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家校社”多元联动体系 全面凝聚协同育人合力

发布日期 : 2025-03-26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枣庄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胡乐彪

山东省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      崔建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可见,家校社协同育人,已成为新时代要着力构建的育人新格局。

为此,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学生成长需要,着力回应家庭育人需求,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新路径,通过抓队伍、强阵地,创特色、重联动,不断提高家校社共育工作的协同性、创新性、实效性,努力打造多维立体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样态。

一、实施“四级联动”,打好阵地建设“主动仗”

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科学教育观念,增强协同育人共识,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滕州市教体局闻令而动,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局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家校社协同育人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家校社共育工作的统筹规划、指导落实、监督检查。各学校建立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组织架构,强化家长学校建设,扩大协同育人队伍建设,拓宽协同育人活动渠道,营造协同育人良好环境,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频共振。

在市级层面,组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滕州市教体局家校社协同育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思政科为责任科室;成立滕州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组建家庭教育专家团队,设立了市级家庭教育教研员。制定下发了《滕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全市的家庭教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组织召开家校社协同育人现场推进会4次,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专项调研活动6次。目前,张汪镇学区、龙泉联区等12个镇街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全镇域推进家校社工作,形成了社会广泛关注、家长积极配合、学校高度重视的工作新气象。

在区域层面,成立区域协同育人学校联盟。全市遴选9所家庭教育特色学校,依照“共建、共享、共发展”原则,组建了区域协同育人学校联盟,制定了工作总目标、年度工作规划和活动计划。联盟学校轮流开展家庭教育工作论坛、专家讲座、智慧家长沙龙等活动,引入学习先进的家校共育工作理念和方法,分享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实现了“同心、同向、同行,共育、共情、共赢”。

目前,该学校联盟已经囊括42所中小学幼儿园,现在正在申请的学校还有十几所,共开展联盟学校论坛10余场,大大提升了学校联盟的影响力,促进了联盟学校家庭教育和学校整体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在校际层面,健全家校共育工作机制。滕州市注重加强组织领导与专业指导,通过市级、区域、学校三级梯次推进,形成了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幼儿园均成立了家长学校,组建了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并制定《家委会工作章程》《家长学校管理制度》等,各班级开展家长进课堂、亲子阅读,各年级定期进行榜样家长示范带动,校级定期举办专家讲座,提供个性化指导与引领。健全了驻校办公、家校联谊等制度,让家长了解学校,与学校同向而行,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凝聚家校育人合力。柴里矿区学校、南沙河中学、龙泉实验学校等20余所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被省市媒体宣传报道。

在社会层面,凝聚社会各方育人合力。滕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距今约7500年的“北辛文化”遗址,曾是“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这里,名人辈出、人文荟萃,是“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勇于自荐的毛遂、招贤纳士的孟尝君的故里。同时,还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

针对这一实际,滕州市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路径,通过健全政府主导、家庭尽责、学校指导、社会协同的工作机制,共同开发育人资源。一是与妇联联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系列活动;二是与市委共青团联合举办家庭教育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三是与关工委联合举办“五老助家教”活动;四是与司法局、检察院联合举办“智慧家长”法治教育系列培训活动;五是与禁毒大队联合开展“让孩子远离毒品”家庭教育讲座;六是与社会工作部联合,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志愿服务活动,把社会资源引向学校和家庭,让师生和家长得到全方位的培训和指导。遵循家校社“互补式”协同育人工作原则,各责任单位彼此理解、支持配合,形成了目标联合、信息联动、方式联结、资源联通、评价联席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机制。

二、聚焦“三管齐下”,下好人才培育“先手棋”

“教联体”协同育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此,滕州市十分注重专家教师、种子教师和家长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通过专家引领,提升教师思想高度、理论厚度和视野广度,打造梯级家庭教育团队。

一是紧盯示范性,发挥名师工作室引领作用。挂牌成立了崔建华、王桂桐等5个省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积极组织参加省市各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和心理健康指导师培训,分类别、分层次研发家校共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以“1+20”的方式,通过“线上学习+线下实践”,为205所学校培育了至少一名种子教师,辐射带动全市家庭教育教研工作。

二是紧贴针对性,重视专家型人才培养培育。定期对班主任、家庭教育工作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立足“请进来”,邀请省内外家庭教育专家来滕作专题讲座,对2000余人进行了学习研修力、家教指导力等方面的培训。

三是紧扣实用性,推进家庭教育宣讲工作。在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指导下,遴选家庭教育宣讲专家、志愿者100余名,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宣讲团”,根据不同学段,确定不同主题,开展系列化宣讲700余场,惠及20余万家庭。

三、坚持合作共育,唱好特色实践“重头戏”

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好教育主阵地,整合资源、建好平台,构建家校社育人县域新样态。

(一)加强平台建设,提升共育实效。将每周三下午设为“校(园)长接待日”,由学校安排校级领导轮流负责接待家长来访。开辟“校长热线”“校长信箱”,年内接待家长15000余人次,征集意见建议1200余条。开展了“万师访万家”大家访活动,205所学校的教师走访了267248名学生,利用家访开展教育问计,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家长的教育理念等,打造多元、多维的家校沟通新样态。依托社区、村居家庭教育指导站,与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定期举办讲座、读书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将家庭教育服务送到千家万户。

(二)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共育品质。逐级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系列评选活动,获家校社优秀案例53件、家长学校优秀课例62节、专项课题30个、优秀家长学校10个。举办家校社协同育人成果展,组织了家委会优质课评选活动,开展智慧父母遴选推荐工作,打造了“美丽女孩”精准帮扶、快乐成长营、“太阳花”志愿服务队等家庭教育特色品牌。其中,柴里矿区学校就家委会建设工作在全省家庭教育能力提升专题会上作典型发言。

(三)丰富活动载体,提升共育水平。在中高考和开学初等重要节点,开通市、校两级家庭教育热线,帮助家长和学生舒缓焦虑情绪。联合融媒体中心开办大型家庭教育节目《名师有约》28期、《师说新语》9期,联合市检察院录制全环境立德树人宣讲系列节目《家庭教育课堂》9期,在全社会形成了关心关注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

滕州市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夯实家校社协同育人根基,拓展共育广度和深度,汇聚协同育人向心力,筑牢协同育人“共同体”。未来,滕州市持续优化县域协同育人生态,不断擦亮滕州市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品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教育环境。

 

 

(《山东教育》20253月第8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