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成就大教育

发布日期 : 2017-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大智慧成就大教育

——临沂第十一中学责任文化品牌建设巡礼

本刊特约记者   苗成彦   张宝东   苗世俊

 

 

大美临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临沂第十一中学就坐落在这座历史名城中,学校全体师生发挥大智慧,成就了大教育。

金秋九月,记者慕名探访这所学校的崛起历程,品味学校的责任文化特色,感受校长刘书君的教育责任、教育情怀和教育使命。

 

一、大规划,带上责任探求教育理想

 

1.挑战自我,唤起创新发展的内生力量

20124月,刘书君就任临沂第十一中学校长。

当时的十一中学,校舍陈旧,教学成绩长期低位徘徊,生源流失现象非常严重。“都49岁了,才来当校长,糊弄两年,过一下瘾就走了。”——一些人的不信任也传到了刘书君的耳朵里。

面对眼前的尴尬,新一届校领导班子一时有些不知所措,但刘书君没有退缩,在和班子成员取得一致意见后,召开了全体教师大会。会上,刘书君引用海明威“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这句话给老师们打气,同时向大家表态:“既然党和人民把学校交给了我们,就要用坚韧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战胜一切困难,创造性地把学校办好。”

他们决定首先从“责任”抓起。

刘书君注意到,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教师、学生群体中个别人身上也有言行不一、责任意识淡薄的现象。学期初确定的目标,汇报时言之凿凿,但到学期末抽查评议时,却发现计划与成效相去甚远,或者根本就是一张空头支票。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刘书君会同管理团队,决定抓住初中生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期,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诚信品质。

“我的学校首先要培养负责任的人,然后才是一个学习者。”刘书君跟班子成员研讨后决定,围绕学生健康成长问题,家校协同开展责任教育活动。每日的“三问三省”活动,即“我是谁?我来做什么?我做得怎么样?”要求每位教干教师、每位学生每天发现一个问题,每天解决一个问题,准确定位每个人的自我形象,明确描述学习与工作过程,合理评估学习与工作成效。

“一个人只要有了自我责任意识,才会去尽社会责任。一个人对自己都不负责任,还指望他对他人、对社会尽多少责任?即使尽了,也可能是一时的冲动。”刘书君激动地说。

学校的主阵地应该是课堂,要把课改落实在课堂里,用课堂的变化检验课改的成效。对于学生,学校要求他们在学习上自主当家,倡导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对于教师,学校倡导自我负责,要求他们调动一切资源,创造性地备课、上课、辅导,做到因材施教。

校长是教职工的引路人,不仅应尽到教育者的责任,而且还要承担管理者、研究者、设计者的责任。刘书君认为,“身正”是教师弥足珍贵的教育资源。作为一校之长,必须身先士卒,吃苦在前,身体力行来号令老师进行反省和变革。

谈起学校校训精神,刘书君侃侃而谈,他首先介绍了他家的家训:“明礼、向上、健康、和谐。”言谈间,刘书君流露出自豪的表情,他用家训精神把孩子培养成有教养、有作为的人,他想把他的学生也培养成这样的人。学校基础如此薄弱,刘书君觉得只有用“责任”才能激活这所学校,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责任教育上。

“教师有了责任,学生有了责任,领导有了责任,把学校办成一所负责任的名校,就会指日可待。”副校长郑磊说。

教师乐教,学生勤奋,领导服务到位,家长协同配合,责任教育初见成效,学校第一次获得了区级综合荣誉——“兰山区综合督导评估一等奖”,这更加坚定了刘书君办好责任教育的信心和勇气。

办好负责任的学校是每个人的希望所在,要把责任的种子植根于每位学生的心田。刘书君认为,学校发展起步稳健,初见成效,已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接下来,就是要用更宏伟的规划去实现更新、更美的梦想。

2.不忘初心,用行动诠释大教育

在第一年发展规划顺利完成的基础上,刘书君和他的团队确立了详细的发展思路,立足于近期目标,构架起中远期发展规划,力求通过实施“三大工程”,带动实现“三大突破”,即通过以课堂模式改革为主体的教学改革工程,实现以优秀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为标志的教学质量新突破;通过以班级双线管理为主体的精细管理工程,实现以校园秩序井然为标志的校风校貌新突破;通过以学校建设及内部配套为主体的硬件工程,实现以社会认可、家长满意为标志的社会效益新突破。

为了向老师、学生、家长和社会表明他们承诺的决心,刘书君把“三大突破”以标语形式,高高悬挂在校门处显要位置,张贴在办公室里,时刻警示、激励全校教职员工,朝着既定目标奋力前行。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牢记的责任,是每一人都应该履行的职责。

