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价改革深化立德树人的区域整体性实践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查看次数:23发布日期:2025-05-20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教育局局长   齐方国

作为山东省首批教育评价改革试验区和山东省首批全环境育人实验区,东营市东营区拥有先行先试开展评价改革实践的重要基础,担负着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的重大任务。2022年以来,东营区坚持立德树人,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放在评价改革核心位置,锚定愿景、创新作为,不仅以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助推全环境育人实践,还注重以系统观念分类构建中小学、幼儿园、局机关股室三套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努力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频共振,初步形成了具有示范价值,以评价改革深化立德树人的区域整体性实践范式。

一、把握关键量度,明确教育评价改革路径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东营区坚持把握关键,聚焦要素,完善体系,紧扣改革主体进行路径设计,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一)聚焦党的领导,构建以评价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制。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中共东营区委认真落实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区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机制,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落实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出台并严格执行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扩大其辐射面。立足母亲河黄河入海口资源优势,建立黄河文化整合与运用的育人新机制,引黄河文化入校园,融黄河文化于课程,寓黄河文化于活动,同时与石油文化、吕剧文化等特色文化相结合,推动构建独具黄河底蕴、油城特色、吕韵风情的黄河文化育人工作新格局。

(二)聚焦管理增效,实现以服务为核心的教育管理评价。坚持改革从局机关“大脑”和“中枢”起步,研制出台《东营区教育局机关股室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履行职能、工作落实、自身建设、工作业绩等4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推进教育管理服务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评价方式主要采取服务对象测评、领导测评、各股室互评等形式,通过开放式、多主体评价及评价结果的运用,引导局机关各股室人员提高在教育政策制定、经费投入管理、资源配置优化、教育督导实施等方面的行政管理运行能力,实现对学校的依法管理、专业服务,助推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建立局机关股室负责人全员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和评价机制,强化实干实绩考核,将督学履职与学校发展相结合,每年评选优秀督导责任区、优秀督学,激发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聚焦学校主体,实现以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样态为主导的学校评价。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全环境育人各学段科学衔接,统筹研制出台《东营区中小学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东营区幼儿园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升级至3.0版,将教育评价“指挥棒”有效落实在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其中,《东营区中小学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3.0版的基础性指标涵盖党的领导、学校质量发展(管理团队、德育、课程、招生、作业、安全等)、教师素质发展(师德、课堂教学、教科研、教学评价等)、学生素养发展(品德、学业、身心、艺术、劳动等)、品牌打造5个一级指标,下设22个二级指标、54个三级指标和5个一票否优项;发展性指标涵盖办学条件提升(学校图书更新、仪器设备更新)、教师培训2个指标;特色性指标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和年度工作计划,自行提报2-3项指标。《东营区幼儿园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3.0版的基础性指标涵盖党的建设、办园条件、行政管理、安全卫生、队伍建设、课程管理、幼儿发展、家园共育等12个一级指标,34个二级指标和5个一票否优项;发展性指标涵盖办学条件提升(学校图书更新、仪器设备更新)、教师培训2个指标;特色性指标由幼儿园自行提报2-3项指标。

上述中小学、幼儿园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以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为蓝本,注重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性节点和结果性要点精准转换为相应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把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与主流精神彰显、多元个性融合的育人功能成效转换为相应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通过评价“指挥棒”的有效运用,倒逼学校持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学校综合育人环境,提升立德树人工作质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聚焦教师发展,构建基于教师梯级培养的区域教育结构型质量评价机制。以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以及发展状态的可持续性为目标,着力破解“学业成绩政绩化”,创新教师评价机制,构建适应和服务区域教育结构型质量跃升的、梯级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新生态。完善校长(书记)考评机制,全面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持续深化校长(书记)职级制改革,建立“书记+”“校长+”评价模式,将管理业绩、联盟校发展实效、学校领导力、课程领导力等作为职级评定重要标准,促进校长(书记)专业化发展和区域教育发展辐射带动能力提升。构建教育人才引培评一体化建设体系。出台《关于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措施》,对自主培养或引入人才最多给予80万元奖励,激励引导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重点实施“三名两体”建设工程,自2023年起,与省内知名大学合作,择优遴选15名校长、100名教师、80名班主任,实施为期三年的重点培养,聚焦“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核心特质,从集中研修、个人研修、考察观摩、示范引领、成果培育5个维度展开有效指导,加快打造一支具有教育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新时代教育领军队伍;择优遴选200名青年教师、100名青年管理干部,开展为期两年的重点培养,采取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青年管理干部成长共同体模式,围绕“现代化学校治理”“新时代育人质量”两个目标,实行定导师、定任务、定计划培养,加速形成一支适应未来发展、专业素质过硬的后备人才队伍。坚持并深化教师梯级培养工程,按照教学新秀、青年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5个层级设置教师队伍梯队结构,建立科学的认定、考评和奖励制度,激励和引导教师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实现进阶成长。目前,全区5000余名教师全部参与梯级发展认定。始终高擎师德第一标准,将师德考核评价贯穿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估全过程,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将其作为教师职称评聘、评优树先、职务晋升及新入职教师招聘考察、入职培训等的重要依据。

