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提质培优,服务区域发展
发布日期 : 2025-02-21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聊城市东昌府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 霍艳飞 褚子凡 吴 迪
聊城市东昌府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始建于1976年。2016年由聊城工业学校、聊城市卫生学校、聊城市第一职业中专三校合一,成立聊城市东昌府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校是国家级重点、省级重点学校、山东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山东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拟建设单位、全国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院校、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单位、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山东省教科研基地、山东省绿色学校。
近年来,学校锚定省级高水平学校建设项目,坚持聚焦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以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驱动,以技能大赛为抓手,提升学校关键能力和办学质量,深化开展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新实践。
一、瞄准区域发展需求,学校专业动态调整
学校聚焦东昌府区产业升级、集群培育需要,结合区委、区政府在制造业强区建设上凝心聚力求突破的发展战略,充分调研区域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对学校专业进行动态调整,提高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针对性。一是开设机电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等核心专业,对标区域新能源、轴承保持器、高精管材3大优势产业,实现学校核心专业与区域核心产业的精准对标。二是开设计算机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应用、电子商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等专业,对标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战略,依托华为数字赋能中心、聊云数据湖等数字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助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三是开设中餐烹饪、作物生产技术、宠物养护与经营等新兴专业,致力于打造优质高效服务业,服务于乡村振兴。
现阶段学校共开设13个中职专业和7个初中后五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其中计算机技术应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高水平学校重点建设的省级特色专业。通过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提高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针对性,拓宽就业渠道,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提高就业质量,各专业服务经济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二、聚焦企业学生需求,精品专业提质培优
只有专业有特色、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和区域特色,精心选择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进行提质培优。
大力发展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校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与区域内企业金帝精工制造有限公司合作,依托企业打造校企合作共同体,通过订单班、新型学徒制、项目化教学、合作开发活页教材等方式,精心打造核心专业。推动高技能人才与先进产业齐头并进,金帝精工制造有限公司在学校内设立“校中厂”,建立“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校中厂”将真实的生产线搬入学校,课堂变车间,为学生提供了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和实践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生产流程和工作环境,从而有效提升职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依托工业机器人应用、作物生产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等专业衍生特色无人机方向培训班。学校具有6年无人机教学培训经验,持证教员8人,资深专家1人,拥有室内外教学场地和训练基地,可提供先进的无人机设备和模拟飞行环境。学校已申请半径200米、真高60米的飞行训练空域批准文件,将陆续申请120米以下的W类空域、300米以下的G类空域,为日常教学、飞行训练提供良好的空域支持。通过引入先进的无人机教学设备和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前沿的课程内容和实践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竞争力。在学校开展CAAC无人机驾驶证培训班,社会人员和学生均可考取证书。近年来,师生参加各类无人机技能比赛,获得省级奖项20余项。
以区域非遗文化为依托,促进乡村非遗、作物生产技术和电子商务专业的深度融合,为构建非遗葫芦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体系提供大批量专业对口人才。学校与区域企业山东金正动画股份有限公司等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企业牵头、学校科研支撑、校企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对接文旅非遗产业职业岗位,根据中职学生发展规律,将非遗葫芦融入作物生产技术、电子商务、直播电商服务等专业,构建企业项目推动教学、教学依托项目实践的新型教育模式,真正做到产教融合发展。
学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将学校专业与非遗葫芦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实践活动深度融合。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学生负责在农耕实践教育基地种植葫芦,成熟后的葫芦被送到实训室进行晾晒和打皮等初期处理,完成葫芦雕刻的前期工作。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学校聘请的非遗传承人和专业课教师的带领下,在非遗传承室打造流体葫芦、葫芦面塑、葫芦香囊等多个文创产品。最后,直播电商专业的学生在电商直播的课堂和实践基地等平台对成品进行销售。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直播电商专业全链条合作,从葫芦种植选品到设计、生产、加工以及销售,形成了非遗产业链的闭环,让学生走进农场、走进工厂、走向市场,有效地实现了学习空间的跨界,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实践能力。
通过非遗文化系列的专业培育,学校被评为聊城市非遗传承教育基地,获得非遗相关课题成果4项、山东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奖项2项。
三、开展内培外引提升,职教师资强化升级
学校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内培外引”人才强校战略,创新人才招聘模式,采用“笔试+技能+面试”方式,近五年引进各类职教人才10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学历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24人。配合开展“三维四融一引领”教学名师培养模式,即以“大先生”为引领,以“为人修德、为学致知、为事敬业”为培养目标,以“分段培养与分类培养相融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融合,个人成长与团队发展相融合,学校自主培养和校校、校企协同培养相融合”为培养策略,不断促进该培养模式科学化、结构化、人性化,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和队伍建设,提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探索适合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教学名师培养路径。组建一批独具特色的“小型导师制”教学团队,通过开展“六大主题+六大专题+五大项目”的系统培养活动,形成“骨干”“核心”“特色”协同的“多元合作体”,创新“教坛新秀、骨干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四个阶段培养模式,打造“五项四阶三类别”教学名师培养路径,使教师在横向立新和纵向延伸中发展,形成中职学校教学名师培养的途径。
形成一套适合中职学校教学名师培养的实施方案、考核办法及评价标准。研究与“三维四融一引领”教学名师培养模式相配套的实施方案,包含“教坛新秀、骨干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四个阶段培养措施和考评办法。从师德师风、个人专业成长、教学创新与研究、教书育人成效、引领示范作用、社会服务效果六个维度制订教师培养考核办法与评价标准,同时从团队师德师风、团队结构、团队建设、团队成果、专业建设及社会影响六个方面制订教学团队考核办法及评价标准。
近年来,学校1名教师被选为教育部优质案例展示者,培养水城名师1人。学校取得省级班主任能力奖项3项、省级教学能力奖项7项、国家级技能大赛奖项3项、省级技能大赛奖项30余项。
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聊城市东昌府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深刻认识到,作为区域职业院校,必须坚持“大方向、小专业,服务区域发展”的办学方向。因此,学校紧密围绕区域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将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相结合,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契合。
(《山东教育》2025年1、2月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