在十一中,责任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概念,而代表着整体,责任包括生命责任、行为责任、成才责任、回馈责任。要建设一所负责任的特色学校,就要去同质化、去功利化、去行政化,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既有的框框,彰显教育文化内涵,办出属于自己的特色。“世界上万事万物,什么都可以等,唯有教育孩子这件事,一刻也不能拖延。抓住发展的大好机遇,学校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实现弯道超车!”刘书君的话掷地有声,“学校办学、课堂教学、学校管理和各种育人活动,如果不能指向人,不能指向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不能指向立德树人这个核心,不仅偏离了教育轨道,而且也是低效的。”

每个人身上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是不能把人放错了地方。在责任文化的培育过程中,每个人的生存生活状态彻底发生了变化。老师们既教书又育人,学生们既积累知识、锻炼能力,又学做真人。原来沉寂的气氛被打破,代之而来的,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呈现勃勃生机的校园。

不忘初心,用行动书写大爱。学校的大教育格局,在大家不懈的共同努力中,逐渐有了清晰的结构框架:双线育人—智慧课堂—特色品牌。但每一个框架的构筑,都需要参与者倾注全部热情。

从双线管理到双线育人,学校课程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适应立德树人、立体育人的要求,学校对课程结构和课程实施进行了新的规划,在变革中实现重构。在聚焦学生人生成长中关键问题上,学校启动了“问题导向德育、课堂、管理和评价改革”工程,提出了问题导向初中德育专题课程教学创新、问题导向智慧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导向学校管理机制创新、问题导向学校教育综合评价改革等。

为什么课改总是在原地打转转?这是许多课改人遇到过的问题:理念清晰,原初设计的课改方案尽管完美,但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中间还存有很大的鸿沟。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刘书君认为,还是出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上。我们说知、情、意、行,但工作总是做在“知、行”两端上,“情、意”被忽略了,中间出现了断层,没有了动力支撑,“知、行”不一致就是必然的。刘书君举例说,校园里许多司空见惯的做法是:老师先讲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然后就开始检查,没有遵守就扣分。我们的管理不也是同样如此吗?缺乏情感的激发和意志的强化,责任教育也好,德育也好,课改也罢,难点都出在这里。

“变革,必须有一线教师的全力参与,有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实效。让教育的每一个人都面向改革,在参与改革和管理中,不仅实现着专业发展,而且也从中体验着责任,享受改革带来的红利。”刘书君对此深有感触。

3.担当责任,让人人从平凡走向卓越

纵观刘书君的学校变革逻辑,充满着责任、智慧、情怀和担当。每一项卓有成效的改革都是先行实验,选择有基础的班级,选择可行的领域进行实验,或是实验成功后,立即展开推广;抑或边实验边推广,改革实验与推广同步进行。当改革规划敲定之后,制订详细的实施路线图和推进时间表,合力推动育人蓝图有序展开。

在主导改革的过程中,刘书君有一个善抓关键的习惯。对于课改的整个过程有哪些关键制约着或发挥着枢纽作用,他都掌握得一清二楚,这得益于他的洞察力和直觉思维能力。当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到第三个阶段,即形成较为成熟的“235导学一体”教学策略之后,受班级双线育人成熟经验的启发,整合以前实验探索的成熟经验,学校启动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其中要运用德育线、教学线实行“大双线整合育人”策略,推动学校育人模式的整体变革。

现在有很多学校重智轻德,德育可有可无的认识较为普遍。很多人认为,抓德育与教学质量提高关系不大。而临沂第十一中学却紧紧抓住德育不放手,牢牢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把工作做得扎扎实实、卓有成效。

为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科育人,学校确定了15个德育专题,每月一个主题,常年坚持,有条不紊,期望用德育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用德育带动全人教育,用德育写就校园文化的底色。

20153月,“孝敬专题”开讲,拉开了十一中德育专题课程实施改革的序幕。在这一个月里,先是启动了“孝敬之星”评选活动,把班级、家庭和任课教师的力量整合起来,开展家长眼中的“孝敬之星”、同学眼中的“孝敬之星”、老师眼中的“孝敬之星”评比,通过自我评、家庭评、班级评、年级评、学校评,最终评审确定校级“孝敬之星”。后续的活动还有“感恩”“责任”“诚信”等专题,按照既定的思路和方案依次有序展开。

每一个专题课程的实施,先由思品课教师主讲,实行专业引领,班主任和辅导员配合服务,在导师引领下开展各种专题实践活动。“每个专题课程实施活动,都开发了一些感人、有趣、有教育意义的案例和环节,让学生真心投入到这些活动之中,学生在真实的体验、感悟中实现真实成长。”思品课教师王媛媛说。

