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读往来 > 正文

青葱岁月遇见你

发布日期 : 2010-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平度市唐田中学 许培良


——我与《山东教育》的不了情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大专毕业后的我被分配到一所乡村中学任教。那里经济落后,文化氛围也很淡漠。我曾经心灰意冷过,心想:这辈子把青春交给这片贫瘠的土地,简直是白活了一场!


  带着这样的心绪上讲台,自然课讲得无味,饭嚼得也不香。就这样,昏天黑地地消磨了一段青春大好时光。直到有一天我走进学校的阅览室,发现了《山东教育》(中学刊)后,才渐渐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状态。


  那是一个美丽的下午,夕阳快要落山时分。投递员骑着自行车来到我们校园,那个草绿色的投递包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学校阅览室的老师对我说:“这学期我们学校增订了不少好报刊,过来浏览浏览吧!”我三步并作两步,迅速跨进阅览室的门槛,翻江倒海似的将报刊翻了个底朝天!啊,《山东教育》中学刊。翻开内页的目录,“教育版”“教学版”“校园文化”,板块分明,栏目新颖,内容丰富多彩!我的第一感觉告诉我———这绝对是一份好刊物!于是,我写下借阅记录,匆匆带回宿舍,啃了几口冷馍,静心拜读起来……就这样,在青葱的岁月里,我遇见并走进了你———我的《山东教育》!


  《山东教育》,给我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上个世纪90年代末,教学的同时,我承担了学校一项研究课题———中学生成长的非智力因素研究。在艰难的起步阶段,为了借鉴名人成功的经验,我搜集到大批科学家成长的资料,潜心研究了“数学巨星”华罗庚的成长历程。从他的事迹中提取了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材料,加以分析与综合,历经数个昼夜的奋战,撰写了一篇长达3200字的论文《华罗庚成功的非智力因素探析》。论文完成后,我秘密地压在办公桌抽屉底下,唯恐被人发现讥笑———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子,莫非还想“吃天鹅肉”?说实话,其时我对论文的写法根本没有路数,只是凭着自己固有的逻辑思维,加工整理成文。但我相信它肯定是有些微价值的,所以就想投投报纸或杂志。抚摸着每期的《山东教育》,琢磨着每期的“教学版”,对,就投“教学版”的“教改探索”栏目吧!我取出稿件,重又加工修缮数遍,将“丘比特之箭”射向了《山东教育》中学刊!


  太阳朝升暮落,时光如流水般逝去。时间既久,我也就渐渐忘却了投稿这件事。直到有一天下午,一位同事在校园里喊我:“培良老师,阅览室里有你的信件,山东教育社的!”刚从讲台上退下来的我,未来得及放下教科书,就一口气蹿进阅览室。捧着厚厚的牛皮纸信件,我没有急于开封,我闭上眼睛默默猜想:难道我的论文果真发表了?还是山东教育社赠我的学习期刊?我小心翼翼地拆开,终于取出两本《山东教育》(1998年5月第10期)样刊!又迅速打开目录浏览———啊,《华罗庚成功的非智力因素探析》竟然在“教改探索”专栏发表了!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本专栏发表论文的还有孔范今、宋遂良、蔡世连、朋星等,他们可都是我们山东高等学府的专家教授啊,像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岂敢与大家们同登《山东教育》的大雅之堂?我真是有点受宠若惊了!我悄悄地将发表论文的消息封锁起来,不能炫耀。因为在我们学校有史以来,我可是第一个正式发表论文的啊,并且是省级的,还是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夜里,我将论文对照原稿仔细辨别,发现编辑老师用心可谓良苦。从字词句段到文章结构,乃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有“润物细无声”的雕琢,使整篇论文浑然天成,熠熠生辉!我再看看投递的日期和发表的时间,时差竟然达14个月!


  真理经得起岁月的考验,越是有价值的东西,其光芒也往往会保持久远。世纪之交那年,我国许多重要学术机构纷纷出版学术文库,我的论文相继被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载入《教育大精典》等文献中。也是这一年,在晋升中级职称过程中,这篇论文让我大展风采!我感谢并深深地爱上了您———《山东教育》,是您给我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我钟情于《山东教育》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山东教育》还是我的精神家园。《山东教育》的校园文化副刊,是一片精美的文化绿地,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展示自己多彩生活、体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每期的“教师文苑”都有精彩呈现,每期的“教师文苑”都是一场精神文化的大餐!读着读着,我也渐渐登上了她的殿堂:从2000年开始,我的习作《没钱买书的日子》《有钱买书的日子》《<山东教育>,我爱你一百年》《和女儿一起读名著》《母亲的收藏》《永恒的思念》《老屋情深》《午夜梦归忆恩师》等相继发表于《山东教育》中学刊的“教师文苑”;不仅如此,受《山东教育》编辑老师的激励,我的作品还荣登《青岛日报》《农村大众》《支部生活》《山东教育报》《中国教育报》《现代中小学教育》等国内各级报刊;在今年第15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有幸被评为“青岛市教育读书人物”,成为岛城百位教育读书名人之一,初步实现了教育与文学齐飞的梦想!《山东教育》,是你让我在滚滚红尘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不问前程,只问自己是否依然虔诚。与《山东教育》风雨相伴,一起走过峥嵘的岁月。现在,我依然坚毅地行走在这条无悔的路上,用生命交换比生命更长的东西……“青葱岁月遇见你,高山流水情长久”,谨以此献给我所钟爱的《山东教育》吧!


(《山东教育》2010年10月第29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