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缩小城乡学校的差距 ———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中学的“蝶变”之路
发布日期 : 2024-10-22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本刊通讯员 胡乐彪 刘 珍
“听说咱们学校获得了‘全市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单位’称号,真是没想到啊!”“作为乡镇中学,区级荣誉都不容易获得,何况这个还是市级。”今年暑假开学后,当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中学的教师得知学校在前不久召开的枣庄市教学工作暨基本公共服务成效提升会议上拿到这个奖项时,个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纷纷奔走相告,交流着、讨论着……
谁能想到,短短几年间,这所乡镇中学经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竟发生这么大的改变。
在物变中换新颜
峄城区阴平镇中学建校于1985年,现有教职工近200名,学生2700余名,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乡镇公立学校,主要生源来自周边村庄。
阴平镇中学在峄城区和薛城区交界处,通往两边城区的交通相对便利。近年来,出于对优质教育的渴望,这里的不少学生纷纷“良禽择木而栖”。生源出现了危机,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怎样才能留住学生?如何办好农村学校、让农村孩子也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呢?”2021年,刚刚调整后的学校领导班子不禁陷入沉思。
“农村教育只关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漠视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行吗?当然不行!”很快,该校班子成员就达成共识:要想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就必须改善办学条件,调整课程结构,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建设高品质、有特色的学校!
为增强新时代教育创新竞争力,提升教育供给水平,阴平镇想方设法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教学环境,为教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两年来,共投入230余万新建了高品质篮球场、足球场、AI智能体质监测设备,粉刷了教学楼墙壁,加装了楼道安全防护网,更换了护眼灯和门窗、课桌、宿舍床铺,修建了大型停车场,给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们想方设法把以前没解决的问题,一次性都解决了,才有了学校现在的样子。”阴平镇中学校长郭长才说。漫步校园,满目皆风景,好像在告知人们学校的变化。
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其实,校园最大的变化,应该是学校西南角的杂草地。”教导主任孙中海告诉记者。原来这里杂草丛生、碎石堆积、无人问津,经过设计整修,已成为校内劳动实践场所文峰垦殖基地,并成为学生在校“打卡地”。
“我们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和本地实际,确立了‘要把乡村孩子培养得更像乡村孩子’的育人目标。”郭长才说。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开辟,是他们把最适合农村学生的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突破口的积极尝试。通过发展劳动特色教育,给学生提供一个成长的平台,激发学生上学的兴趣,带动学生五育并举,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全面发展,进而培养更多热爱乡村、将来能回报和建设乡村之人。
“文峰农场”按照“一地三区,一廊四园”的格局建造而成。一地,即文峰垦殖基地,由56块各班级承包的方形种植区组成;三区,则是荷鱼生态区、农耕体验区和畜禽养殖区。其中,荷鱼生态区荷花摇曳、金鱼畅游,是学生课余最爱观赏的景点,也是生物、美术等课的“打卡地”;农耕体验区有传统的农具,可让学生课上或课下体验原始的耕种方式;畜禽养殖区是学生在校的乐园,区内分栏养殖了山羊、兔子、珍珠鸡、孔雀、鹦鹉等,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廊,即农耕文化长廊,墙上有农耕知识、谚语、古诗词,墙边陈设了传统农具及生产生活用具。四园则是李园、皂荚园、月季园、棕榈园,给师生以美的体验和熏陶。
为使劳动教育走深走实,阴平镇中学制定了《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分年级劳动教育清单》等文件,推动创建一批示范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实验项目,带动劳动教育扎实有效开展。
阴平镇中学与厦门劳动教育科研院所合作,编制了小学、初中段的《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学校改变传统的劳动实践基地种养品类,选择一些生产链条长、学科整合度高的项目,将知识贯穿在劳动中。如八年级“豆制品社团”从挑选豆种开始,探究大豆的种类、习性、种植时节、土肥特点,参与大豆的管理、收获与深加工,尝试体验豆油、豆饼、豆皮、豆腐等的制作过程,其中涉及遗传学、植物学、农学、豆制品加工等生物、物理与化学知识。
与此同时,阴平镇中学还不断发挥公益性校外活动场所在劳动技术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探索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管理模式。将阴平镇域内现有的峄城鲁笔博物馆、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阴平烈士陵园、石泉粉皮基地、斜屋万亩枣园、东金庄现代种植园、阴平镇敬老院等10余家单位列为学生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不断拓展劳动场所,形成一系列集学工、学农及生活技能、传统文化教育于一体的项目,满足了学生不同种类劳动体验的需要。
此外,阴平镇中学还注重发挥劳动教育评价的作用,适时举办学生劳动技术成果展示活动,定期组织生活技能比赛,创设了良好的学生劳动教育发展环境。
“在我们学校,不管学生成绩好不好,毕业的时候,都能学会做四菜一汤。我大学毕业后才会的技能,我们学校的孩子初中还没毕业就会了,土豆丝切得都比我好!”学校劳动教研组长郭子怡自豪地笑着说。学校烹饪社团的枣庄特色美食辣子鸡、菜煎饼及阴平特色美食粉皮,还在枣庄市中小学科技节、峄城区中小学艺术节、枣庄市全环境立德树人走进峄城现场会上大放异彩。
在质变中谋发展
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教学质量是关键。“办怎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是阴平镇中学领导班子不断深层次思考的命题。
单纯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灌输对象,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发展,这已经成为部分农村中学推进新课程改革,以及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育人目标的一大障碍。
为此,阴平镇中学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结合新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新教材、新高考以及日益发展的新形势,一改过去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育,鼓励教师钻研教材、深耕课堂、更新理念、创新教法,不断打造高效课堂。
乡村要振兴,师资队伍是关键。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为此,每学年开始前,学校都要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理念、管理思路、教师礼仪等,通过听讲座、分组讨论、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对教师从思想到行为习惯进行强化。学校创新开展的“微团队”教研做法,以及由单一的书本教学变成大单元融合式课程群教学,已成为学校教研及课程建设的一大特色。
除了打造高效课堂,学校还创新社团和课后服务形式,根据国家课程规划,结合地方特色,将课内知识与乡土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和科技创新等结合,利用学校课后服务+校园四节+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四大阵地,按照“统”“报”“宣”“选”“融”“评”六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与自主发展的需求。因材施教,打造有温度的教育,充分发挥生活大课堂的育人价值,丰富学生课程及生活体验,增进对家乡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涵养家国情怀。
高效的课堂,多样化的课程,丰富的社团活动及课后服务,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改过去不规范的行为,在课堂上更加专注和积极,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过去,成绩优异的学生都跑到了外地;现在,很多学生选择主动留下。这是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结果。
“孩子能成才,就是家长最大的期盼。现在阴平镇中学与城区学校差距不断缩小,孩子在这里上学,我们放心。”2023级4班学生刘志鹏的爸爸说出了心里话。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几经跋涉,几经开拓。阴平镇中学在传承和理性中探索,在发展和创新中突破,走出了一条适应时代潮流、适应社会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乡村学校的蝶变之路是辛苦的,是艰难的,但乡村学校寻求变化的过程是充实的也是幸福的。创办更适合农村孩子的优质乡村教育,是我们一代又一代教育人的梦想。我们会为此不懈努力。”郭长才表示。
(《山东教育》2024年10月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