问题导向德育课程改革聚焦学生成长问题,促进了传统思品课教学的变革转型,实现了价值教育从教学体系到成长体系的转变。改革实验的成功,一方面引发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另一方面也撬动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创新。

学校创造性地将延续多年的政教处、教学处、后勤处整合,实行扁平化管理机制。按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要求,将原来科室演变为课程规划发展中心、学生发展指导中心、评价管理中心、后勤保障服务中心,实行“四中心”管理,全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当德育改革、管理体制改革这些关键被突破之后,刘书君又把眼光瞄向了课堂教学的深度改革这一关键,他们决意要把课堂改革推向第四个阶段:构建智慧课堂,在课堂上实现全息学习,促进每个学生的全人发展。

 

二、大格局,带着情怀真心育人

 

1.文化建设,让教师充满激情

临沂第十一中学的教育格局,以双线育人和智慧课堂为骨架,以培植文化为立足点,让文化成为学校的魂,成为教育的根,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塑造学校的鲜明特色。

“起于责任,成于智慧”是临沂第十一中学的校训,也是校园特色文化的着力点。刘书君的阐释让我们对该校的教育格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当今社会上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思进取,对社会、对工作、对他人冷漠?就是源于没有责任,没有担当。”刘校长说,“我们的教育就要培养负责任、肯担当、有智慧的全面发展的人。”

“你是未来,你必须成为最好的。”这是刘书君常挂嘴上的一句话。这个“最好的”,就是要求学生、教师、家长和学校做最好的自己。

校园文化培育先从学校精神文化做起。

学校办公楼被命名为“勤正楼”,实验楼被命名为“知行楼”,教学楼被命名为“求真楼”。刘书君给予的解释是:勤,是指勤奋踏实,是工作之需,做事之要;正,是指正直善良,是做人之道,处事之规。“勤正楼”的命名,意在激励全体教干、教师、学生正直诚信,修上善之德,涵雅慧之风,端正内心,正身率物,公正待人、公正处事。在工作学习中勤奋上进,勤于思考,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共同创造辉煌灿烂的明天。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行楼”的寓意是知识与实践合二为一。对学生来说,养成目标是知行合一;对教师而言,教育从内心开始,只有发自内心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求,是指追求;真,是指真实。“求真楼”的总体含义是追求本真,追求真理,追求务实。意在激励师生踏踏实实学知识,本本分分做真人,让教育回归本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红色标语,镶嵌在教学楼最显眼的位置。这不是一句空洞的标语,而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教育理念,教者的责任、学者的追求,浓缩在这两句平实的话语中。

走进临沂第十一中学,从校舍布局的规划与设计、道路广场的命名、景点的设置,到每一块文化牌的内容与设计,无一不是责任与智慧文化的物化与外显,诠释着校园文化的真谛。

刘书君介绍,临沂第十一中学位于市区中心,地处全国著名的临沂小商品城,学生来自全国22个省市、180多所学校,家庭状况和学生成分极其复杂,学生到校时间不统一。过去不到时间学校不开门,大门外经常聚着许多早到的学生,秩序混乱,影响交通,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现在学生随到随进,学生到校长到,几年来刘书君每天早上六点四十到校已成习惯。在他的感召下,从副校长、中层干部、班主任、辅导员到其他教师个个勤政、人人务实。这不仅仅是榜样的力量,更是责任感内化于行动的表现。可以说,责任与智慧教育已成为临沂第十一中学文化的灵魂。

俞敏洪说过:要把教育当作一种情怀。因为,教育要影响人的生命态度,培养人的人格品质。有责任的教育情怀,一旦化为行动,蕴含着无穷的潜能。

“寻求变革的力量,聆听花开的声音”,这是刘书君博大教育情怀的真心披露。其实,临沂第十一中学教育者的情怀,在校园里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里,都有着精彩的演绎。

在临沂第十一中学的校园里有一块宣传牌,“最美教师”温萍萍与丈夫一起接受颁奖时的照片就张贴在里面。在宣传牌前,刘校长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温萍萍是学校的历史教师,丈夫是兰山区基层派出所的一名所长。派出所的工作非常繁杂,丈夫担心妻子顾不上家,坚决反对她担任班主任工作。然而,温老师凭着一腔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干出了优异成绩,被评为2016年度学校“最美教师”。评选委员会给予的颁奖词是这样的:你,循循善诱,把枯燥的历史知识着色添彩描绘成美丽的风景;你,热情饱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谱写教育志向;你,意志坚定,怀揣梦想把教育事业演绎成永恒。一起上台领奖的丈夫被台下领导、老师、社区干部、学生及家长的掌声所感动,他含着眼泪表态:今后就是雇保姆照顾家庭,也要全力支持妻子的事业!

