就暗含着小陈举报父亲这个主要事件你是怎么看的问题。2016年的材料是如何看待分数,评价孩子等等诸多问题;两个孩子的遭遇明显不同,而这种遭遇正是高度关注分数(教育)的人给予的“评价”——亲吻(表扬、肯定)或耳光(批评、否定)。一方面进步与退步、表扬与批评是涉及价值判断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起点与程度,涉及奋斗目标的问题。2017年Ⅰ卷的12个关键词,在给外国青年介绍、使其读懂中国时,这个“读懂”就该让外国青年全面去认识,不是一味抓住中国过去的辉煌和现在的发展成就,也要考虑“问题”所在。课标Ⅲ卷更是以“我看高考”或者“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展开写作。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者对2017年命题的评价说:“坚持以学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鼓励考生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由此看来,在语料的选择和重新表达上,命题人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这其实体现了命题人命题思想的转变,就是引导考生密切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因为只有身边人和事才能让我们对社会和身边变化的事有亲近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才容易产生共鸣,进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二、技术上:要求更加具体,指向(或者指令)更加明确。

在这之前,作文命题在要求和指向上虽然也明确,但总体比较宽泛,多年来坚持“围绕材料的含意和范围(或者寓意)”,考生只要从材料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或者看法,围绕观点或者看法写作即可;而现在的写作要求则很具体,同时也提供了写作指向,也就是写作方向,或者就叫写作指令,围绕指向或者方向(指令)来写,这是近几年来的最大变化。这也极大解决了考生在考场上套作和宿构的问题。

比如2015年的作文要求: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在这里,对于“以上事情”就很具体,考生要先弄明白以上什么事情,都有哪些事情,然后才能落实到“你怎么看”的问题,否则就意味着理解要偏离题意,这个要求很具体;还有就是“给小陈、老陈或相关方写一封信”,这个指向(指令)也很明确,给谁写信,应该写些什么内容,采取何种口气,用什么样的语言;另外,这个“综合”也足以提醒我们,上面的材料中有几个事情,但是主要事情是什么,考生得做出权衡和判断,不能随便抓住一个事件就不加辨别地展开写作。

这样的作文要求是不是很具体,指向很明确呢?在写法上,考生应该就事论事,因事说理,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堆砌一堆准备好的素材,根据需要重新组接来写作文了。

再来看看2017年课标Ⅰ卷的作文要求: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就是两三个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所选择的关键词语要形成有机关联(考生可以正向搭建,也可以逆向勾连,还可以是主题式关联,构成有新意、有创造性的组合);一个明确的指向(指令)就是“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考生如果认真看一看这三个具体要求和一个明确的写作指向,那么审题这一关就会顺利通过,下面就是调动生活积累,就事论事,如何写好的问题了。

总之,要求更加具体,指向更加明确,在这几年的命题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对象上:充分关注考生。

一是更加关注考生生活,提供的作文语料考生都很熟悉,关注度高,所谓“接地气,有人气”。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凡是贤明的国文教师,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他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经验范围内的,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这几年全国课标卷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走在了其他自主命题省份的前边。课标卷的命题与现实更近,符合考生的预期,更容易让广大考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我们回头看一看上面提到的这几年的考题,感触就会更深。

二是关注对考生思想的考查,思想认识的高度、宽度和深度。十多年来,课标卷一直注重考查考生的思想认识,这几年更加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作文的考查是选拔有思想、有思考、有独立见解的人,考生的作文要有思想含量。比如上面提到的语文学习提升素养的途径问题,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命题,因为它司空见惯,人人熟悉,人人经历,如何从司空见惯中写出有个性、有思考和独立见解的文章,才是对考生思想的真正考验。如果只是泛泛而谈,那么这个文章是写不好的,肯定也得不了高分。首先是三条途径中,从自己的体会出发,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才能写出个性,而且写作时越具体越容易写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其次是要通过比较(另外两条途径)的手段,说一说选择这一条途径的理由,说理由就是谈思想,思想有无高度、深度和宽度,决定着你这篇文章的思想含量,也就意味着分数的高低。

再比如2016年的课标Ⅰ卷,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两个漫画。寓意一:人们总是用某一尺度去衡量评价,达到最高标准就获得高度肯定,达不到最低标准就会受到批评(这种固化的思维方式我们怎么去认识);寓意二:事物的起始阶段都有发展空间,但到了一定高度后,提升空间会越来越小(这种情况,我们怎么看待);寓意三:如何辩证看待进步与退步的问题;寓意四:机械地拿同一标准去衡量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事物(我们怎么去看待)。

