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位学校文化的主旨
发布日期 : 2015-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文化立校”已经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一种共识。现实中,人们对学校文化建设质疑颇多的是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现象。不少学校看起来布局合理,格调高雅,制度齐全,却缺少特点,没有个性。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从本校的传统及地域文化等出发确立学校核心价值观,建设自己独特的学校精神文化。或者说,正是雷同的办学理念导致了同质化的学校。有鉴于此,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工作,就是科学准确定位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建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教风的基石,是区别于他校的文化特质,是学校的核心发展力所在。北大办学的核心理念是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自由正是产生思想家的最重要土壤;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前者讲进取,后者讲包容,这是民族精英必备的基本素质。教育具有共性,但学校是个性的。这种个性是以学校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就学校文化建设而言,需要深入研究、挖掘学校的个性内涵,通过地理、人文、历史等方面的梳理,提炼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精心规划设计学校的文化系统。
学校文化建设主题的定位,应该遵循内涵科学、语言精练、尊重历史、立足本土、相对稳定的基本原则。
在学校历史文脉中整合。南开大学附中的办学理念离不开南开精神,也不能脱离张伯苓先生提出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如何在继承和发扬南开历史文脉的同时体现办学特色?南开大学附中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他们的办学理念是“公能引领,主动发展”。因为学校多年来在师生主动发展方面做出了成绩,有了很好的基础,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具体来说就是在南开“公能”校训的引领下,通过设立“伯苓奖”“恩来奖”等制度文化的建设,营造适于师生主动发展的环境氛围,构建主动探究的高效课堂模式,开设“公能大讲堂”,优化办学条件和教学设备,激发、唤醒师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师生主动和谐发展。
在教育经典理论中借用。从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提出自然教育思想开始,到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教育即生活”,生活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理论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陶行知先生建立并践行生活教育学说后,生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形成了完整的建构。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从生活开始,为生命奠基”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当生活的学生,做自己的主人”的校风,拟定了“读活书,做真人”的校训。我们秉持生活教育的理念,培养有生活情趣的教师,构建有生活气息的学校,为儿童的幸福生活启航,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基。
在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中华经典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我们应该在教育实践中加以挖掘和应用。“和”是中国思想文化中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它体现着中国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是中国文化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体现形式;“和”也是当今西方社会的一种理性追求。后现代主义认为,人必须与所有生命和谐相处。我看到一所融汇东西方文化的学校,将“和”作为办学核心理念,不仅具有适切性,而且具有战略性、领先性。
在社会发展愿景里迁移。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生态型教育”成为一些学校的文化选择。“生态型教育”不仅符合整个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顺应了人的发展规律,是生态和谐与生态平衡理念在学校教育中的迁移。它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持续发展。
确立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的途径有许多,但无一不包含着学校独特的文化基因。学校文化主旨的定位,是立足本校、着意寻根、着力筑魂的文化选择,是学校教育文化主张明确与路径选择的动态过程,是对教育理解不断加深的过程,是办学的战略性思考,是学校凝心聚力的旗帜,是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校长必须高度重视,并将育人的文化细节深入到每个师生的心中。(摘自2014年12月12日 网易网,作者:马金华)
(《山东教育》2015年1、2月第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