2.机制变革,让教育回归本真

刘书君认为,教育的本真就是遵循人的最真实最基本的生命本意,要坚持“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的教育观,对每位学生挖潜塑造,让其人生大放异彩。“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践行全人教育理念,是临沂十一中教育大格局的实质。”兰山区教体局局长韩东赞赏地说。

刘书君在阐释责任教育时说:“在当今社会,培养富有责任感、勇于担当的人,不能再是单纯知识、技能的培养,必须培养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全面发展的人。”

刘书君认为,会学比学会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重要。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先后经过了合作学习、翻转课堂、“235导学一体”教学策略、智慧课堂四个发展阶段。目前,智慧课堂正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平台,将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与课中知识内化有机结合,在“同伴互助、疑难突破、训练展示、反思评价”环节中,采取“问、学、练、测”等方式,让学生进行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在同伴互助环节,师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在疑难突破环节,师生参与,解决难题;在训练展示环节,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在反思评价环节,总结激励,知识建构。通过学生反馈、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学习评价等方式,实现生生、师生实时互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究体验,思考感悟,发展核心素养。

课堂变革应落脚于学习方式的变革上:课下自主学习、个性学习、主动体验探究,课上合作学习、内化提升、建构知识;教师角色要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激励)者、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者、求知欲的点燃者;师生关系要变:教育需要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这是学生的渴望与期待。教师、学生、家长的关系和谐,对学生的成绩和成长至关重要。

智慧课堂通过网络和平板电脑,一下子将学生的成长与学校、家庭、社会紧紧地连接在一起,验证着刘书君的家教观:“灵魂的成长在家庭,智慧的培养在学校,才能的学习在社会。家庭是最好的学校,家长是最好的教师,饭桌是最好的书桌。”

观看了十一中的智慧课堂,临沂市教育局局长尹传斌禁不住内心的喜悦:“管理机制的改进,是校园文化的再造,是教育格局的升华。”十一中受办学场地、师资力量的制约,班额大、学生多,班级管理难度大。20144月,借助部队“连长+指导员”管理体制,学校推行“双线育人”管理制度,为每个班级配备了辅导员,班主任与辅导员既有教育职责的分工与偏重,工作中又相互配合、相互融合,实现了双线管理、双线融合的新型班级管理机制。

其中的学习管理一线是:班主任—班长—学习委员(各科课代表)—纪律委员(小组长)—安全委员(联络员),主要负责与学习有关的事务;文化管理一线是:辅导员—团支书(中队长)—体育委员(小队长)—卫生委员(小队长)—文娱委员(小队长),主要负责生活、娱乐、体育以及营造班级文化等事务。

王媛媛是十一中的一名资深班主任,在她看来,“双线育人”管理机制是班级管理的一次创新。她说:“自从班级配备了辅导员后,辅导员分担了班级平时的卫生管理、两操管理、公物管理、团队活动等工作,我有更多精力深入课堂了解学情,投身于智慧课堂教学改革;更有时间密切联系学生家长,具体地针对每个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基本可以因材施教了。”当记者问及“双线育人”管理效果时,班主任李倩伟说:“辅导员和班主任一起潜心研究班级工作,让学生每天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和民主管理,学生的潜能得到进一步释放,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教育回归本真,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每一个成长环节,关注学生每一个成长环境”。

学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学生多,师资严重不足,教师老龄化突出,管理困难大。教师不乏抱怨,认为对片外学生没有教育义务。

刘书君对教师们讲:“全国各地的家长来临沂投资,发展了当地经济,造福于当地,他们的子女有权利享受到平等的教育。临沂是一个开放的城市,为每一位来临沂发展的家长解除后顾之忧,是学校应有的义务。每一个学生都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有大教育观,必须教育好他们。”

学校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一体”的教育体制,利用智慧课堂“互联网+”搭建起与家庭沟通的桥梁。聘请社会监督员进校园,建立家长委员会,创办家长学校,开展“小手牵大手”教育活动,将家长培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让教育延伸到家庭,辐射到社会。

刘书君介绍说,学校表彰教师,教师的家属必到;表彰学生,学生家长必到;教育活动,社会有关人员必到。每当有表彰会,都是邀请社会知名人士给受表彰者颁奖。这不仅仅是表彰模式的变革,更是在让教育回归本位。

3.问题德育,让教育生动有效

如何贯彻教育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实现其中提出的培养目标。临沂第十一中学“问题导向”德育课程让我们耳目一新。

