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系统 集成改革 打造全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区
发布日期 : 2025-04-18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强化系统 集成改革
打造全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区
中共威海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 伟
中共威海市委教育工作办秘书科 王 洋
近年来,威海市聚焦资源配置、育人方式、教师管理机制、教育数字化等关键环节实施教育领域系统集成改革,推动教育资源全面均衡、学生素养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全面建强、智慧教育全面升级,全市义务教育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继2013年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认定“满堂红”的地级市后,2024年所辖行政区市全部被认定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2025年所辖国家级开发区也均通过国家认定,再次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域一片红”。
一、坚持“一扩一提一协作”城乡共进,推动教育资源全面均衡
在资源配置上,突出扩优提质、城乡一体,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让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推动教育资源全面均衡。一是稳步扩增学位供给。统筹学龄人口变化和流动趋势,科学编制《中小学布局规划(2019—2030年)》,建立完善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近十年,累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50所,占中小学校总数的68.18%,新增学位13万余个,是山东省首个实现中小学标准班额教学100%的城市,义务教育巩固率、入学率、残疾儿童入学率连续十年保持100%。二是同步提升办学条件。坚持城乡学校硬件设施一个标准、同步改善,明确新建城乡学校全部按山东省二类以上办学标准建设。将义务教育学校改造提升列入重点民生实事,教育财政支出占比始终保持20%以上,连续十年超山东省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覆盖率、塑胶运动场地覆盖率、校园安防“专职保安、一键报警、监控系统、护学岗”覆盖率连续十年均保持100%,所辖县7项学校资源配置指标校际差异系数均不超过小学0.5、初中0.45,真正实现全市中小学校“校校达标”。三是大力推行协作机制。以优质校或中心校为龙头,带动周边薄弱学校、乡村学校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推行同学段学区制、跨学段协作制、学校联盟等集团化办学模式,100%覆盖城乡所有学校,结对帮扶成效与牵头学校考核捆绑评价,有效缩小城乡、校际差距。
二、坚持“一减一增一提升”同向发力,促进学生素养全面提升
在教育教学上,统筹谋划、并轨推进全国“双减”试点与“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从课业负担、课后服务、课程质量三个关键入手,创新机制、优化服务,促进学生素养全面提升。一是精准减轻课业负担。研究出台《义务教育阶段12个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等文件,从全市层面统一规范作业设计、时长,建立管理制度,强化作业精准设计。引入“基础作业+弹性作业”模式,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精选经典题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减量增效。探索主题式、单元式作业,培育学生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二是着力丰富课后服务供给。在山东省率先引入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入校参与课后服务,通过统一规范工作程序、明确准入条件、建立评估与退出机制等措施,指导学校稳妥有序遴选机构入校开设轮滑、跆拳道、机器人编程、乐器、茶艺、3D打印等多种素质类课程,更好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相关经验入选教育部“双减”改革典型案例。三是高效提升课程质量。打破以往教研、科研、师训等分岗设置、各自为战的工作格局,建立教、研、训一体化发展的教学指导新模式,教研员同时也是“科研员”“培训员”,既要深入一线诊断教学问题,也要聚焦问题开展教研活动,还要围绕教研成果开展教师培训,课程质量实现大幅提升。同时,积极引进国家级优质教学成果经验,通过模仿移植、融合内化、创新再造等形式,实现“作业设计与实施”等五大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本土化。近五年,积极承担省级以上课题372项,获得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和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51项,2024年成功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
三、坚持“一破一立一轮岗”多措并举,助力教师队伍全面建强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城乡师资不均、教师职称固化、绩效激励性不足等制约教师队伍发展的问题,持续加强制度创新,完善保障激励机制,助力教师队伍全面建强。一是打破绩效分配“平均主义”。在全市域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基础上,探索实行“差异化”考核分配政策,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杠杆作用。学校之间,根据不同办学性质、办学规模、办学业绩确定学校人均分配基数,分配比例向偏远农村学校和承担重点任务的学校适度倾斜;教师之间,以学校为主体进行考核分配,根据不同岗位职责定级定优,着重考核教师工作量和工作业绩,落实班主任绩效补贴,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破除平均主义“大锅饭”,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二是建立能上能下的职称评聘机制。建立适度倾斜、能上能下的职称评聘考核机制,将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作为参评高级、正高级和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并在评先选优时予以优先考虑。三是深化县管校聘轮岗机制。深化“县管校聘”和教师交流轮岗改革,实行县域范围内统筹调配轮岗,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实现双向交流,有效盘活现有教师资源,推动校际师资均衡,每年师资交流比例均远超山东省定标准。2024年,全市整体交流轮岗比例达到29%,全市城市与农村学校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为0.993∶1,位居山东省第一。
四、坚持“一外一内一交互”数字赋能,实现智慧教育全面升级
在实现校园信息化100%全覆盖、中小学校数字校园100%全达标的硬件基础上,投入1700余万元建成“威海智慧教育云平台”,汇集教育资源建设、教育教学辅助和教育服务管理等多场景应用功能于一体,实现智慧教育全面升级。相关经验多次入选教育部案例,在全国推广。一是外联多个平台,汇聚海量优质课程资源。一方面,外联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山东省“一师一优课”,nobook虚拟实验等多个优质资源平台,汇聚网课视频、教学案例、新教材讲解等资源2000多万个,日均更新量超1万份,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识别用户身份特征,实现智能化推送,精准提供适切性资源,有效避免“大海捞针”“多而不精”。二是内生式发展促进城乡优质资源广泛共享。依托平台搭建“空中课堂”,开展网络教研、集体网络备课、优课业务展评等线上活动,实现城乡教师“同研一节课”、城乡学生“同上一节课”。开设“威海名师辅导讲堂”,在基本统一全市教学进度的基础上,遴选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威海名师、省市教学能手等优秀教师实时跟进教学进度和重点难点录制优质视频课程,供全市学生、家长、教师免费使用,彻底打破区域阻隔、城乡分割和时间限制,促进优质资源内生式发展和广泛共享。三是多领域交互实现教育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依托平台开设“数通家校”模块,搭建教育办事服务“线上窗口”,将入学报名、课后服务管理等高频服务事项纳入线上办理范围,整合教育、公安、民政等9个部门数据,将居民户籍、不动产登记、社保、个体工商户登记、婚姻登记等10项数据信息接入平台,实现各类信息材料的自动调取和交互验证,家长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幼儿园、中小学“零证明”“零跑腿”以及课后服务报名选课、缴费评价,大幅提升了“一网通办”服务效能。
(《山东教育》2025年4月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