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爱你到永远
编读往来来源:平度市唐田中学 许培良查看次数:660发布日期:2013-09-15
夜色阑珊,我抚摸着刚刚收到的《山东教育》中学刊(2013年1-2月号)样刊(《山东教育》为我发表了第15篇作品——《一场秋雨一场梦》),翻阅着里面清新的文字,品味着素朴而高雅的编排风格,那种温馨、那种感动,油然而生于我的心头……
细细想来,与《山东教育》结缘,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大专刚毕业的我,怀揣着一纸派令,来到家乡的一所普通中学。那时,在乡下教书,不仅物质清贫,精神生活也很匮乏。闲暇时,当同事们常在一起打打扑克、搓搓麻将时,我心中感到很是酸楚,难道这就是乡村教师的业余生活?那时我就认为,还是读读书好,读读报纸杂志好。但那时学校经费紧张,所订的报刊也是寥寥无几。于是,我就写写生活日记,写写教学随笔,并期待着自己的“写作梦想”能够开花。
直到1997年隆冬,在学校阅览室内,我忽然发现一本薄薄的期刊,16开纸张,封面淡雅而素朴,她就是我教书生涯的精神家园——《山东教育》!翻阅着里面平实的文字,娓娓道来的教育叙事,深入浅出的理论点拨,妙笔横生、美轮美奂的“校园文化副刊”,心中那种惬意和羡慕劲儿,就别提了!唉,咱的文字什么时候也能登上《山东教育》的“大雅之堂”呢?于是,我就将自己的作品选了又选,改了再改,“冒天下之大不韪”,终于将一篇读书心得《华罗庚成功的非智力因素探析》投进了当地邮箱。不久,我就后悔起来,自己真是不自量力,拙作会引起省城编辑老师的注意吗?泥牛入海,那简直是一定的!于是,我就打消了自己所有的念头,静静地教着书,过着属于自己的平静生活。但是,每每看到新上架的《山东教育》,我都是迫不及待地借阅,看看《山东教育》有什么教育教学新动态,“校园文化副刊”专栏又刊登了哪些“教师作家”(那时,凡是能在《山东教育》副刊发表文学作品的教师,就是我心中的“教师作家”)的作品……《山东教育》,开始走进我的教书生活。
1998年,那个暖煦的5月。一天下午,当地邮递员手里攥着一个大牛皮纸信件找到我:“许老师,您的邮件,山东教育社的!”其时,我刚刚从课堂上退下来,还正在气喘吁吁呢!怎么,《山东教育》为我发表文章了?可我很少投寄什么稿件啊!当我急匆匆走进办公室,在桌上小心翼翼地打开牛皮纸信件时,里面露出两本《山东教育》(1998年5月号)!我赶紧搜索目录,呀,我的作品《华罗庚成功的非智力因素探析》竟在“教改探索”栏目发表了!在那个栏目发表作品的还有后来才熟知的教育界大家孔范今、宋遂良、蔡世连和朋星等。我这人一向不愿炫耀,但同事们已从我异常的兴奋中悟出了什么:“许老师发表大作了吧?大家欣赏欣赏!”于是,薄薄的一本期刊在办公室传了个遍。不久,我又收到了山东教育社寄来的稿费,整整90元。心想,只要能发表作品,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还寄来稿费,更是让我感恩不尽。《山东教育》,第一次让我实现了“写作梦想”。
一个人一旦发现自己在某方面的潜力,就会执著入迷地去追求。对于我来说,在写作上也似乎有了某种“痴迷”。于是,业余闲暇,在读《山东教育》的同时,我就不断琢磨她每一栏目文章的风格,尤其是“校园文化副刊”,来自省内外同行们的优秀作品让我倍受启迪。记得,《山东教育》上有一篇作品,题目叫《写稿的人是幸福的人》,与我心灵产生了极大的共鸣。那时,我还是一名热血文学青年,正苦于找不到写作的发表园地。于是,橘黄色灯盏下的篇篇习作,像蓝天中的白鸽,飞向了山东教育社。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知道自己的作品不是什么“金科玉律”,所以,我并不期盼每篇文章都能得到编辑老师的青睐,但是或许其中某一篇正好适合栏目需要,能入编辑老师的“法眼”。就这样,在教书之余,我写作着,并快乐着。我想,写作是一种经验的沉淀、智慧的提升,是一种心灵的独白、精神的栖居。或许“天道酬勤”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1998年以来,《山东教育》先后为我发表了《没钱卖书的日子》《有钱买书的日子》《和女儿一起读名著》《母亲的收藏》《午夜梦归忆恩师》《我的老屋我的情》《老屋的瓜园》《父亲与茶》等数篇散文随笔。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9月号《山东教育》,在“新世纪论坛”栏目中发表了我的《中国教育,期待大师出现——纪念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之后,在国内教育界产生良好影响,《时事报》(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2年第1期)给予转载。《山东教育》,是您让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法国著名哲学家帕斯卡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的伟大源于思想,人的尊严源于思想。”帕氏这一思想深深影响了我的成长。不得不承认,当下我们的教书生活已经进入非正常状态,尤其是在乡下教书,几乎每天都要为了迎接上级各种名目的检查,撰写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材料,很难静下心来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更奢谈教师的业余爱好。这些年来,我的确是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精神上的“突围”,无论如何也要坚守自己的信仰!于是,我连续不断地向《山东教育》等报刊投寄稿件,阐发自己的教育见解,畅谈自己的人生理想,采撷自己的生活浪花,偶尔得到发表,便感到无限欣慰。我知道自己收获的是另一种情趣,开拓的是另一种人生境界。
《山东教育》,犹如生活中的阳光雨露,温润着我的心田,不断提高着我的职业幸福指数。2012年4月20日,在第17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因为读书写作,我荣获了“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及“青岛市读书实践工程先进个人”等称号。这一切无不得益于《山东教育》为我发表了那么多高质量的作品。人生短暂而又漫长,在茫茫的书刊世界里,能与《山东教育》相识、相知,这一生就没有白活!最后,让我向你亲切地道一声:“《山东教育》,爱你到永远!”
(《山东教育》2013年7、8月第23、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