“问题导向”德育课程的基本价值追求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能适应社会、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聚焦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教育者自身育人素养问题;聚焦学生个人修养、家国情怀、社会关爱;聚焦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和实践能力,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将立德树人系列化,问题针对化、生活化、专题化。

德育从来不是空洞的说教或强加灌输的过程,而是从认知到能力、素养转变和内化的过程,教育应该是快乐的。

郑磊介绍说,很多青春期的学生特别逆反,有的不再像以前那样尊重自己的父母,甚至动辄就跟父母吵架;同学之间打架、群殴、欺凌等现象也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适时开展“感恩”“生命与敬畏”等专题教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5级胡馨心同学颇有感触地在作文《至爱》中写道:“从我出生那天起,妈妈对我就倾注了全部的爱,只是我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在这十几年的光阴中,我习惯地享受这一切,没有给她一丝丝回报。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当我们回过头来明白这一切,还有多少时间可以弥补!”她在阅读了《孝子千里背母临沂读大学》后说:“我平时经常帮助父母做家务活,我以为自己已经很孝顺了,但与刘秀祥的事迹相比还是差得很远,我要向他学习。”

孙洪典是七年级14班的学生,学校“生命与敬畏”主题教育让他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活着就是对家人最基本的回报,我们活着就是对朋友最好的关照,我们活着就是家庭的最好的支柱。让我们不只为自己,更为家人的期望、朋友的友谊、家庭的需要,关爱自己,敬畏生命!”

郑磊介绍说,开展“问题导向”德育系列课程以来,学校已举办了“责任”“诚信”“生命与敬畏”“感恩”等12个主题系列活动,每月一个专题。“道德之星”“文明之星”“学习之星”“进步之星”“美德少年”评选已经制度化、经常化。

王晨阳,被评为临沂第十一中学2016年“美德少年”,是同学们公认的有责任担当的人,富有爱心的人,睿智聪慧的人。评选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词是:你笃学敏行,勤奋踏实,是学习的楷模;你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是小组中的榜样。学习结对,帮辅同学,帮出了自信、快乐、成功,辅出了成绩、友谊、智慧,命运共同体花开有声,前景美好。他的事迹就刊登在校刊《清泉》第15期。

德育一旦回归本真,承接了地气,就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让“骨感”的说教变得有血有肉。“这种让育人回归到生活,以学生生活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润物无声的‘问题导向’德育课程,是德育思路的创新、渠道的拓宽。”临沂市教科研中心主任宋玉良点评说。

 

三、大智慧,胸怀使命勇于探索

 

大思路谋求大规划,大手笔构架大格局。临沂第十一中学的大教育,落脚于立德树人,成就于全面育人,最终走向全人教育,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谋而合,其核心理念和重点思路都落脚在充满活力的智慧课堂之中。解码十一中的智慧课堂,既可以感受刘书君及其团队的教育大智慧,也可以窥视他们的胸怀、担当、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可以追寻他们不断尝试、勇于探索的行动轨迹。

1.教育管理的智慧

1)借势,让变革悄然启动

2012年,刘书君上任临沂第十一中学校长时,这里的教师队伍和课堂教学均不尽如人意。教师在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大家共有的惰性和创新不足,课堂在俗套的常规中,丝毫不见生机和活力。不容迟疑,刘书君毅然决定要从变革中寻找前行的动力。

当时的课堂教学已经打上了“死结”,走入了死胡同,“满堂灌”根深蒂固,教师无法照顾全体,后三排的学生昏昏欲睡,课堂低效甚至无效。而家校之间更是壁垒严重,很多家长把教育学生的任务全部推给了学校,让学校承担了“无限责任”,所谓的“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只能化为高负荷题量和重复训练。不行变革,就只能在困境中踯躅,这对学生的未来和社会都是极不负责的。

刘书君在充分调研后发现,学校50%以上的学生都是外来经商人员子女,家长的心思和精力全部投放到商业活动中。由于学生放学后无人管理,学习上无人辅导,很多学生不但成绩差,行为习惯也不够好。当然,要求变革的呼声也是日益高涨,家长迫切要求改变现状,学生急切需要提高学习成绩,一些不甘平庸的教师也真心想走入专业成长的通道。刘书君严密论证,绘制了清晰的课改计划,决定先从教师“少教”开始,将课堂结构划分为“问、学、练、测”四个清晰的环节,给学生留出自主的空间,逐步推进,适当升级,由此掀起了一场静悄悄的课堂变革。

