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命题意识,推动高三语文高效教学

发布日期 : 2018-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济南市西城实验中学   王怀方

 

21世纪是管理的世纪。对于高三教师来讲,命题能力是评价教师教学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水平的命题能力既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又可以推动高效教学。所以,命题意识应该贯穿高三教学的始终。

一段时间以来,命题研究的缺失,是高三低效率教学的重要原因。无意识的“死记硬背”基本失灵,各类变种的题海战术也在逐渐失去“强大”效力。归结起来,无外乎信息不对称,不了解高考题命制过程和方法,不清楚其思路和意图,更不清楚其规律。于是“题海”就可以充实小部分教师的“不自信”和惰性。

我们先从命题规律谈起。

一、高考命题规律及其特点

2018年,所有学科将全面回归全国卷。我们能否顺利过渡和回归?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

(一)题型稳定、结构稳定

近年来全国高考试题题型稳定、结构稳定,有利于我们对连贯性规律的研究。但是,山东卷与全国卷结构的不同还是比较大的。最大的挑战并不在学生层面,而是在教师层面。多年来,我们适应并总结了山东卷的结构与特点。调整与变化的心理适应需要新一届的高三教师快速调整。

(二)稳中求变,严格审题

在整体平稳的基础上,考题也有微调。要以精细研读考纲为前提,以语文为例,有5处变化:1.取消选考,将“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列为必考,在这两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理解”能力层级。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试题设置为一道四选一客观选择题,两道主观题;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试题设置为一道四选一、一道五选二客观题,一道主观题。2.增加了对古文化知识的考查;3.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栏目中,增加了“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内容。4.加强了对信息筛选、整合能力的考查。5.诗歌阅读改为一道五选二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

因而,在变化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透过“变”的过程就是考生严格审题的过程,就是考生综合考试能力和素养的体现。教师的作用在于引领学生掌握审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甚至价值立意转变

高考命题以“知识立意”的阶段,对课堂教学指导性显而易见。教学针对性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然而,“知识立意”的命题无法准确体现当今特别强调的思辨、创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为考高分而一味背书做题,很少去思考知识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知识很少能够转化为现实的应用,于是“书呆子”就出现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偏重于知识的灌输,以“题海战术”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于是学生负担越来越重,综合素质得不到均衡、高水平的发展。

试题素材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反映时代气息,体现社会共同价值。无论是文科学科还是理科学科,均体现得越来越清晰。今年语文全国卷作文“中国关键词”所涉及的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以及2017年全国文综地理学科选择题1-3题“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内容,均在能力和价值立意上体现得深刻而均衡。

这些变化都在更深层次上指导备考工作指向综合能力培养转向。

(四)广义阅读量不断加大

阅读指的是广义的阅读,非只局限于语言学科。2017全国文综政治部分全国Ⅰ、Ⅱ卷材料分析题由过去的2题调整为3题,字数虽未有明显增多,但阅读思维量实际上增加了。文综历史全国卷概括类试题所占比重较大,2017年全国Ⅰ卷占60分,实际上也是较大的阅读量比重。

今年全国卷语文的阅读量增加了8%左右,鼓励学生不仅要精读、细读,还要大量阅读。因为阅读量上不去,思维能力就上不去。这样的命题思路会对一线教学产生很大的导向作用,我们的应对也必须迅速到位。

二、策略——教学与考试有效对接

提升学生综合应考能力和教师备考水平的首要问题,就是让命题意识贯穿高三教学始终。命题,无论是日常命题还是模拟考试命题,均需要研究方向、方案、方法、学生四个层面。

(一)研究考试方向——要有考纲意识

首先,要注意高考命题的“一点四面”: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这个命题原则,在20162017年的全国卷中鲜明体现。2018年是山东全面使用全国卷的第一年,要有全国卷的高考考纲意识,才能把准复习脉搏。仅凭老经验,恐怕会捉襟见肘。

为什么学生有各类模拟考试,教师没有模拟命题呢?或者说,在命题研究方面,意识淡薄了些。高二结束前,任课老师集中研究考纲,研究高考试题,吃透命题规律,比较提醒变化,创制改造试题,形成若干套带有深入理解的模拟题,提供给即将步入高三的学子。带有考纲意识和规律提取成分的试题,将能更有效地提升教与学的粘合度。

在深入研读考纲的基础上,仔细区分下面四组内容,比对横线两边的内容。我们绝不承认我们在教学中是按照左边的表述进行备考,但实际上也并没有完全达到右边的标准,或者无意识中滑向左边的方向:

知识掌握,技能熟练—学科素养、学习能力

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深度理解,独立思考

以题为本,现成结论—知识体系,联系实际

因循守旧,面面俱到—突破创新,重点突出

(二)研究备考方案——要有规划意识

不同学科依据各自内容容量和特点划分为不同的复习轮次,各阶段时限应该相对清晰,提炼各自特点,不仅教师们“成竹在胸”,学生也应该了然于心。师生均应对本学科的整个高三复习规划有全局性的认识,做到“理顺大思路,把控小节奏”。每个阶段在命题上的考查侧重点必须“因时制宜”,有所侧重。

质量与方法应该重点关注,数量也非常关键。我们提供的题目数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规划,基于时间管理的精细命题、审题、教师试测都应该是备考规划意识的应有之义。

(三)研究考试方法——要有效率意识

规范就是效率。书写、规范答题能力训练不足;答题词不达意、步骤不清往往成为不少学生存在的看似简单却始终没解决的“简单问题”,最终成为高考中难以逾越的鸿沟。答题规范,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考试方法。

适合自己的时间分配就是效率。日常习题训练、综合科目中学科间的平衡、同一科目中不同难度等级的取舍,也严重关涉到效益最大化的问题。一看就会、一做就对的题型可以舍;优势学科可以快,劣势学科就有时间限制;以效率意识统帅的难易取舍就不会患得患失。因而,单纯追求高、大、难的考试思维是错误的!

(四)研究学情特点——要有生本意识

学得好比教得好更有效率。基于学情的备考才是真备考;基于命题评鉴学生,考后学生评鉴试题的完整链条,才是真备考。

备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以学定讲,尊重学情。做到“三讲三不讲”:讲容易混淆的问题,讲容易出错的问题,讲容易遗漏的问题;不讲学生已经会了的问题,不讲学生自己就能学会的问题,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问题。落实“三要三不要”:要及时反馈,要堂堂反馈,要节节落实;不要搞形式,不要有无效教学环节,不要齐步走。做到步步清,堂堂清,人人清。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每次考试后的讲评,都应该是学生评价、鉴定试题的过程。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分析、小结,反映出的是最真实的学情,也是最有效的命题依据。把试题讲评还给学生,在总结与提炼中,把命题意识转移到学生一边,备考的效率将会得到极大提升。因为,会命题的学生,还怕不会做题吗?

 

(《山东教育》201812月第56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