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润泽学生快乐成长———滨州市滨城区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日期 : 2024-12-20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让艺术润泽学生快乐成长

———滨州市滨城区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教育和体育局      

艺术教育,就是通过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系统性教育,激发受教育者不断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全面完善的审美素养。从基础教育领域看,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改革前瞻论坛举办,围绕青少年艺术教育,与会各国教育专家学者纷纷倡导各国探索构建更为前瞻、系统的青少年艺术教育体系。从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看,强化学生艺术审美教育,积极推进“艺术进校园”,提高艺术学科教学比重,创新艺术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已经成为新一轮素质教育的改革热点。近些年,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聚焦学校艺术教育,创新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坚持“五育并举、美育为先、向美而行”,扎实推进艺术教育“进校园”“入课堂”,让美育贯穿教育始终,让艺术扮靓学生人生,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教育创新发展新路径。

科学调研,摸清全区中小学艺术教育“基本盘”

在以往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艺术教育往往被淡化甚至边缘化。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中小学校更加侧重于抓主科教学,甚至不少一线教师认为艺术教育纯粹是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教学地位明显低于其他学科,教学课时被挤压、挪用现象时有发生。有人把艺术学科教师戏称为学校的“二等教师”,使其教学改革与创新意识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随着“五育并举”的倡导,艺术教育受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是调查发现,部分中小学在推进艺术教育改革发展中,仍然存在“口头上重视”“纸面上倡导”等形式主义做法。这些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推进缓慢,甚至举步维艰。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发展之路到底走向何方?这成为中小学艺术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几年前,滨城区部分学校在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方面也存在上述问题。如何找准新时期核心素养教育下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新路径,探索出符合区域艺术教育发展需求的艺术教育新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20年,滨城区教研室组织开展全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科学调研。通过入校观摩、教师座谈、学生问卷等多种方式,共开展各级各类艺术教育改革专项调研十几次,归纳总结出滨城区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共性与差异性问题。从共性问题看,滨城区也存在艺术教育重视度不高,艺术课程被边缘化对待等现象。从差异性问题看,滨城区城乡之间、学校之间艺术教育发展存在明显落差,特别是乡村地区的青少年艺术教育改革明显滞后,缺乏系统完善的艺术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专业艺术师资欠缺严重,比如有的乡村小学全校仅有1-2名专业美术或音乐教师,大多数艺术学科教学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严重制约了城乡艺术教育的一体化改革与发展。与全省其他教育强区作对比,滨城区在艺术教育领域缺乏主动创新思维,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存在“等靠要”的惰性做法,未能找到符合区域实际的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新思路。

在摸清全区中小学艺术教育“基本盘”的基础上,2021年滨城区教育和体育局立足青少年艺术教育实际,审时度势提出如下改革策略:一是深入研究党和国家最新艺术教育政策,严格按照最新要求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创新制定自上而下的区域性艺术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二是做好全区中小学艺术教育学情、教情调研,采纳一线师生关于艺术教育的合理建议,并邀请部分美术、音乐教师直接参与全区艺术教育改革方案的制定;三是积极走出去“取经求宝”,先后组织音美教师6轮培训,每轮200余人次,前往省内外艺术教育改革成绩较为突出的区域、学校开展实地观摩学习,并把外地学校先进工作经验与全区艺术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找到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四是广邀区域内外专家学者为滨城区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联合“会诊”,先后邀请30余人次,与区教研室共同制定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战略、新方案;五是打通城乡间、校际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瓶颈,汇集更多教研力量,共同探索“统筹一体”全区艺术教育的特色改革与发展之路;六是依托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选择3所学校(2所小学,1所初中)作为区域推进艺术教育改革的试点,做到试点先行、积累经验后全区推广;七是创新打造区域艺术教育品牌,实施滨城区艺术教育品牌锤塑行动,坚持“一校一品”品牌共建,力争用3-5年时间打造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品牌学校、品牌课程。

滨城区在摸清区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基本盘”的前提下,立足区域实际,前瞻性地制定了多项改革新举措,为全区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滨城区掀起新一轮全区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浪潮。

