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味道
发布日期 : 2012-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商河县沙河中学 付晓玲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为拥有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学知识为乐趣的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乐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读书求学问的态度能以求学为快乐才是高境界,兴趣即为最好的老师。陶行知先生认为:“学习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所以,“知、好、乐”实乃学习的三境界。
读书是否也有味道呢?读书成习,感受也会越来越深刻丰富,此时便能感觉读书确有真切的味道,否则怎么会有“品读”一词?书籍本身是有其味道的,而且可以闻得到。沈括的《梦溪笔谈·辩正》中有记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芸,香草也,今人谓之七里香者是也。”可见,古人为防书籍生蠹,在书中放置香草,不仅避免了书籍被蛀虫咬毁,还让书籍有了芳草的味道,再加之抄写或印刷所使用的飘逸墨香,书籍便有了淡雅的清香味,闻之即令人心旷神怡。即便是现在的书册,也是有淡淡的油墨清香的,如置身书店内,常常让人觉得书香四溢,身心舒畅。凡购新书,都会有一种淡淡的油墨香,搁之案头或捧在手中,有种满怀释然的感觉,油然而生,仿佛鱼戏水里、鸟栖林中,心中满是淡定和从容。就像菜蔬本身已有味道,烹饪成美味佳肴后味道更胜那般。
除了书本身的味道,还有种用鼻子闻不到但会用心感受得到的味道。哲学家程颐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这就是说,人们在久而久之的读书体味与玩味中,实际上已不知不觉地收获了人格上的升华和快乐,这也就是读书人所谓的书香味,或者叫“书香气”。同时,书籍各异,读书的味道亦各有不同,比如几代人都读书,家庭自然就成了“书香门第”。孔子韦编三绝的典故,或许可视为读书的快乐之味。他沉浸于其中而与俗世隔绝,不知外物。应该说此时孔圣人应该是一种陶醉于艺术美感之中物我两忘状态。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两卷,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帝王之气都乞望于书。所以书如同自然或者宗教,天生有教化的功用,就像河水对污染的净化作用,前贤智者总会给人生以指引,给人世以慰藉,让人不能不寄希望于书来做仕途的敲门砖,前途的铺路石,一砖一石地温养人生。久读书不仅能够一洗世俗的尘垢,而且可以一改往日门庭,腹有诗书气自华。常常悠游于书卷中,人自然就有了一种别样的书卷气。古书凡历数十载而常新,经风雨而不凋,自有其精彩处,常与之对坐交谈,焉能不受益匪浅,读书既深,胸襟既广,境界既高,脸上自然就有了一番清正之气,世人唤曰书卷气。那些读来直让人击掌赞叹的书或是文章,恨不能立刻将作者召至眼前,与之高谈阔论,煮梅论书,抑或相对而坐,彻夜畅谈。汉武帝在读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时亦有一叹:“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这种阅读实在令人钦羡,也不由得令人心生感慨。钱锺书先生曾经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他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非得认识那下蛋的老母鸡呢?”可是,当读者真正地被作品所征服时,真的是难以抑制地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老母鸡”,居然能下出如此精美绝伦的“鸡蛋”来?文学巨著《红楼梦》读来让人揪心,读至伤心处,似有万千蛀虫咬噬,禁不住令人悲从中来而扑簌簌地落泪。它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摄人心魄,以至于“呜咽之声,中夜常为隐泣”,令统治者“严行禁止,率不能绝”。
只要是真读书,就一定会读出书之味道。每在书海里遨游,常会因为一个故事或童话里的人物遇到了不幸而同情,不知不觉中鼻子一酸就会溢出泪来,也许已经读出了书中“酸”味;每当读书获得了诸多知识,就尝到了读书的“甜”味。每当别人问自己什么问题时,自己能从书中获得的知识为他答疑解惑,发问者高兴,这时自己的心就更有了一种别样的“甜”味。当然读书也有“苦”味:学生年代,每日除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每到夏日大汗淋漓,还要饱受蚊蝇的轮番攻击;冬天则是书没看多少,人却冻成了木偶……的确会心生出许多的“苦”味。但转念一想,没有“苦”哪会有“甜”,不亦乐乎!至于读书的“辣”味,往往是看到书中人物和自己犯了同样的错误时,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幡然悔悟的同时,脸上也不免感到一种火辣。不过,读书的酸味,同样可指读书人被书中情景感动得眼鼻心酸之真情味;读书之辣味,也可能是像鲁迅那样的杂文,让人随之而感到那醉酒般的辛辣!读书的苦味,大概是嗅到了那宏伟长卷中散发出的带有血雨腥风的气味,心里会生出不少的苦涩之味;读书的甜味,我相信读书人读完一篇优美的散文或一个美妙的传说,都会唇齿留香,甘甜如蜜;读书之咸味,则指读书人被书中情节所感动得又哭、又笑,以致流到了口中的泪珠之味。
尤其喜欢有人把读书比喻做“美,妙,神,奇”之味。如我们读起来琅琅上口的一篇清新飘逸的美文,悟起来意境深远,评起来击掌叫绝,忆起来回味无穷,这种美感绝不亚于赏一幅名画,听一首名曲,品一道佳肴,享一场酣梦。书中的字句完美地组合在一起,散发着油墨的清香,字里行间流露出炫目的光华,实在令人爱不释手。读过后,仍觉满口余香,意犹未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既然书有“意境深远,回味无穷”的美滋味,何乐而不为?妙就妙在古今中外、五湖四海、天文地理、三教九流、饮食男女,不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古往今来,任我神游。人称“好极”则为“妙”,既然读书的滋味妙,何乐而不为?读书的神,大到世界政坛风云,小到日常生活百科,书中应有尽有,多读一些便多知一点,多学一些便多会一些。知识越积越多,本领越来越大,遇到难题,所有的知识画卷都会在脑海中一一展现,运用起来游刃有余,从容对答,久而久之,一种神通广大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神就神在“生活百科,应有尽有”。世人都说神仙好,既然读书的滋味那么神,何乐而不为?奇,书本是人类意识的结晶,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客观反映,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世间的奇人异事都记述在书本之中,自然奇妙无穷,多读书,就能一览世界之大、天地之奇、宇宙之神、星空之浩。只有多读书,才能见多识广,博学多才。人皆好奇,既然读书的滋味那么奇,何乐而不为?
读书的滋味因人而异,要想知道读书是什么滋味,能不能书中百味让人乐,那就要靠自己去选择品尝。晋代王敦酒后辄咏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边尽缺。可以想见,曹操的那几句诗是怎样地触及了王敦的灵魂,并将他的心彻底俘获。文天祥在幽燕狱中读杜诗时的感受是“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日玩之不置,但觉为吾诗,忘其为子美诗也”。这简直就是一种心意相通的神交。此种阅读岂不令人神往?读好书,进则收获成功,退则有益身心。书,就是心灵的天然牧场,走进去有奶香,有青草香,人生的况味,人世的余味,就像童年曾经的书声朗朗,这些才是你生命里最初的味道。
体验最深的就是读书可使人变得沉稳平静。在读书时,似乎一切都归于虚无,唯有自己和书在冥冥中对话,那一刻,整个世界我都熟视无睹。如今对生活里的那份宁静更是格外珍惜向往,宁静中无喧嚣无躁动,思想纯净,不染尘埃。尽管书籍千百种,读书万千味。读书久了,对书的体会也愈多愈丰富,读书的味道也会随着体味的深刻与丰富越来越醇厚,只有真正品读出书的味道,才算是进入了读书的真境界。黄庭坚说过: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书香人生存真味,醉人书香伴平生!
(《山东教育》2012年10月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