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角度下学校安全教育的体系构建
治教方略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6发布日期:2025-09-26
吴 波
学校是一个人群集中的场所,学校的安全涉及属地政府、职能部门、家庭和社会多个方面因素。学校安全是现代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安全教育又是学校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构建。本文结合龙口市特殊教育学校安全工作实际,对系统论角度下学校安全教育体系构建加以论述。
一、坚持整体性,构建全方位学校安全教育架构
一是教育主体协同。学校安全教育主体涵盖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自身。各主体需打破壁垒,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家校社联动、社会各职能部门配合的协同育人共同体,凝聚教育合力。例如,每当夏季来临前,学校都会邀请属地派出所民警来校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以真实案例教育学生严格遵守防溺水“六不”和“四知道”原则,之后协同相关部门开展校园附近重点水域全面排查,安装警示标语,同时召开家长会,以专题形式开展生命安全和防溺水安全教育。
二是教育内容整合。学校根据整体性原则,将公共安全、自然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心理健康等多元内容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并依据学生成长阶段特点,构建螺旋上升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元宵节》一课时,教师在放花灯、逛庙会等情境中融入消防安全和防拐骗安全教育知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三是教育环境协同。学校环境作为隐性教育资源,需与安全教育协同。例如,学校在教学楼前活动场所、校内楼梯两侧、校园出入口等室内外场地设置“安全角”。在室外,学校围绕环境安全、设施安全、防溺水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欺凌安全六大类教育主题,以宣传板方式、张贴随处可见的安全标语,开展“1530”日常安全教育宣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安全教育。在室内,则以科普教室为主阵地,设有模拟消防、模拟拨打紧急电话和逃生通道等设施,还培训了专门的安全讲解员,开展了地震自救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提升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二、把握最优性,优化学校安全教育资源配置
一是优化提升师资队伍。学校规定教师须定期参加涵盖急救实操、安全教育等内容的专业培训,努力将教师培养成具有应急管理、医疗救护、心理疏导等安全专业背景或者丰富实践经验的安全辅导员。例如,学校每年5月均组织教师参加红十字会急救员认证培训,确保每位教师都掌握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基本技能,以备紧急之需。同时,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如交警、特警、消防员等对全体教师开展交通安全、防爆恐、灭火实操等安全知识普及培训,以真实案例、专业视角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育精准度。
二是合理分配时间资源。我国早在2007年颁布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已明确指出:学校要保证公共安全教育的时间,并要安排必要的时间,开展自救自护和逃生实践演练活动。学校班主任充分借助课间操、班会以及课外活动等零碎时间,利用直观有趣的动画方式等,组织开展简洁却高效的1分钟和5分钟安全小贴士讲解、事故案例剖析等活动,加深学生的安全印象;安全主任利用节假日前30分钟开展假期专题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是择优选择教育方式。一方面,摒弃单一说教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育策略,融合情境模拟、游戏竞技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校省级安全科普教室为阵地,利用VR和情境模拟板块,设置火灾、地震等逼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危险,在实践中掌握逃生技能,增强应急处理能力。同时利用多媒体软件中的游戏竞技,如安全知识大比拼、消防隐患大搜查等趣味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将学科教学与安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讲授《测量间距》时,教师将车辆宽度和道路宽度的测量相结合,让学生在判断车辆能否通过的过程中,融合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安全距离”的概念。
三、适应动态性,推动学校安全教育与时俱进
一是跟踪环境动态变化。根据不同季节、时段特点动态优化教育重点。学校安全、政教和医务室密切联动,结合学生的特殊性,打造适合学生的“四季安全教育”内容。比如,春季在森林防火、防范传染病和花粉过敏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季节性情绪波动等状况,着重加强防欺凌、防拥挤踩踏安全教育和心理疏导。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栏和LED大屏幕等方式,向学生宣传如何防范欺凌和踩踏,同时组织应急疏散演练和心理健康排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在夏季,结合学生多来自留守家庭,在防溺水、防火防电、防极端天气等基础上,加大饮食安全方面的教育。学校邀请卫生防疫部门及外聘的城市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来校,为学生讲解健康、卫生饮食的重要性。另外,通过家长会和微信群等渠道,强调饮食安全的重要性。在秋冬季,结合学生多居住在农村且家庭生活困难,学校以防一氧化碳中毒、消防安全和交通安全为安全教育重点。利用每周一的安全主题班会、专业人士的专题讲座来增强学生对这些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应急演练和急救技能培训,提高师生的急救能力;最后通过家长会、一封信和微信周末安全提醒等方式,提醒家长检查家庭环境中是否存在隐患。
二是顺应学生成长变化。不同学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各异,安全教育需因材施教。根据九年一贯制学校特点,结合学生的特殊性,在小学阶段,安全教育侧重以形象、直观的方式传授简单易懂的安全规则、安全标识及自我防护常识;随着年级升高,逐步引入法治教育、网络诈骗防范、青春期心理调适等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判断与自我保护能力。另外,因学生差异性较大,政教处和安全办定期调研学生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各阶段的成长需求。
四、增强相关性,强化学校安全教育内外关联
一是与学校管理融合。安全教育需无缝融入日常管理,比如在学生请假流程中强化安全追踪,在请假条的基础上,班主任须每日及时在《考勤表》中记录学生实际到达班级人数,并在学校工作群、班级工作群等不同的学校沟通群中及时发布。同时利用学校活动,如大型外出活动前安全培训、文艺汇演中消防演练,不断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实现管理与教育的统一。
二是与社会安全联动。建立学校安全应急联动机制,确保紧急情况迅速响应,形成学校与社会安全教育的互动。例如,学校积极响应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打造“警校合作”模式。一是落实警校共防,在校园中完善“天眼”“一键报警”等与公安联网的智慧工程,提升学校安全应急处置能力;二是建立警校共管,成立护学岗,不断加强对学生上下学的安全守护;三是坚持警校共育,邀请属地派出所优秀民警担任我校法治副校长,每月至少2次来校进行法治宣传活动,持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是与学生发展并进。学校通过分阶段、有计划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应激能力和心理韧性水平,使其以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策略筑牢心理防线,抵御危机事件的冲击。学校针对性别、年龄、地域差异,实施差异化教育,如男生应加强运动损伤预防,女生应侧重防性骚扰教育,农村学生应强化涉农安全知识,城市学生应强化网络隐私保护意识等。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结合品德塑造、学业进步、职业规划,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系统论角度下的学校安全教育体系是由安全教育制度、安全教育目标、安全教育内容和形式、安全教育环境四位一体构建而成,是一项复杂全面的教育工程。学校安全教育体系既需要系统贯通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借助教育系统内外各要素、各层面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学校应坚持以问题和实践为导向,结合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持续完善和扩展此体系,为学校整体工作正常运行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龙口市特殊教育学校)
(《山东教育》2025年9月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