(五)聚焦学生培养,重塑师生共生共长的课程课堂评价。课程与课堂改革是教育评价改革的核心,东营区紧扣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牢牢把握“传承”“创新”“教育”三大属性,融合生命理念、包容理念与合作理念,建构了“共生教育”理论并积极实践。通过构建适应学生生命发展的“共生课程”体系,打造着眼学生生命素质提升的“共生课堂”;通过培养“共生型教师”队伍,统整课程、课堂与教师要素,创新和改革评价思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强化“共生课程”改革,系统谋划国家课程方案向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实施规划转化工作。统整国家课程,构建黄河口课程体系;采取大单元、跨学科、主题式教学模式,协同家校社,开放评价的空间、时段、主体,促进学生在知识维度、情感维度、能力维度和社会维度充分发展,培育和形成核心素养。突出“共生课堂”改革,构建全方面、多主体参与的评价闭环,强化教师主导和评价工具创新,强调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生互评;要求学校提供评价资源、方法和工作体系支持,确保教学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推进“共生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了以成果共享、能力提高、联系校发展为导向的教研员评价机制,以及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核心职能履行、家校社参与的教师评价机制,引导教研员、教师积极关注新课程改革和新时代评价实践要求,汇聚各方合力,为学生专业赋能,助力构筑学生成长新空间。

二、强化动力支撑,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行稳致远

(一)鼓励学校“一校一案”探索实践。出台《东营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改革研究基地实施方案》,设立8个实验联盟,在全区27所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改革试点,从制度建设、资源支持和运用实践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实验,围绕五“破”五“立”要求,推动以德为先、五育并举、科学评价在学校全面落地。鼓励支持各校(园)以教育评价改革为方向开展课题研究,支撑、驱动和引领学校教育评价改革打通“最后一公里”。目前,东营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改革研究》入选山东省教育评价改革项目库;《区域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改革的实践研究》等9个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教育评价改革专项课题全部顺利结题;同时在“东营区教育”微信公众号开设“质评聚焦”专栏,每期推介1-2所学校评价改革典型做法进行交流、展示,目前已推出32期,营造了良好的教育评价改革氛围。

(二)推进创新融入迭代升级。坚持评价回归“育人”本位,教育领域全面改革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把教育改革新任务、新要求、新标准融入教育评价体系,不断解决实践中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需求,推动评价体系的持续优化和评价导向作用的持续强化。紧扣全环境育人、幼小衔接、中小学科学教育、学前教育游戏活动5个省级试验区重点任务和指标达标,适时引入评价新元素,调整既有指标权重比例,增强评价体系的适切性和牵引力。《以评价为驱动打造全环境育人“东营模型”》入选省教育厅第二批全环境育人实验区建设推广成果案例。围绕家校共育“爱的智慧”教育品牌打造、“黄河文化育人”教育项目孵化,构建本土化、立体式、四通八达的评价范式,使教育评价体系和区域教育特色建设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锚定愿景·聚焦项目·迭代升级:“立德树人”的区域性实践与探索》获东营市2024年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同时积极借鉴先进地市教育评价理念与技术,进行适应性改造,实现转化应用,使目前3.0版三套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保持领先地位。

(三)汇聚合力构建协同支持体系。牢牢把握教育评价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坚持从专家引领、多维赋能、家校社协同着手,进行全面、长期、持续布局推动,为教育评价改革增效注入源头活水。建立与省厅、市局教育评价、教科研等处室沟通联系常态机制,纵向建立“省厅、市局专家—区局职能股室—学区—学校—教师”上下联动机制,横向建立“学校主动—联盟校互动—学区推动—典型带动—专家引动”左右协作机制,以短期蹲点、专题培训、科研合作等方式,及时研究解决瓶颈问题和实践难题,持续生成深化改革专业活力和实践动力。在全市率先组建东营区教育基金会,搭建教育改革发展支持平台,基金会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教研科研、引入第三方机构及专家,赋能教育评价改革产出更多高质量成果。深化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项目实验,在全区38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教育评价家校协同试点,构建以学生二维码手环为数据采集端,区级评价管理系统、学校数据大脑、日常教师手机端、家长手机端一体化互动运行的评价体系,让教育评价全方位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辐射学生成长的各个空间,多视角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作用,保障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山东教育》20255月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