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如何顺“路线图”到目的地
发布日期 : 2014-09-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教育部2013年12月公布的“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又被一些媒体称为考试招生“总纲”,它包含了从初中到博士生招生的整个考试招生系统的改革,其中有关高考的内容更为具体: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探索“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改革。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加快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一些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不参加高考,学校依据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这次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力度较大,是一个很有改革精神的方案,特别是“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改革,引发了大众热议。
高考制度被认为是相对最为公平的招考制度,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为什么还要改革?这是因为再好的制度实行久了都会出现弊病,或者说背离了制度设计的愿望,更何况高考这样影响重大的制度。
作为一种大规模统一考试,长期实行之后,高考对中小学教育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如中学只抓智育而忽视德育和体育,个别高中平日学生被限制在上锁的学校大门之内,一个月仅放一两天假,类似于“教育监狱”;平行志愿录取模式导致分数至上,成为中国高考史上最重视分数的时期;学业负担沉重,多数中小学生起早摸黑地读书;个别中学统一为高三学生“打吊瓶”输氨基酸增强体力的照片,更是刺激了国人的神经。如此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切为高考而教,一切为高考而学,扭曲了高中教育的目标。中国的中学生成为压力最大、最不快乐的人群之一。
外语科目考试改革和扶助弱势群体是“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改变这种情况的努力之一。有调查显示,花费40%及以上的时间来学习英语的孩子,比例多达32.47%。接近九成家长认为当前英语学习的热潮给学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超半数的家长希望英语教育政策首要改进的是“取消升学环节的英语考试科目或降低英语考试成绩的比重”。因此,新方案对高考英语科目进行调整,是大势所趋,顺应民意,能让人民群众中的多数满意。
自从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校分层更加明显,考生素质千差万别,通过统一考试甄别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所有高校提供唯一录取依据,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分数决定论”越来越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考这样注重统一标准答案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必须加以改革,改变分数至上的教育和招考模式。但同时,老百姓最希望、最关注的还是高考改革要保障公平,招生考试方式越多样,越不依赖分数,客观上对没有社会资本的家庭就可能越不利。因此,如何在推进高考改革多样化的同时,尽可能维护高考制度的公平性,是方案设计者始终考虑并努力寻找平衡点的一个问题。
“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已经大体将高考改革的“路线图”制定出来,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达到“路线图”所标示的愿景?也就是说如何制定具体的高考改革方案?
例如,探索“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是指外语不一定在统一高考时举行,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并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外语科目采用社会化具有比较多的共识,但外语考试一年到底考多少次最合适?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先从一年两次试起,积累经验以后再考虑是否增加次数。外语成绩是采用百分制还是等级制作为高校录取依据?如果是百分制的话,按2013年11月北京市公示的高考改革方案,要减少英语的分值。具体应该从150分降低到100分,还是120分?都是应该仔细斟酌的问题。
如果外语成绩采用等级制,考虑到许多男生英语成绩明显不如女生,英语成绩如果按150分折算等级的话,A级换算的分数线不宜划得太高,比如不宜划到120分,而可以考虑划100分。否则,许多其他各科成绩都优秀但就是外语学得不够好的男生受到影响。如果是实行申请考核制,高校录取学生的性别比一般会维持基本的平衡。
最近又有媒体广泛报道说,高考改革方案初定为只考语数外三门,再让学生选三门最擅长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去考,按等级来评价,分为五级。果真如此的话,也就是“不分文理科”了,这能够有效解决高中文理分科产生的问题。不过,如果由每位考生在语文、数学和允许多次考后的外语科目之外任选三门,许多考生可能选择比较容易获得好成绩的科目,而不是重要的科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如果很容易的话,就会出现太多人获得最高等级成绩、许多学生应付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过关,而将主要精力备战高考的情况,随之而来的结果很可能是学生偏科更为严重。如果获得高等级成绩的人数不多,则会影响学生的被高水平大学录取。如果定出全省A级的比例,就会使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演变成选拔性考试,异化为“小高考”,高考一次的磨难可能变成高中三年的磨难。因此高考改革方案应精心设计,谨慎推进,需在一定范围内实验,在选好试点的基础上,证明确实具有可行性之后,才宜全面铺开。(摘自2014年5月8日《光明日报》,作者:刘海峰)
(《山东教育》2014年7、8月第23、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