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在“一课一研”教研共同体建设中成长

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30发布日期:2025-06-24

山东省滕州市第三中学         韩庆营

农村高中生源相对薄弱,教学相长不能有效匹配。在新课改、新课堂、新高考背景下,凝聚教师集体智慧,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实现课堂精准管理、提质增效的关键。近5年来,地处滕州市大坞镇的山东省滕州市第三中学积极打造“一课一研”教研共同体,发挥团体效能,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取得显著成效。

顶层设计,凝聚共识,形成“一课一研”1.0

2020年暑假,学校提出“办精致教育”理念,紧紧围绕新课改、新课堂、新高考发力,创新教研模式,助力教师提质赋能,推行“一课一研”。前期,学校积极筹划准备,扎实推进改革:一是统一时间,将原本45分钟每节课改为40分钟,每天挤出半小时开展教研活动,将周一至周五950-1020作为“一课一研”固定时间;二是固定地点,打破以前以年级为单位集中办公的模式,改为以学科组为单位的办公模式;三是完善设备,安装投屏仪,实现个人课件共享至公共屏幕,以信息化技术助力教研。

教研流程设计为:首先,备课组长分配任务。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分配具体教学任务至每个成员,指定每节课的主备人,填写《“一课一研”主备人安排表》,并张贴到办公室“张贴栏”。接下来是主备人备课、说课。主备人提前制作学练案、课件、课时作业,共享到本备课组微信群,利用“一课一研”时间进行说课,学科组成员交流讨论,达成共识。主备人填写《“一课一研”记录单》,上交教科室汇总存档。最后是组员个性化教学。集体研讨后各成员实施二次备课,针对本班学情,实施针对性授课。最后备课组形成四统一:统一进度、统一学练案、统一课件、统一作业。教科室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跟进措施:先是统一思想。教科室定期召开备课组长会,统一步调,精准推进,真正做到“周周有计划,课课有教研,节节有准备,次次有督导,期期有表彰”。再是营造氛围。将活动方案、过程照片、讨论瞬间等做成宣传图册,张贴于办公区域墙面。最后是专项督导。教科室专人检查,值班校长督察,做到次次有检查,检查有反馈,反馈有点评,照片、建议等信息及时公布到教研微信群。

创新求变,应势借力,推进“一课一研”2.0

20212月,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印发了《关于开展“一课一研”教研活动的指导意见》,学校认真落实,深化教研制度改革的路径,形成“研备+研思”思路,提炼“模式+创新”的新思想。

为促进各学科组之间“一课一研”齐头并进、取长补短,推动各学科组的建设与发展,每年暑假,教科室都会举办主题教研论坛。各学科教研组长聚焦教研问题,以课件展示的形式梳理、汇报教研经验与成果,畅谈学科建设等体会,总结上一学年的工作情况,提出下一学年的教研计划。

疫情网上授课期间,“一课一研”同步上线,领导分包进组(群)督导教研,教科室线上跟进检查、反馈,制作教研简报。之后,线上教研成为校际联研的辅助途径。

“一课一研”的基础上,学校积极探索适合校情发展的教研之路,合作创新,弥补短板。本着外部借力的思想,学校主动与兄弟学校开展校际联研活动,积极邀请名师、专家进校指导,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发展。

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与枣庄三中、枣庄八中、兖州六中、章丘四中、单县五中等学校进行校际联研,邀请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师范学院、枣庄市教科院、滕州教研室名师团队的专家亲临指导。

内涵转变,创新模式,深入“一课一研”3.0

理想的“一课一研”模式应为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分享、人人反思,旨在研好每节课,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的共同成长。但在实际落实中,教师所研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如何教”的层面,不能满足学生素养提升和策略指导的需求。如何转变研讨内涵至“如何学”的层面,成为新的瓶颈。为此,学校将“一课一研”升级至3.0版。

学校发动全员听课,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全体一线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参与听课,课后听课成员依《新课堂评价标准与量表》要求扫二维码评价。教科室每周反馈听评课结果,督评“一课一研”成果落实到课堂教学。

为巩固、反思各备课组的“一课一研”,总结教学过程中科学、实效的想法和做法,学校积极组织教研论文比赛。教师结合实际,围绕教研、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方法、效果、建议等方面展开论述,发表了不少有思想、有总结、有改善的优秀论文。在此基础上,学校升华开展校级微课题研究,每学年结题一次,进一步提升教师研究能力,为课堂教学提供助力。

学校借力名师工程,承办滕州教育大讲堂活动,邀请教育部国培专家来校作报告。同时,为优秀教师创造学习机会,发挥教研教学“领头羊”的作用。近3年来共有300余人次外出参加培训,先后前往威海、济南、临沂、淄博、烟台等市和山西、重庆、成都、河南等地实地考察、跟岗学习。每次学习结束之后,学校都会组织学习经验分享会,交流学习体会,确保学习效果。

学校“一课一研”1.0版保障了教研的硬件,固定了教研时间,明确了教研流程;2.0版关注教研中的实际问题,注重理论研讨和教法提升;3.0版重点研讨学生的学,学练案的编订,制定了《新课堂评价标准与量表》,明确了达标的主体和呈现准则。从基本形式的确立,到“如何教”的深入,再至“如何学”的渗透,不断迭代升级。其间开展了校际联研、教研论坛、教研论文比赛(微课题研究)、听评课活动、优秀备课组评选、名师培养六项活动,形成“236”(两线三级六活动)教研模式。

20232024年,在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室组织的高中基础年级备课会上,滕州市第三中学9个文化课学科组长或备课组长分别对“一课一研”教研模式及实际操作作了经验介绍,进行推广。

20242月,滕州全市中小学教学教研会议上,校长战洪作了学校有关创新教研模式的经验介绍。4月,“省特色高中”审验成功。同月,学校“一课一研”在山东广播电视台进行宣传。8月,《“一课一研”聚众智,乡村教师促发展》被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评为山东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典型经验及案例。9月,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组织的全市教学工作会议高中学段推进会暨“一课一研”现场观摩会在滕州市第三中学召开,学校分享了“一课一研”的具体做法和创建经验。11月,该校校长在山东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讨暨经验交流会(枣庄分会场)上作典型发言。同月,曲阜一中39名同仁来校学习、观摩“一课一研”。

2023年,历史、地理、生物和物理四个学科立项的滕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基于相关学科教研内容)结题。其他学科在滕州市科学技术局、枣庄市教育事业研究发展中心立项的有关教研课题也将结题。

近几年,滕州市第三中学不断完善和创新“一课一研”教研模式,探索出一条乡村高中教研之路,学校整体得到快速发展,社会声誉日益提升。学校将继续秉承“办精致教育”的理念,继续深化教研,进一步探索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道路,让教师在“236”教研模式的建设中成长,为推动我省振兴乡村教育贡献力量。

 

 

 

 

 

 

(《山东教育》20256月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