正因为是“静悄悄”的变革,十一中人推动的新课改,并没有看到教师的恐惧,也没有听到教师的抱怨。在尝试了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之后,刘书君继续加深一步,将翻转课堂理念和技术移植进来,将自主学习延伸到校外。课改以解放学生、解放教师为基本出发点,师生慢慢适应了新型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在推行教改的过程中,刘书君敏锐地感受到了“互联网+”教育的巨大影响力,他觉得,单靠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提升教学质量确实有效,但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发展的需求,他决定向现代信息技术要育人质量。学校率先接通了校园局域网,然后向学生及家长发出了使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的邀请,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同和支持。2013级新生开学,教改班顺利投入到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之中。

事实证明,刘书君是睿智的,他的顺势而动、借势而行,他的密切关注、亲力亲为,让教改班级精神面貌、学习氛围、人际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全新局面。学生主动性迅速被调动起来,教师的热情更是高涨。师生的默契配合,学生的自主发展,带动了实验班考试成绩的迅速提升,中考升学率从5年前的20%飙升到今天的80%。这样的成绩,让学生欢欣鼓舞,让家长高度兴奋,让社会刮目相看。在一片惊叹声中,“235导学一体”教学策略、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迅速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

2)借力,让课改顺利推进

借力实现“互联网+”教育,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最为关键。为此,学校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安装了校园局域网,配备了多台高端服务器。每间教室安装2台高端AP,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激光投影仪是最先进的,教师人手一台电脑。

教学应该是一个师生良性互动的过程,仅有先进设备的技术支撑,没有技术服务的力量支持,还不能保证新教学策略顺利实施和大面积推广。只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达成深度融合,才能在变革中实现创新,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子。

期待在升级,技术在升级,品质要升华。十一中坚守课堂改革,从1.0版的合作学习、2.0版的翻转课堂,再到3.0版的导学一体,逐步升级为4.0版的智慧课堂,形成了“自主学习(自学)、同伴互助(互学)、疑难突破(助学)、训练展示(测学)、归纳反思(评学)”等五步一体、全息学习的基本范式。

目前,学校正在提升智慧课堂的技术和资源,必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满足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需求,表达教师的创新型教学思维,量身定制专属课堂或专属资源,全面助推智慧课堂教学改革,搭建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新格局,全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借智,让教改不同凡响

在具体的教改推进过程中,刘书君和他的团队并没有闭门造车故步自封,相反,他们总是用开放的视角看待教改,他们不断走出校门,走向外面的大世界,真心吸取专家学者的智慧,让课改思路日渐清晰,让教改内容日益丰富,让课堂具有文化含量。

从最初的合作学习,到后来的翻转课堂,还有紧随其后的“235导学一体”,期间经历了复杂的研讨、论证、实践、探索过程。为开阔视野,刘书君先后向临沂市教科研中心、山东省教科院、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请教,寻求理论支撑和智慧支持。20165月,在完善教学策略基础上,借助校园信息技术平台,学校将“235导学一体”课堂改革升华为“智慧课堂”。

什么是智慧课堂?东北师大教授钟绍春的解释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框架下,在智能技术搭建的智能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习者在智能学习环境中可以开展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快乐学习,并完成学习者个体智慧的提升和发展以及完整人格的养成。钟绍春教授的解读给了刘书君很大启发,也为学校教学改革赋予了超前的思维、丰富的内容、完善的理念,从而让教改不同凡响,让学校异军突起。

十一中的智慧课堂,不仅仅是形式新颖,更重要的是在于适应了新时期学生成长的特点,将育人格局嫁接到互联网中,真正实现“互联网+”教育的理想模式。学校的教改经验不仅通过《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推广,进入了光明网、齐鲁网,还成为辽宁省沈阳市推广学习的范本,山东、安徽、天津、辽宁、广东等地的百余所学校先后派人前来参观学习,学校的教师登上了华东师大信息化教学培训的讲台,校长刘书君更是成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以及众多教育科研机构特别邀请的主讲嘉宾。

智慧课堂教改的成功引导着学生实现智慧生长,助推教师实现了华丽蜕变,也把刘书君和临沂第十一中学推向了更宽、更高的舞台。刘书君坚信:声势浩大的技术推动的教育变革已经到来。像医院已经告别单一的望闻问切时代,而转向由先进设备技术支持下的科学诊疗一样,教育也必将走向大数据支撑下的诊断、激励和补偿,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提供依据,为学生的个性学习、自主学习、体验探究提供最佳的环境条件。

2.教学策略的智慧

1)自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临沂第十一中学的智慧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导,以知识的自主构建、能力的自主养成为基础,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成长模式。而课前的自主学习,最能清晰地展现学生学习主人的姿态,也最能体现学生的个性特长以及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的态度。