精准施策,创新制定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方案

推进区域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纵深改革与发展,制定精准有效的实施策略尤为关键。改革策略要得当并符合实际,不做“面子工程”,严禁形式主义。近年来,滨城区教育和体育局持续完善全区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方案、实施细则。同时,倡导各学校立足本校艺术教育教学实际,制定“一校一案”艺术教改策略,做到与区教研室上下协同、精准对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同步发力,扎实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

从宏观层面看,滨城区教育和体育局制定印发《滨城区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实施办法》《滨城区中小学音美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指南》《关于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实施方案》等系列宏观政策。把艺术教育作为全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抓手,积极推进艺术教育“进学校”“入课堂”,坚持“五育并举、美育为先、向美而行”,让美育浸润学生心灵。依托区域集团化办学改革,践行全区艺术教育“一盘棋”统筹发展思维,深入推进城乡中小学艺术教育一体化改革,实现城市带动乡村、优势校帮扶弱势校,积极营造全区中小学艺术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浓厚氛围。此外,创新确立区域中小学艺术教研合作机制,打造艺术教育教研联合体,为全区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助力。2023年,滨城区创新实施滨城特色美育教学改革深化、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艺术实践活动普及、校园美育文化营造、美育评价机制优化、乡村美育提质发展、美育智慧教育赋能、社会美育资源整合“八大美育浸润行动”,以美育浸润学校,以艺术引领人生,打造昂扬向上、文明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美育文化,探索创建中小学“以生为本”的全时空艺术教育大环境。

从微观层面看,规范指导全区各中小学制定“一校一案”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方案,打造“一校一品”艺术教育特色品牌,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比如,2022年滨城区逸夫小学制定本校艺术教育改革“135”攻坚行动方案,计划用5年时间打造艺术教育品牌学校,以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研发为核心内容,创新开发《衣被天下———蓝印花布   西兰卡普》等特色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把蓝印花布、西兰卡普这两项传统非遗技艺融入艺术教育之中,既是对地方优秀传统工艺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又拓展了学校艺术教育空间,深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实现了多方共赢;滨城区第三实验小学立足城乡接壤的学校区位发展实际,创编《家乡美———小小志愿者传播美》《发现校园里的美》《我给母校献一幅画》等系列美育课程,融艺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教育为一体,实现了跨学科教学,让学生用自己的画笔、声音去描绘美、解读美、创造美,艺术教育沉浸式融入学生常规学科教育之中,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极大提升。

滨城区在推进全区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中,重视自上而下精准施策,促进宏观与微观的双向衔接,让学生从情感到理性均体悟艺术的魅力,感悟生活的绚丽多姿。这样既提升了广大青少年的艺术核心素养,又帮助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与成长。近几年,滨城区艺术教育魅力品牌熠熠生辉、持续发力,涌现出逸夫小学的蓝印花布和布老虎、清怡小学的民乐演奏、第三实验小学的布艺等30多个艺术教育品牌课程,教师合唱团在全市合唱比赛中荣获第一名,第三中学的《黄河岸边我的家》荣获全省中小学生学校艺术节合唱戏剧专项展示活动三等奖,清怡小学民乐团获评全省首批高水平学生艺术团。

艺术展演,积极对外推介中小学艺术教育成果

艺术展演,是对区域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成果的“公开晾晒”。通过系列展演活动,各学校之间同台竞技、相互观摩、交流借鉴、共同成长。可以说,每次成功的艺术展演,都为全区中小学艺术教育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2023年,滨城区成功举行了艺体特色课程展示推介、中小学体育类舞蹈联赛,开展了“丹青写祝福,翰墨颂党恩”暨优秀传统文化书法“三进三送”活动,完成了“迎七一”红色主题书画展,组织了首届中小学班级合唱比赛,策划了《大美滨城》男女声四重唱原创歌曲等艺术展演赛事活动。20245月,滨城区成功举办以“传承·唤醒·关爱”为主题的中小学艺术成果素养展。全区36所中小学、160余位教师和1万余名学生积极参与,共展出作品1万多件,被新华社等国内媒体专题报道,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上述艺术展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彰显了滨城区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丰硕成果与发展自信。