思维的拓展就是思想的拓展,这意味着文章有无新视角,也决定着能否得高分。

三是注重对考生的价值观引领。这几年课标卷作文的命题实践一再证明,高考作文不是让考生在考场上写出一篇作文这么简单,而是在“写作要求的命制上,反复斟酌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者对2017年作文命题的评价),让考生懂得成长中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2017年的三个作文命题,我们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讲好中国故事”(课标Ⅰ卷),体味“月是故乡明”的韵味(课标Ⅱ卷),领略“风景这边独好”的魅力(课标Ⅲ卷)。目的是通过考场作文的写作,春风化雨,以文化人。

四、形式上:灵活性和自由度更大。

比以往的从材料中提取观点的命题形式又进了一步,更加关注不同视角和思维角度的发散。

首先,是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来展开。比如2017年课标Ⅰ卷,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就很大。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

命题也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为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其次,是提供问题引领的导向,围绕导向写作。如课标Ⅲ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聚焦审视与表达的主体是“我”,唤醒“我”的直接体验与间接经验,为考生锁定作文立意提供支架。考生对于“我”的构思定位,既可写实,亦可虚构。

可供选择的两个副标题,为考生在不同文体上的选择预留了写作空间,这样的架构利于考生思想的表达、经历的叙述与情感的抒发,利于考生完成边界清晰且能自由发挥的理想写作。

基于以上对三年全国课标卷的梳理和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2018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还会在以上几个方面坚持下去。我们的备考工作也应该及时做一些调整,往这些方面靠近。

首先,高度重视《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中的语文部分所提供的四个作文题型示例。笔者屡次提出要重视和研究提供的唯一的作文题型示例,也就是2011年课标卷: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经播发了3亿次。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读:社会时事,时代脉搏,关注热点;中国崛起,民族自豪感:降低审题难度,甚至没有难度;写作可以抓住一个方面,也可以抓住几个方面。这与2017年的课标Ⅰ卷和Ⅱ卷提供的命题类型是不是有些相似之处呢?

其次,要懂得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法。围绕任务或者指令,紧扣语料和要求,就事论事,一事一议。慎旁骛,忌拓展。比如2016年的课标Ⅱ卷,“比较上述三条途径”,立意的角度仍然丰富多彩,但是,要写好作文,必须“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而这应该是考生最切近、最熟悉的生活。论述三条途径可以有详略之分,但一定要有比较,通过比较来体现你的思想力和评论力,否则只能是基本符合题意。

再次,加强审题立意和思维拓展的训练。首先是审题立意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了解作文命题的具体要求和明确指令的能力,应该是高三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笔者曾听一位高三教师执教的作文审题立意课,颇受启发,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们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但前不久,某大学出版社搞了一个出版物“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红楼梦》高居榜首;榜单前10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赫然其中。而同时,通俗文学作品以及通过网络阅读小说(文学)的方式则大受欢迎。是经典文学的影响力落后于通俗文学了,还是旧的阅读方式过时了?抑或是什么原因?

对此,引发了社会一片热议。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审题:可以写经典文学影响力不如通俗文学,并阐述其原因,展开分析;也可谈通俗文学影响力不如经典文学,只是因其阅读的快捷而带来便利;还可谈因读者(对象)不同影响力就不同,雅俗要求不一,进而谈解决办法等。如果阐述运用网络阅读方式解决经典文学影响力下降的问题也属符合题意。

立意:拒绝阅读经典,原因大多是世事浮躁,人们更愿意接纳“浅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甚至干脆“读图”;本质原因是当下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在一个追求“成功”的时代,像《红楼梦》这样缺少“实用价值”,缺少“谋取实际利益”功能,同时又缺少快速获取娱乐“快感”的作品,被阅读者抛弃是“理所当然”的。但这些承载着人类基本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的“经典”,被我们以“不实用”而拒绝的时候,我们是否忽视了人类沉重的肉身恰是因“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这样写作可围绕“有用与无用”“与经典同行”等展开。

我们也可质疑,曾经的“经典”是否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有些依托社会背景生成的“深邃”的经典是否有足够理由要求不同生活阅历的人去阅读、热爱并读出“意义”?这样写作可就“何为经典”“人类经典演变过程”等展开。

有了上面的审题并立意,思维的角度或者看问题的视角其实也就自然产生了,只是要权衡一下,哪一种思维富有新意并且便于自己操作。

在课堂上,就材料让学生去反复练习,然后分享思考的结果,一定会促进考生思维的拓展,像扇面打开一样,形成巨大张力。

最后,加强对高考优秀作文样卷的学习。美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自知之。反复阅读,并且点拨优秀作文“优”在哪儿。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出很多课型在课堂上呈现。学生自悟,必定自得。

 

(《山东教育》20185月第1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