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新,教师逃离平庸的常态路径
发布日期 : 2015-0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近期,有两件事让我颇有感触。一是《中国教育报》曾发起的“首届全国教育微创新案例征集”活动,一是《光明日报》增设“智慧教师”栏目,请教师把平时教育教学中富有创意的“绝招”写成千字短文与读者共享。由此看来,当代教育急切呼唤微创新。
其实,就微创新这个概念的内涵而言,它并不新。长期以来,教育领域不少仁人志士一直在致力于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此前盛行一时的“教育叙事”“教育案例”,与微创新均可谓殊途同归。那么,微创新“新”在何处?主要新在社会对教师个体的教育创新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倡导与期待,新在由以往的“散兵游勇”而成为群体性动作,新在由时尚变为常态,并且这种常态或具不可逆转性。认识至此,很有必要。
微创新妙在“微”。教师职业没有惊天动地,但是,它有精雕细琢,它有润物无声。这些事情,都在“微过程”中进行。越“微”,我们越要用心;越用心,越容易闪现微创新的火花。“微火花”的不断聚合,一定会燎原成思想的火炬,散发出耀眼之光。我们周围有思想的优秀教师,一定是在一线精微耕耘、创新耕耘的辛勤劳动者。
微创新之妙,还妙在你行,我也能行,它是每一位勤奋者的专利。一次别具匠心的课堂设计,一次新颖别致的理化实验,一次触及灵魂的师生对话,一次简洁精美的课堂板书,以致一次灵感顿生的作业批语,或一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课堂提问……如此等等,莫不是微创新灵感的生动显现,莫不是微创新青鸟的飘然而至。它展现的是教师的思想和才情,引发的是学生的思考与探究,促进的是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微创新不是空心概念。一线教师应当确立“与微创新同行”的职业理念,进而生成职业自觉。我们应当发自内心地关注微创新,向往微创新,践行微创新。唯有发自内心,才有自觉行为外显,才有“实心”收获。不做则已,做则做实,应当成为教师行为的基本准则。须知,教育的幽默与荒诞,直接危害是误人子弟,间接危害则是荒芜了教师自己。
微创新只能顺应不能逆袭。唯有善于创新,才能适应时代之需,这是为人师者必备的职业敏感,万不能迟钝。今日时代,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最终将会衍化为走向平庸之门的通行证。有思想、能创新,才能合成为迈进现在或未来成功殿堂的邀请函。
是的,相对于社会精英而言,我们或许都在“平庸”之列。平庸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甘于平庸,或溺于平庸不能自拔。如果我们还习惯于故步自封,视创新为路人,那么,我们必将在平庸的胡同里永远走不到尽头。
无论是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国家,争得“万木春”中的一树,“千帆过”中的一舟,都理所当然地是一种理想与追求,这是人的正常状态、人的基础境界、人的精气神的自然体现。著名学者任继愈老先生在他90岁高龄时,对《论语绎读》进行第四次修订,他在《前言》里写下这样的话:“现在这个译本是我90岁时的修订本,如果再过几年学有长进也许还要再行修订。”90高龄还期待“再过几年”“学有长进”,这是怎样的精气神,直让人荡气回肠。也许,我们很多人成不了“任继愈”,但若有其精气神于万一,微创新岂非小菜一碟?(摘自2014年10月10日《中国教育报》,作者:严寅贤)
(《山东教育》2014年12月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