2024年滨城区中小学艺术成果素养展为例,在组织开展青少年艺术成果展演活动中,滨城区逐步积累了如下工作经验:

一是践行以生为本。艺术展演的直接目的是考察中小学生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如取得了哪些亮点成效,积累了哪些突出成果。因此,学生是艺术展演活动的第一主体。所有艺术展演活动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艺术素养发展实际,充分展现学生阶段性艺术学习成果。开展艺术展演活动前,需进行扎实充分的学情调研,灵活设置参展项目;活动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参展热情,让优秀作品唤醒学生对艺术教育的渴望;活动后,组织学生总结盘点,谈收获、写心得,以延伸和放大艺术展演成效。

二是精选参展作品。艺术展演作品的选择,必须要优中选优、精中选精,要具有代表性。比如,在2024年滨城区中小学艺术成果素养展中,所有参展作品均至少经过二轮审核:学校组织首轮参展作品的遴选,全校师生通过无记名投票选出自己心目中最佳参展作品;初步入选的参展作品提报区教研室,区教研室严格按照参展标准要求,组织艺术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专业评审,从最初3.7万件作品中选定1万余件入展作品。

三是合理布置展示。不同于商业艺术展演,中小学艺术成果素养展属于公益活动范畴。因此,展览场景布置特别是展示设计不需要特别专业或“高大上”,可灵活借助学校体育馆、操场等现有场所布置展示环境。比如,2024年滨城区中小学艺术成果素养展最终选定区逸夫小学(南校区)室内体育馆作为主展区,既充分利用了现有场地设施,降低了布展成本,又提高了展演效率。

四是加强宣传推介。艺术成果素养展演的宣传与推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酒香”也怕“巷子深”,若艺术展演作品不被观众所知,展演效果会大打折扣。2024年滨城区中小学音乐成果素养展从全区中小学遴选13个典型音乐作品,其中《大美滨城》等作品为原创音乐,极富地方文化气息。为增强展演效果,滨城区教体局积极邀请新华社等各媒体记者予以报道,提升了展演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未来,随着中小学艺术成果素养展的不断完善,滨城区将积极探索“学校+社会”“公益+商业”的展演新模式,为全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营造更为优越的社会环境。

完善评价,科学全面评估艺术教育改革成效

系统完善的评价机制,是推进区域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评价权重,是真实客观反映青少年艺术素养发展成效的保障。滨城区在推进全区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中,成立全区艺术素养测评小组,重视评价机制的完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艺术素养发展为主体,全面评估中小学生艺术素养发展现状,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对中小学生艺术核心素养评价的探索。

一是创新评价理念。依据国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等政策文件要求,滨城区中小学生艺术核心素养测评小组在艺术教育测评体系构建中,坚持以趣味化、生活化、综合化及多元化为评价理念要求,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想象、评述、操作等综合能力,以学生艺术核心素养发展为最终追求。

二是完善评价内容。以美术教育评价为例,美术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评述”“造型·表现”等4类艺术实践,涵盖16项具体学习内容。围绕中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测评内容,滨城区教研室设计评价维度模型。

三是丰富评价方式。改变以往考试测评为主的方式,依据艺术课程的不同模块、不同章节的教学实际,灵活选取测评手段。比如,纸笔测评、手工测评、口头测评、电脑测评和展演测评等形式,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艺术测评之中。同时,既重视艺术素养成果发展的终结性评价,又创新搭建艺术素养过程性评价“台账”,以更加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小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成效。

四是明确评价定位。开展中小学艺术核心素养评价,必须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即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艺术价值观,养成健康正向的艺术审美素养。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评价主体作用,探索构建“学生自评为主体,教师他评为主导”的立体化评价体系。

新时期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核心素养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未来,滨城区将进一步深入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区域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积累更多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

 

 

 

 

 

 

(《山东教育》202412月第3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