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的内涵回归
发布日期 : 2013-07-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常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普通知识,亦如李政涛在《教育常识》中的表述——教育常识是“最基本且简单的知识和道理”,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很容易忽视对常识的寻找和坚持。
重视教育常识是对教师发展的方向引领,更是对教师发展的内涵回归。教育工作与其他职业的区别是什么?教师需要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教育常识的提出,就是最好的回答。记得不久前,我参加了一个教师培训活动,活动对象是刚上岗的青年教师,聚焦的话题是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听到青年教师的困惑,倾听年长教师的经验介绍,我想:对他们而言,仅仅分享经验就够了吗?只有技巧和经验是无法支持青年教师走得更远的。纵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培训,大多重视实践层面的经验、方法和策略的培训,但对教师发展而言,接受超越技巧和经验的常识培训更为重要。
教师是一名实践者,但不是操控者、执行者、匠人的代名词。掌握教育常识,能让教育工作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顺利展开。它是“最基本的法则”,有了它,教学实践才有灵魂,教学技术、技巧才有“门道”。
我曾被邀请给很多学校教师做发展规划指导。在给教师讲规划时,我强调两方面内容:一是教育信念的选择,二是教师理想角色的自我构建。我用了一半的时间谈这两点的重要性。因为在我看来,一位教师唯有构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构建了教师的角色期待,才有可能找到目标和方向,才有可能让规划和理想成为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性常识、教育常识、教师常识、学生常识,都是帮助教师认识教育的基本内容。
这几类常识触及了对教育的基本理解,触及了对教育人和教育对象的基本认识。教师到底可以做些什么?又为什么而做?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做?任何教师只有一开始就具有基本的教育常识,才可能以独立的思考者身份开始实践,才会有立场,才可能在实践的历练中锻造一个精神独立、专业自主的自己,才能在自我内在理论的提升中不断催生内在力量。
事实上,只有教师获得了精神的独立和专业的自主,才可以在学习、研究和思考中获得自己的教育常识。教育常识是对教师发展的方向引领,更是对教师发展的内涵回归。(摘自2013年3月20日《中国教师报》,作者:姜明红)
(《山东教育》2013年6月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