学校下午5:30放学后,学生进入自主学习阶段,结合学习任务单,观看教师推送的视频。微视频一般57分钟,观看的过程平板电脑会实时记录并自动反馈。看完视频,完成相关的作业,拍照后提交数据。晚上9:009:30是线上讨论时间,学习小组内的成员开始交流自主学习的体会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实现智慧共享。学生自主学习的数据,既用于课上的评议和展示,也可以由教师发送给家长,为家长的后续诊断和指导提供参考。

学校指定的晚上自主学习时间仅有一个半小时,但之前和之后的时间,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求,有选择地进行知识积累和视野开阔,为自己的个性发展开拓空间。

学生使用的平板电脑,经过厂家的技术处理,可以实现无线上网,但只能链接校园局域网,不能链接外网。这里没有电影,没有小说,没有游戏,没有其他形形色色让人眼花缭乱的东西,有的只是丰富多彩的学习软件和各种各样的知识链接,引导学生走向一片广阔的未知世界。九年级学生黄天畅描述自己在智慧课堂班学习经历的文章还在杂志上发表了。在这篇文章中,黄天畅兴奋地讲述自己在线学习的享受:我们可以穿越上下五千年,也可以畅玩数学游乐场,或者干脆来一次英语单词大冒险。在有趣的智力冲关中,我们兴趣盎然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课外学习,已经成为学生自我成长、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本不需要家长的督促和斥责,有的只是老师的指点和引领、同学的帮助和协作。学习的过程,学生感受不到外在的压力,没有恐惧感和疲惫感,全凭那种拔节的强劲张力和开花的强烈欲望,快乐兴奋,个性张扬,欲罢不能。

2)展示,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

以“235导学一体”为骨架构筑的智慧课堂,充分重视学生的自我展示,但这种展示并不仅仅是教学流程中的一个环节,而是贯穿在整个课堂之中,不搞花样,不走程式,追求真实,重视效果。这种教育理念给了学生张扬个性的大舞台。

在同伴互助环节,展示的是小组内6名成员的群体智慧;在疑难突破环节,展示的是能力强者的个体智慧,但全班学生的集体智慧也会得到验证;而在训练展示环节,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公平的展示机会,不但完成作业情况向集体展示,而且只要够勇敢、够敏锐,完全可以在全体同学面前客观描述自己的思路,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反思提升环节,展示的是个体进行反思总结、提炼归纳的智慧,这不但需要有清晰的思维,更需要有完善的概括提炼能力和清楚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展示,那真是人人跃跃欲试、个个争先恐后,在这种气氛热烈的场景里,教师清晰地看到了课堂教学真实、全面的效果,这与传统课堂大呼隆举手、走过场扫描相比,简直有着天壤之别。

教学策略的改革,让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学会了合作互助,在互助中形成了真诚的友谊。

在智慧课堂上,学生展示自我的强烈欲望,让我们大为惊叹。就我们观摩的数学课和英语课,没有一个学生甘于默默无闻,没有一个学生甘于独享思维成果。只要同学有疑问,只要在电子白板上发现了错误,他们都会踊跃辨析,或者举手示意要求上台指正。而在展示解题思路的时候,讲解者在电子白板上每写出一个解题步骤,都会转过身来,诚恳、谦虚地询问台下的同学:“这个有问题吗?”在得到“没有”的回答后,才开始下一个步骤的推理和演算。

智慧和能力的展示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和勇气,消除了这个年龄段孩子常有的畏惧、羞怯以及与此伴生的交流障碍,让学生成为校园舞台上灵动的主角。说起展示的效果,刘书君非常乐观地告诉我们他的预测:在校内能够成为学习的主角,在以后的社会大舞台上,这些孩子也一定会积极、乐观、勇敢,一定会成就精彩的人生。

3)合作,让师生成为真正的朋友

智慧课堂是一个生生合作的学习过程。

临沂第十一中学的课堂内,空间布局与众不同:课桌成三列纵队排放,学生双双对面而坐,这样的课桌排列方式,非常便于同组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无论是在互学环节,还是在助学环节,学生都能便捷地面对面进行沟通。同常规的座位横排方式相比,这样的课桌布局既别具一格,又匠心独运。在智慧课堂上,机会公平,气氛和谐,环境友好,没有一个学生受到排斥,也没有一个学生被边缘化。

合作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也体现在课堂外。学生合作的基础,是6人学习小组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合作的心理机制是相互负责、相互促进。学习小组以学习成绩为聚合条件,讲究强弱搭配,形成固定的互助团队,进步快、成绩好的成员有责任帮助滞后的成员。尤其是在晚上的线上自习室里,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不断碰撞思维、激发灵感。课上课下的合作,让一个学习小组内的成员形成了关系密切的友好群体,而对小组荣誉的重视,又激发了不甘落后的积极心态,营造了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让各成员更有信心在课堂上代表本组同学为大家展示集体智慧。

