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构建“引培用管”机制 夯实教育人才之基

发布日期 : 2024-09-26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滨州市教育局           

近年来,滨州市重视教育家精神的引领和培育作用,市委、市政府提出“教师为魂、质量为本、均衡为基、改革为先、特色为要”的教育发展理念,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工作首位、贯穿教育改革始终,着力探索和构建“引培用管”四项机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育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双名”培养计划名师1人,齐鲁名师44人,齐鲁名校长11人,齐鲁名班主任12人,省特级教师68人,20245人入选“齐鲁教育名家培育工程”,辐射带动了整体的师资培优和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联动引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人才招聘招引,是抓好队伍建设、培育名师的第一个环节。滨州市强化各方联动,创新政策和路径,推动教师招聘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当前,滨州市义务教育学段乡村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为94.28%,较三年前增长14.36%

(一)部门联动,强化“政策要素”招引。成立由组织、编办、人社、教育等部门组成的教育引才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教育系统公开招聘和人才引进工作进行台账化管理。教育的事优先办,教师的事重点办,形成了完善的“联通部门、贯通市县、一体推进”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为部属公费师范生和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一、二等奖获得者开辟“绿色通道”,采取“免笔试”方式招聘。近3年,全市新招聘教师6064人。

(二)市县联动,优化“方法路径”招引。打破县市区各自为战局面,创新实施全市教育系统“组团式”校园招聘,同步编制申请、简章审核、公告发布、组织招聘等环节,以“统筹面试+统一笔试+机动补位”联动方式,提升人才招引实效。在市县两级探索以“面试前置化”方式招聘教师,先技能测试和模拟讲课再笔试,提升选拔精准性。2023年底,率先在全省以人才引进方式,组织面向部属类师范院校毕业生的“校园直招”,提前1年使用107个编制计划,招聘优秀毕业生50余人。

(三)校地联动,创新“合作模式”招引。与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签署深度合作协议,与西南大学进行合作,在政策支持、人才交流、教师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2023年实施山东高校滨州行活动,驻鲁和省属47所本科高校全部走进滨州,签约32个校地合作项目。接续举办驻鲁高校走进滨州协同育人研讨会,签署高校与高中合作协议72项,探索校地联合育人、人才贯通选拔的新模式。近3年,引进省属重点师范院校、省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高层次急需人才700余人,为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了人才根基。

二、精心培才,扩优骨干名师资源

在广招、抢招教育人才的基础上,滨州市把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心放在培优上,配套实施“三名”培养工程、委托培养师范生改革试点、教师职称分类评价等多项措施,有序培养名师队伍。

(一)梯队培优,连续实施4期“三名”培养工程。2013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市级“三名”培养工程,每期200人,培养周期3年,每年拨付专款200万元用于培训。对“三名”人选的培养,坚持“课题引领、三级共育、育用结合”原则,采取集中培训、个人自修、跟岗培训、专业发展论坛、送教巡讲等多种方式。全市已完成3期“三名”人选的培养任务,正在实施第4期培养工程,已有600人获得滨州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称号,成为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三名”工程成为一个品牌、一面旗帜,形成了“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格局。

(二)定向培优,接续推进委托培养师范生改革。为定向培养一支优秀教师队伍,滨州市于2019年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委托高等院校培养本科师范生”试点工程。在此基础上,借鉴南通等地经验,2020年又启动实施“委托高等院校定向培养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试点工作,多部门联合下发实施方案,开创了山东省委托培养初中起点师范生的先河。开展学前教育五年一贯制教师培养试点工作以来,所招师范生质量逐年提高,20202023年招生报名录取比例均超过10:1,考生总成绩分别位于生源总数的前31%28%28%25%,对滨州市学前教育的师资结构优化、队伍素质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2024年,滨州市教育局正在积极推进学前教育“3+4”本科学历人才贯通培养的试点工作。

(三)评价培优,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分类评价体系。滨州市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优化教师绩效考核工资分配方案,取消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要求,绩效工资由学校根据工作量和工作实绩差异化重新分配,树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鲜明导向。完善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教案、教学成果、课题研究、理论文章等均可作为代表性成果,突出质量评价,重点评价教师业绩成果的转化效果。严格课时量要求,建立课时量监测机制,突出对教师教学实绩的评价,确保业绩好的老师“评得上、立榜样”。

三、导向用才,发挥名师引领作用

培养一个名师不易,发挥名师的辐射引领作用更是一项大课题。近年来,滨州建立起首席教师制度,创新设立名师岗位,建立市县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及名师团队的辐射引领作用。

(一)建立首席教师制度,让名师带动薄弱学校。鉴于集团化办学改革实施过程中,薄弱校特别是农村薄弱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不强的问题,滨州市在薄弱学校加强首席教师工作室建设,由获得相关称号的优秀教师担任主持人,其他由核心成员4-6人和乡村中小学研修人员5-10人组成,每周开展1次集体备课,每个月至少开展1次集中听评课、1次主题化项目化教研活动。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教学展示活动,每个工作室都创造条件开展课题研究,切实促进了薄弱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实施名师计划,让名师辐射农村师资。完善教师跨学校、跨区域交流机制,全市创新设置名师岗位657个,其中农村岗位397个、城区岗位260个,按农村、城区每人每月2000元、1000元标准实施奖励,引导名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带动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该项计划与“县管校聘”改革组合推进,保证了教师交流轮岗的提质增效,推动了优秀教师资源向农村聚集。

(三)建立名师工作室,让名师引领教研创新。在市、县两级,连续建立三批次名师工作室,让学科名师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让年轻骨干教师在团队中加速成长,让名师工作室不断推动教研创新,搭建起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模式。第三批建起47个市级名师工作室,采取“学科带头人+骨干教研员+教坛新星+区域补白”结构,构建学科带头人做引领、教坛新星为骨干、教研员参与的教育人才矩阵,形成“专业委员会+主持人+项目组+成长共同体”的工作室运行模式,按月推进目标,打造出教研共同体、课改先锋队和名师孵化器。

四、党管人才,厚植师德榜样力量

名师首先是政治过硬、师德高尚的好老师。滨州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强党建、重师德、优氛围,厚植良好师德师风土壤。

(一)在党建赋能中强化政治引领。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切实强化队伍建设的政治引领。加强各学校教师党支部建设,使其成为涵养师德师风的重要平台;建好党员教师队伍,成为践行高尚师德的中坚力量;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将政治标准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

(二)在严管严治中亮明师德红线。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构建自我、同行、家长评议的多主体评价体系,客观评价师德表现;逐步建立涵盖全市教师的师德考核信息库,推动教师信用信息录入常态化;落实教师入职查询制度和有关违法犯罪人员从教限制制度,定期开展教师从业限制审查;将师德师风考核与教师聘任、职称晋升、评优等密切挂钩,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

(三)在评选树优中营造师德建设氛围。构筑多维度师德荣誉体系,积极培树师德先进典型。连续多年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全市庆祝教师节大会,对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

站在新起点,滨州市将坚定信心,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深化教师队伍管理改革,书写打造人民满意教师队伍、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答卷。

 

(《山东教育》20249月第26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