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位教师找到适合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发布日期 : 2025-03-26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让每位教师找到适合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济南市市中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实践

本刊通讯员   董国华   史春勇   卢圣君

从全员大练基本功到教师发展工程,从实行“学科首席制”到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从成立教育家成长研究基地到建立教师人才培养体系……济南市市中区教育逐渐形成了从新苗、新秀教师到能手教师,再到首席教师、风格教师,最后到功勋教师的梯队培养机制,让每位教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建立“校本—集团—区域”三级教研网络

20241227日,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和体育局举办2024年度集团化办学工作分享暨座谈交流会,围绕“聚力全域优质,赋能起势创新”主题,20个教育集团理事长就集团化办学展示了11年的改革成果。济南市市中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宫春谈道:“我们为什么要集团化办学,目的就是要扩优提质,向着全域优质、高位均衡的目标努力,通过集团化办学,共同营造义务教育阶段市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

济南市市中区锦华学校,地处陡沟村,是市中区最西部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2年前,“孩子上学难”是当地老百姓的心头大事。2013年,陡沟小学成立,由济南市经十一路小学托管。2019年,学校初中部成立,由济南第六十八中学托管。2021年,学校中小学一体,更名为济南市市中区锦华学校。12年间,北京专家到校高位引领,10位校长管理者、39位骨干教师先后交流到锦华学校。学校“青年教师成长营”秉持外部引援、内部挖潜的行动策略,青蓝互动、自主管理,开展研讨论坛、主题培训、素质大赛……用专业的力量托举起了优秀的团队,让城郊的孩子也享受到了和城区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

“我们的集体教研叫作‘双线并行’,单周的时候,集团各校教师会到总校来参加集体教研;双周的时候是在线云端教研,以校区为单位进行组内的学科教学研究。”济南市市中区锦华学校校长姚慧源介绍。

市中区建立“校本—集团—区域”三级教研网络,加强统一协调,厘清分工定位。通过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核心学校的领衔、带动、协调和辐射作用。坚持因校制宜,组建以优质学校为核心的集团(联盟)教学模式,形成了管理互通、师资共享、研训联动、文化共建、质量同进的工作局面。校本教研直面教学问题,厚积教研组文化;集团教研整合优质资源,破解均衡发展难题;区域教研确立教研规范,引领教学方向。

20134月起,济南市市中区在全市率先启动集团化办学。按照“因校制宜、分类指导、质量为本、稳步实施”的工作方针,建立了集团内人、财、物无障碍交流通道。各校区管理共融、师资共通、课程共建、资源共享,通过以强带弱、以老促新,实现了“新建校办一所成一所,薄弱校改一所强一所,城郊校抓一点带一片”的集团化办学目标,让全区14万居民子女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名师授课、名校管理”。据统计,12年来,全区交流教师5700人次,通过“校本—集团—区域”三级教研体系,大大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打造“研训一体”项目制全员培训体系

“请记住:每个学生都是成长中的人……”

“最累、最辛苦的时候往往是成长的关键期,要坚持!”

“尊重同事,因为他们能与你一起营造好环境。”

……

济南市市中区2024年新教师培训“第一课”上,宫春局长对新教师专业成长给出了17条诚恳建议。新教师培训“第一课”由教体局局长来上,已经成为市中区教育不成文的规定。新教师入职后,市中区都会组织形式多样的专题培训,通过导师讲座、教研分享、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方法,围绕课标解读、教材分析等专业技能关键要素,解决新教师成长痛点,为新教师站稳讲台、站好讲台添能蓄势。

近年来,市中区教育以“切近专业”为宗旨,以全员参训为基础,与高校合作建立教师研训基地,组成“名师导师团”,通过做报告、带徒弟、做项目等方式进行精准培训,探索出了“扎根内在需求,扎根鲜活经验,扎根行动实践”师训模型,搭建起“研训一体”全员培训体系。

“市中区导师制校长培训项目”“市中区名校长工作室校长成长项目”“市中区班主任导师制培训项目”“市中区新教师导师制培训项目”……一个个“项目”在市中区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为发现教师成长的真实需求,以个性化的项目定制教研与培训,市中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室设计并发放各类调研问卷20余份,回收教师、教研组回复2000余份。按照“理念引领,重在实训,分步实施,逐步提升”的教师培训设计,根据定制要求,开展区域教研学科专题培训、课例观摩、名师讲坛等活动400余次。对接高校、专家先后设计教学领导干部与学科专题项目集中培训20余场,组织学术节专场学术研讨26场,惠及教师4000余人。目前,城郊学校教师已实现100%外出轮训。

举办三届学术研讨活动,参与学术研讨与学习交流的教师总计16000多人次。举办两次“基础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市中区学校与芬兰、加拿大、新加坡、英国、法国、德国、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的42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开展国际性教育交流64批次,920余人参加,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精深素养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打下了牢固基础。