智慧课堂是一个师生合作的学习过程。

课堂上,借助信息技术平台,教师能够全面掌控学情,精准发现问题。由于问题是课堂生成的,教师很难事先预设,所以,师生之间的同频共振就显得特别重要。但教师在课堂上真正要做的,就是巧妙提示、引导和点拨,然后给学生机会,放心让学生探究,放手让学生展示思维探究过程。纵观十一中的智慧课堂,笑声不断,掌声不断,合作声同样不断。师生的合作,塑造了民主与和谐、包容与互助,高效因此成为课堂的常态,高效教学目标因此能够精准落实。

教师的教学服务是全程和高度负责的。课外时间学生的自学,都通过任务单、微视频进行导入和管理。视频要有新颖性,作业要有代表性,思维训练的题目难度要有层次性,教改对教师的要求不言而喻。谈起这些,语文教师于智慧感慨颇多:“235导学一体”打破了禁锢,解放了思想,但老师只是心情轻松了,实际担负的工作量却没有减少。要截屏,要实时录播,要推送优秀文章,那可真不轻松。不过,累是累在获取新知识上,累在自我成长上。教师稍有松懈,很可能就会被学生超越。魏元杰老师也深有同感:投身智慧课堂,担子重了,压力大了,使命感强了,不过,每个人的成长也更快速了。智慧课堂是生命的课堂,每个学生绽放的笑靥、飞扬的色彩,都惹人陶醉,让人心花怒放,这是执教生涯中最美的相遇、最好的风景。

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友好合作,培养了师生之间超越师生关系的美好情感,学生在高度认同校园文化的同时,产生了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刘书君笑着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一次饭后,两个学生站在优秀教师展板前指点议论。一个学生骄傲地说:“这是俺老师,你看厉害吧。”另一个学生当仁不让:“他也是俺老师。”前一个纠正道:“他又不教你们班。”后一个义正辞严:“他在十一中教书,我在十一中学习,他就是俺的老师。”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可见一斑。

智慧课堂不仅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也伸展到家校合作的过程,使全息化学习成为现实。

十一中地处临沂商城核心区,目前的2800名在校生中,只有1200余人为本地居民子女,其余均来自经商家庭,生源涉及全国22个省份,刘书君诙谐地称之为“我校在全国招生”。

学生基础知识差别很大,给教学造成较大难度,这还在其次。最为关键的是,经商家庭常常忙于商业与应酬,根本顾不上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连学习辅导都只能在晚上9:00以后。学生下午5:30离校后,大多处在监管空白期,沾染坏习气、养成坏习惯在所难免。

智慧课堂将教学前置、后延,覆盖了家庭教育的空档。在云教学+235导学一体”环境中,学生没有机会、没有动机也没有兴趣去参与学习以外的事情,而是专心致志谋求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成长和素质的提升,努力实现个性化发展,这让家长很放心;学生的学习,有教师的远程指导,有同伴的远程互助,大幅度减轻了家长介入的压力,实现了自助与互助相结合的健康成长,这让家长很省心。假期里,教师也不会停歇,照样按时向学生端推送学习任务单和教学微视频,照样为学生推荐优秀作品和优秀案例,照样进行远程诊断和指导,学生依然像在学校一样自主成长。全面革新,提升了育人质量;全员参与,促进了自我成长;而全程跟踪,则打通了家校壁垒,家长们不但由衷赞美学校推行的智慧课堂,对教育管理给予积极的支持,甚至也不再为学生选报各种假期辅导班了。

冠以“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并不少见,但真正能够运用智慧的方式催生学生智慧的课堂,却不多见。谈起学校的教学策略和智慧课堂,刘书君如数家珍。在他的眼里,智慧课堂生机无限、前途光明,必定大有作为。刘书君认为,借助云教育平台,智慧课堂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课堂将更加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关照,促进每一个人的公平发展、全人发展,让学生实现真实、全面、各具特色的成长,让他们成为有智慧、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写的人。

站得高,看得远,抓得准,走得稳,在大智慧之下,刘书君充分袒露了他的大胸怀,勇敢宣示了他的大担当。

临沂第十一中学校园占地面积虽然仅有29亩,但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写满了刘书君和他的团队精诚合作、不懈探索的教育足迹,他们以真诚和负责、胸怀和担当,构筑了一个宏大的基础教育格局,塑造了责任文化特色品牌,描绘了一幅立德树人的大教育图景。在无意间,十一中人让自己成为未来教育的领跑者。

 

(《山东教育》201710月第3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