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浪花里点亮科学的灯
大力发展海洋教育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8发布日期:2025-10-28
在浪花里点亮科学的灯
———走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科普课堂
王 敏 赵 博
清晨的海风带着微咸的味道拂过青岛的五四广场。十几个学生跟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科普教师,蹲在潮间带的礁石旁,小心翼翼地把一株石花菜放进采集瓶里。稍后,他们将把这些亲手采集的石花菜做成青岛特色凉粉并学习背后蕴含的科学知识。科普教师用具体和落地的实践活动告诉学生:科学探索不仅存在于书本和实验室,也生长在浪花翻涌的海边。
这就是海洋研究所“耕海探洋”科技科普示范基地的日常画面。70多年前,这里是孕育我国海洋科学的摇篮,而今天,它正成为学生触摸科学、理解海洋的课堂。
实验室走出象牙塔,科学在浪花中生长
如果说其他研学基地展示的是“成果”,海洋研究所展示的则是“过程”。在这里,学生不仅能看到亚洲馆藏量最大的海洋生物标本馆,了解从赤道到极地的海洋生命故事,还能亲手操作科研仪器,把神奇的发光藻类———夜光藻培养起来带回家。
一名五年级学生曾在研学手册上写道:“我第一次觉得科学离我这么近,原来科研不是枯燥的书,而是我手里的一片海藻。” 这种真实的体验,正是海洋研究所独特的科普方式———让科研动起来、活起来、亲近起来。
这种转化背后,体现的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理念:科学教育不是抽象的灌输,而是触动心灵的启蒙。
最年轻的科研者,最懂孩子的老师
在海洋研究所的课堂上,讲解员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解说员”,而是一群身穿实验服的青年科研人员。他们白天在实验室里研究浮游植物的基因表达,晚上则化身“科学讲解员”,把复杂的科研知识变成生动的故事。
比如在《深海探秘》课程里,他们会先讲述“科学”号的远洋科考经历,让学生观看4500米级“发现”号水下机器人拍摄的深海热液喷口画面;在《海洋多糖》课程中,他们会带着学生制作海藻多糖压片糖果,解释为什么褐藻能够在海洋大健康中发挥作用。
这种“既是科学家,又是教育者”的身份,让课堂充满了独特的张力。
一场吃播,让171万人爱上海洋科学
科普教育的另一面是传播。海洋研究所敏锐地抓住新媒体传播的机会,把海洋科学带入大众的“掌心世界”。
最出圈的案例,是一场“海鲜吃播+科学讲解”的直播:科学家一边吃海鲜,一边讲解背后的生态学知识。这场轻松的直播吸引了171万人在线观看。有人留言说:“原来吃海鲜还能学知识!”
这种别开生面的形式,让海洋科普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从场馆走向互联网,从课堂走向社会。它告诉我们,新时代的科普教育,不应局限于“馆舍课堂”,而应拥抱全媒体时代的无限可能。
研学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一次小型科研
研学旅行方兴未艾,但“游而不学”的问题屡见不鲜。海洋研究所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让研学真正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海洋研究所专门建立了“耕海探洋”科技科普示范基地,并成立了青岛中科海印象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搭建“科研+教育+旅游”一体化运营平台。依托这一机制,课程开发获得了更高的专业性和持续性,也能更好地和市场接轨。
以“探秘浮游生物”课程为例,学生不仅要在实验栈桥采集,还要经过显微镜镜检、实验分析等环节,最终形成一份小型科研报告。这种完整的体验式学习,既能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也能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科研院所+专业公司”的运营模式,为其他科研院所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把科研资源转化为科普教育和文旅产品,推动了教育与社会的双向融合。
从94个研学团到12000余个梦想的启程
两年来,海洋所共接待94个研学团队、12000余名学生。不少学校连续多年组团来参加科普活动。更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学生在参加活动后写信表示,希望未来能像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一样,投身海洋研究。
这种“心灵触动”的背后,是教育强国理念的落地。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梦想、塑造人格。而海洋研究所,正是在“科学的温度”里,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展望未来,海洋研究所正在规划更宏大的蓝图:打造跨学科的课程体系,让海洋科学与人工智能、工程设计相结合;提升场馆互动性,把枯燥的数据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学校的合作,形成海洋科普教育的开放生态。
在山东建设海洋强省的进程中,海洋研究所将继续当好先锋,努力成为全国海洋科普教育的“国家队”。
当学生在海边低头捡起一枚小小的贝壳,当他们在实验室里认真观察显微镜下的浮游生物,当他们在直播间里听科学家讲述远洋故事———海洋科学就不再是遥远的“深蓝”,而是触手可及的“身边”。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正在用生动的教育实践,把科学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为海洋强国、教育强国的建设贡献山东智慧。
(作者单位均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山东教育》2025年10月第2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