2023年,市中区与市中城发集团联手建成全市唯一、全省一流的区级独立运营教师成长基地,为干部教师提供优质的培训学习空间,赋能教师成长发展。建立“经纬拾光”市中教育档案馆,梳理教育事业发展历程,激励市中教育人铭记筚路蓝缕的发展历史和勇立潮头的市中教育精神。

构建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师成长新样态

2019年,济南市市中区为干部、教师专业成长量身定制了“星·云计划”,专注培养名师,发挥名师资源辐射作用。“星计划”旨在通过打造教师“招—训—培”一条龙机制,专注培养名师。“云计划”通过云教研、云课堂、云资源等,充分发挥名师资源辐射作用,实施网上集团教研,指导各集团、各学科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开展云教研。

充分借力自主开发的“点点云校”平台,市中区在常规个性化视导中,对各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报告、专题教学研究、市学科示范校的校本教研样态、常态优质课进行全方位直播分享,打破校际教研壁垒,建设区域学习型教研团队;借力技术平台,在市中区推进数智作业、智慧教室、智慧黑板、个性化学习手册、英语AI听说课堂等项目研究,通过技术赋能,促进精准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发掘、提炼技术赋能教学典型案例,打造数字化教研市中品牌,在全区辐射推广。

市中区一体化智慧教育平台已初步将AI技术应用至教育教学领域。2022年,市中区教体局实施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研究项目,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学生常态化学业成绩采集、综合实践任务达成评估,多渠道采集学生细节数据。利用AI技术对学生进行综合画像和个性化指导,逐步形成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学习者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需求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学生学习力诊断和与其能力匹配的训练系统已初步成型。

5年来,在第18届—第22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学术活动中,市中区有8位教师获全国特等奖,并在大会闭幕式上进行汇报展示,41位教师荣获全国一等奖,市中区教体局获得优秀组织奖。

构筑教师梯次培养、专业成长共同体

全国模范教师、齐鲁最美教师、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一份份荣誉证书背后,见证了山东省济南西藏中学教师丹赳的付出与坚守。

“我能够成长为全国模范教师,主要得益于市中教育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各种平台与培育沃土。”丹赳说。1995年,市中区教育就提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大练教师基本功”,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市中区教育开始了长达30年的“三字一画”等基本功训练。随后,市中区教育又在全市率先构建了以“学科首席教师”和“首席班主任”为龙头的“双首席”教师培养模式。

在市中区教育所打造的培训体系中,每一位教师在每一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都能找到一条行进的路线,链接到诸多“名师”为成长赋能。

“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到获得山东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全国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市中区教育教师梯队培养和发展机制为我的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和广阔平台。市中区一流的品质教育不仅成就了众多各美其美的市中学子,更成就了无数怀揣教育梦想的人民教师。”济南泉景中学优秀班主任、教师杨瑾瑜这样说。

市中区不仅致力于建好梯队培养机制,还努力为“千里马”提供自由驰骋的空间。2020年,本着“着眼未来,培养更多具有扎实学识和领导素养的优秀教育管理人才”的初衷,启动“市中区教育系统中青年干部教师领导素养研修班”。作为市中区十四五“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的组成部分,该研修班用5年时间遴选并培养了3期、每期研修期3年的300人领导素养研修团队,为市中教育发展积蓄了后备管理人才。目前已顺利结业的两期200人中,已培育出39位校级干部、105位学校中层管理者。

市中区还在济南率先出台《关爱激励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若干措施》,实施“名校长领航工程”和“经纬三名工程”。以区内齐鲁名校长工作室、济南市特级校长工作室、区域名校长工作室为引领,通过师徒帮带、理论研究、实践创新、座谈研讨等研修方式,促进区域内校长拓展教育视界、凝练办学思想、提高治校能力,进而优化学校治理样态,提升区域办学水平。

经过多年积淀,市中区培养积累了一大批特色突出、风格优良的优秀教师、名师、名班主任,形成了提升教师群体品质及教育品质的良好“酵母”。通过团队建设,发挥“酵母”效应,不断提升教师群体品质,成为市中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每年一届的班主任大赛、品质教育学术节、课程峰会等教师队伍建设品牌活动,都是教师专业成长、团队建设和教育品质提升的重要平台。

目前,济南市市中区建立名班主任工作室29个、名师工作室45个、校级学研共同体131个。培养齐鲁名校长2人、泉城名校长1人、济南市特级校长3人、区域名校长6人、经纬名校长10人、骨干校长17人。培养齐鲁名师5人、山东省特级教师26人、市中区风格教师57人、双首席教师312人。市中区教育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评出首批140名市中区“经纬三名”培养工程人选,完成“三名”工程人选97项课题的申报及开题论证工作,为区域教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市中区教育将继续加强与北京、上海、杭州等教育发达地区的沟通交流,与浙大等高校合作培训教育教学团队,并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赋能干部教师培训,构建一支专业突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人才队伍,持续充盈市中教育人才蓄水池。”宫春局长表示。

 

(《山东教育》20253月第8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