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课文还是用课文教

发布日期 : 2018-04-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泰山学院附属中学   袁承印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年,许多地方的语文教学就是教教材,具体说就是一篇篇地教课文,就是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究竟是教课文还是用课文教语文,这是语文教学最起码的问题。

一、教课文并非教语文

虽然叶圣陶先生早就告诉我们“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很少有人把课文真正作为例子的。想想非常荒唐,语文教师不教语文的东西,反而教课文中的“父爱”“母爱”“环保”“生命”“友谊”“善良”“品德”等等,很离谱。教学《皇帝的新装》,一味地分析皇帝和众人的虚伪,赞美孩子的诚实;教学《孔乙己》,一味地分析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鞭挞众人的冷漠;教学《斑羚飞渡》,一味地分析动物的献身精神,号召学生要保护动物;教学《那树》,一味地分析“那树”的悲惨遭遇,激励学生要保护环境。上《月光曲》就讨论月光曲是怎么谱成的;上《蝙蝠和雷达》就讨论科学家是怎么发现蝙蝠探路的秘密、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等等。一位教师教《老人与海鸥》,穿插了母羚羊给猎人下跪的故事,把学生感动得哭了。这样的课再热闹,再精彩也不是语文课,更算不上好课。

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许多地方的语文教学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把语文教学搞得非驴非马,混乱不堪,虽然目前有些老师已经醒悟,但仍有许多人还是就课文教课文。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学习国文,应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上,不应该着眼在内容上……对于一篇文字或是兴奋,或是流泪,或是厌倦,都不要紧,但得在兴奋、流泪或厌倦之后,用冷静的头脑去再读再看,从文字的种种方面去追求,去发掘。因为你在学习国文,你的目的不在兴奋,不在流泪,不在厌倦,在学习文字呀。”这些话说得很明白,语文教学不是教课文,而是学习语言。所以,我们一定要彻底转变语文教学观念,围绕语言这个核心实施教学,把教课文彻底转变为用课文教,真正地用课文来教语文,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二、要用课文教语文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其他学科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而语文学科则不然,教材所编选的课文,是给语文教学提供的范例,旨在让语文教师凭借这些范例教授学生语文的东西,提高语文素养,而不是让老师教这些课文,理解这些课文的内容。课文作为例子不是固定的,可选这一篇,也可选那一篇,所以有时让人感觉到,学了一册书和一篇也不学没有多少差别。这种感觉是对的,因为教材仅仅是例子嘛,不从教材上学而从别的地方学效果是一样的。因此,语文教师不能教课文,要真正地用课文教,具体说就是要用课文教语文知识,用课文教阅读能力,用课文教写作方法,用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面我们就以《背影》为例,具体探讨一下如何用课文教语文。

《背影》这篇课文很容易“教偏”。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挖掘得很深,简简单单的,让学生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学点语文知识,培养一下阅读能力就可以了。写父爱的主题很明显,不用专门拔高分析,深挖主题对学生来说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1.用课文教语文知识

《背影》这篇课文需要教哪些知识呢?一是有关作者的情况。如名与字,生卒年月,文学地位,代表作品,写作风格等等。不要涉及过多,结合注释给学生解说一下,让学生记住即可,这一点是都能做到的。二是生字词语。文后的生字词语需要掌握,文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语也要掌握,如“踌躇”“蹒跚”“触目伤怀”“不能自已”等等。结合上下文揣摩这些词语的含义,既学会了揣摩词语含义的方法,又积累了词汇,对学生学习语文非常重要。学习语文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积累词汇,没有一定数量的词汇积累就很难写好作文。有的老师把这一点作为“小菜”不屑一顾,而去进行大量的父爱教育,实则是严重“脱靶”,误入歧途。三是借助课文学习遣词造句、修辞、标点等知识。比如选取“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让学生思考:去掉“似的”,后半句改为“心里感到很轻松”行不行?显然不行,因为这里是写父亲的心理,是作者的一种感觉,不一定是事实,改后就经不住推敲了,借此引导学生体会用语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比如“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句话,既是反语,又是抒情,借此引导学生体会反语的妙用和抒情的表达技巧。“聪明”就是不聪明,就是傻,抒发了作者无比懊悔的感情。

2.用课文培养阅读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立足课上,设计部分具有较高价值的问题,在课上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一般是按“整体感知—要点理解—品味欣赏—启迪感悟”四个板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四个板块可以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这四种能力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阅读理解能力。

整体感知,培养概括能力。《背影》这篇课文,整体感知一般是先让学生通读全文,读后引导学生思考几个整体性的问题,如: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些问题尽可能都用一句话概括,旨在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要点理解,培养分析能力。要点理解一般是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或重要段落,读后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就这篇课文来说,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父亲的四句话各表达了什么感情?2.四次写背影有什么作用?3.“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是回答不好的。引导回答这些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而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品味欣赏,培养鉴赏能力。品味欣赏一般是选取精彩段落或优美语句让学生赏读,读后引导学生鉴赏。本文第六段是文章的精彩段落,只要读一读,学生就不难发现,本段的精彩之处主要表现在动作描写上。形容词“蹒跚”“肥胖”写出父亲老弱笨拙的体态,动词“走”“探”“攀”“缩”,写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这几个词准确、鲜活,表现力很强,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关爱儿子的一片真情。此处是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更是父亲背影的特写,定格在作者心中,也定格在读者心中,让人深深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品味这些词语,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运用的奥妙,阅读理解题中往往有这样的鉴赏题。

启迪感悟,培养感悟能力。启迪感悟一般是在基本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什么启迪,有什么感悟,或内容方面的,或语言写法方面的,都可以。就《背影》这篇课文来说,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父子感情的认识,谈谈父亲对自己的爱,谈谈学到的知识和收获,都是大有裨益的。引导学生谈好,谈出自己独到的看法,谈出深刻的见解,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阅读题的最后一个开放性题往往是这一方面的问题。

3.用课文教写作方法

作文教学怎么教?最基本的做法是将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教阅读又教写作。但遗憾的是有些地方严重地分离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抹杀了教材的“例子”作用,降低了教材的使用价值。选入教材的作品,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几乎每篇课文都具有鲜明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教学《背影》,除了教学语文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写作方法。《背影》这篇课文,写得很朴实,乍一看,好像在写作上没有特别之处,但仔细看看,也有不少写法可学。比如选取“背影”这个写作角度就耐人寻味,一般写人物都是从正面写,而作者却写“背影”,别出心裁,令人折服。文章运用了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一个老态体弱、行动不便而又细心呵护、无比牵挂儿子的父亲形象立体地浮现在人们面前,虽然不是小说,但人物形象也非常生动、感人。这些写作方法都很值得学习。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不是教课文,而是用课文教。语文教师要做到科学施教,用课文教语文知识,用课文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用课文习用写作方法。至于“人文性”教育,应该融合在教语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

 

(《山东教育》20183月第9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