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美丽乡村 追寻诗和远方 ———日照高新区河山实验学校发展纪实
发布日期 : 2024-10-22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本刊通讯员 王 龙
黄海之滨、河山脚下,矗立着一所新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日照高新区河山实验学校。作为一所农村学校,10年来,河山实验学校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以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目标,立足现状,努力寻找农村教育的新路径,奏响了乡村教育的时代强音。2023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五批全国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名单,河山实验学校榜上有名。
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营造优美育人环境
河山实验学校于2014年由全镇五所乡村学校合并而成,整体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备。学校建有高标准塑胶操场两处,多媒体教室实现“班班通”,建有标准化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和音乐、舞蹈、美术、微机教室各2个,劳技教室、探究实验室、地理教室各1个,还有图书馆、阅览室、心理咨询室和资源教室等,设施设备先进、完善,能够满足师生日常上课和活动需求。
近几年来,学校又先后投资近400万元,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为所有教学办公用室和餐厅安装了空调,全校师生再也不惧严寒酷暑;为所有教室更新多媒体教学触控一体机,让师生的教与学直观高效;为每个楼层都安装了纯净水饮水机,确保师生随时喝上放心纯净的热水;为所有教职员工更新了办公电脑,极大提高了每个人的工作效率。
在不断完善和提升办学硬件的同时,学校持续注重优化校园环境建设。多次对校园花坛、道路、广场、大门等进行了升级美化和改造。走进校园,绿树成荫,花香飘逸,环境优美,景色迷人:皂角树下,紫藤廊中,常见学子捧书阅读;金桂园内,百果园旁,常有师生驻足欣赏。美丽校园不仅是五彩缤纷的花园,更是学生活力绽放的乐园和师生幸福生活的家园。
立足乡村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创新发展
创新建设“从前慢”农耕民俗文化馆。2020年9月,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学校“从前慢”农耕民俗文化馆(一期)正式开馆。馆内的设施藏品主要是面向教师、学生、家长征集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农耕民俗文化器具。2022年,学校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对农耕民俗文化馆进行了重新设计。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将农耕民俗文化馆内部区域分成展览馆、小学堂、录像厅、供销社、农家院和老大街等多个场景。全面展示以日照当地为主要代表区域的民俗文化、衣食住行、生产生活。该馆于2022年11月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首批“山东省乡村(社区)博物馆”;2023年4月,被日照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授予“日照市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称号。
创新开辟“一亩三分地农场”。2022年秋季,学校依托传统文化和民俗节气教育,创新开辟了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一亩三分地农场”。农场由南北两部分构成,北部的一亩地是“耕读园”,由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个季节的地块构成,每一地块对应节气又分为六个小地块,每个小地块由一个班级负责打理养护。整个“耕读园”共有土地24块,分别对应着二十四节气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吴冠英教授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于“耕读园”内种植传统粮食和蔬菜作物,主要有五谷———稻、黍、稷、麦、菽和五菜———葵、韭、藿、薤、葱等。南部三分地是“时珍园”,里面种植了传统中草药如薄荷、藿香、黄芩、远志、苘麻、薏仁、丹参等共20余种,是师生学习传统中药知识的宝贵实践基地,深受全校师生喜欢。农场建成后,在这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师生们默契配合、辛勤劳作,体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四季规律,一边交流着农事知识,一边分享着劳动的快乐,用汗水播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收获着劳动的果实。从2020年秋分开始,学校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举办“校园丰收节暨农耕民俗文化展”,至今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四届,每一届都异彩纷呈,每一届都反响强烈。学生在亲历劳动的基础上更加懂得尊重农民、珍惜粮食,在“乡愁”中感悟社会进步,在“记忆”中传承乡土文化。
创新开设“从前慢”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学校以“从前慢”农耕民俗文化馆和“一亩三分地农场”为依托,积极创新开设“从前慢”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学校组织富有农业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老师、聘请校外农业生产专家共同开发了地域特色读本《百读不厌———大好河山》和“从前慢”特色劳动教育读本。读本分《农耕篇》《风俗篇》《作物篇》和《文化篇》四个篇章,分别从农作物栽培种植、生活劳动指导、校园劳动实践等方面提出了实施指导意见,构建了覆盖学生生活方方面面的劳动教育新样态。同时,该校还出台了《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劳动周活动方案》等一系列方案和制度,配备了专业的劳动技术课教师,有效地保障了劳技课实践的实效性。
在此基础上,学校将课程与社团活动、综合实践课程和课后服务进行深度融合。通过带领孩子们走进乡土文化,感知民俗、追寻历史、体验农事、崇尚自然,让青少年切身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在锻炼学生劳动能力、生活实践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为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作用,该校积极构建三位一体加耕读特色的乡村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模式。一是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该校认真落实每周一节劳动课和每年一个劳动周要求,带领孩子从事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把劳动教育列入必修课程并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对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该校要求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从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等方面掌握相应的家庭生活技能。在劳动中体会父母的辛苦,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并养成手脑并用的习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三是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该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拓宽各种渠道,为学生创造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内容,搭建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整体融通式的劳动育人体系,进而形成有效的劳动教育合力。该校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单位与普通劳动者共同劳动亲身体验,深入社区、福利院参加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走进农庄和果园学习生产劳动技能,开展研究性活动。把大地作为生动的课堂,把社会作为教育的保障。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努力助推乡村振兴
学校高站位规划、高水平实施,多措并举进行全方位、精细化管理,努力打造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五育并举的全方位育人格局,助力全校师生高质量发展。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注重课题专业引领。学校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工作,注重提升课堂效益。面向未来,学校将持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持续重视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学习落地,鼓励教师通过学习引进或独创等方式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同时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充分挖掘数字化在教学方面的重要作用。
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学校高度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积极申报市级规划课题《农村学校家校合作共育策略研究》并已顺利结题。创建“寸草春晖”家庭教育品牌,定期邀请专家到校或深入社区村庄举行家庭教育讲座。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让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责任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导师,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
多措并举五育融合,因材施教突出特色。为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积极开设特色课程,在持续巩固德育、智育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艺体特长和劳动素养,力争全校学生体育有爱好、艺术有特长、劳动有技能,并打造形成网球、排球等学校特色项目。
十年栉风沐雨,春华秋实。站在新的起点,学校将以“让每一名学生体验成长快乐,愿每一名教师享受职业幸福”为使命,积极改善办学条件,营造优美育人环境;立足乡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助推乡村振兴。为将学校打造成一所有品质、有温情、有特色的优质乡村学校而不懈奋斗!
(《山东教育》2024年10月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