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关键环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发布日期 : 2024-08-21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金乡县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宗占

为促进青少年综合素养提升,金乡县聚焦高质量发展,坚守“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关键环节,推进融通育人,着力打造更具活力的优质金乡教育。

一、打造高效思政课堂,全环境立德树人

学校教育是育人的主阵地,金乡县准确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规律,抓实思政课程建设,不断探索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新途径,持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努力打造“站位有高度,视角有宽度,思维有深度,故事有温度,讨论有维度”的魅力思政课堂。同时,加大对思政课程教研力度,组建县级名师工作室,培育壮大名师、骨干教师队伍,破解思政课发展瓶颈,努力打造高效思政课堂。

 思政课程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是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坚持党建带团建带队建,加强中小学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团、队干部“专兼”配备机制,不断增强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金乡县作为英雄王杰的出生地、成长地,也是鲁西南战役发生地,红色资源丰富。充分运用鲁西南战役纪念馆、王杰纪念馆、翟子超故居等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红领巾讲解员”风采大赛,先后培养370名英雄王杰式“红领巾讲解员”开展主题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2023年以来,47所学校团组织获评市县“红旗团委”,3个少先队集体被命名为“全国红领巾中队”,成功承办山东省“红领巾巡讲团”主题示范宣讲暨“国旗下成长”青少年升国旗示范活动,涌现出一批批“王杰式”青少年,红色基因得以代代相传。

金乡县作为著名的“鸡黍之约”的发生地,诚信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金乡教育人将德育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国学经典、戏曲、围棋、书法、绘画、武术以及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载体,坚持“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六大育人理念,逐步创设“内容完善、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工作体系,以诵出来、书出来、画出来、歌出来、舞出来、写出来的形式,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引导未成年人精神生长、灵魂发育。

二、树牢体质健康“第一标准”,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金乡县严格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持续树牢体质健康“第一标准”,丰富运动项目、增加锻炼时间,持续提升中小学生身体素质。

一是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落实到位。

二是保证体育活动时间。合理安排学生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制定“20+30+5+5+20”锻炼时间标准,即早操20分钟,课间操30分钟,眼保健操上午、下午各5分钟,下午时段增设阳光体育大课间20分钟。各学校结合广播体操、京剧操、武术、校园“三大球”等活动,持续丰富运动内容。大力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从锻炼内容、锻炼强度和锻炼时长等方面,分年级、分班级给予学生建议和指导,提供优质的锻炼资源,保障锻炼成效。2023年,金乡县运动员在第19届亚运会中勇夺21铜,创济宁市县区历史最好成绩;王杰中学乒乓球代表队在第22届“双鱼杯”全国中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中荣获初中女子双打全国冠军,女子团体第五名。金乡一中体育学科被确定为山东省第二批省级普通高中体育学科基地;育才学校、学院附小两所学校在全省中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展评活动中获奖。

三是抓好青少年近视防控。提升教室照明设备标准,通过更新设备、加装设备等多项举措,2023年,全县所有学校教室照明100%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灯光更柔和,教室更亮堂”,以智能护眼灯打造健康的光环境,为学生眼睛“减压减负”。探索形成青少年视力防控“435”工作法,即开展好近视防治宣传宣讲进课堂、进教室、进家庭、进社区“四项活动”,抓好“开学第一天”、抓好日常眼睛保健和积极开展矫正治疗“三个关键期”,合理发挥户外活动、严控用眼时间、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做好眼保健操、重视科学检测“五项措施”作用,持续构筑青少年视力防控体系。目前,金乡县各学校坚持每月开展一次班级内视力自测、每季度开展一次近视防控科普宣教活动、每学期开展两次全员视力监测,并跟踪对比分析学生视力状况,“一生一案”制订预防(矫正)方案,及时告知家长,形成家校合力。2023年,金乡县被确立为“山东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一所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校”。

四是抓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配齐配强专业教师力量,建立心理健康教师准入机制,通过外部招引、内部培养等多种方式为全县各中小学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167名,其中持有心理健康咨询师证书的67人,市、县级心理健康教育名师37人,充分发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救火员”作用,用专业知识护航学生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县心理名师工作室为依托,常态化开展教师专题培训,组织编写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心理健康地方教材,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在三个学段有序铺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丰富教育素材,提升教育实效。加强学生管理,全面精准开展心理健康筛查,科学运用筛查结果,推动建立“一生一策”的心理成长档案;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壮大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队伍,县校两级均开通“阳光心理援助热线”,做好常态化心理咨询服务;强化日常预警防控,健全完善“学校—年级—班级—个人”四级预警网络,依托班干部、学生寝室室长等群体,重点关注学生是否遭遇重大变故、重大挫折等明显异常情况,及时实施干预。依托县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推进“医教协同”项目,打通心理危机干预“绿色通道”,全力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三、实施美育浸润行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金乡县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

一是实施美育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学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强化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大力推进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严格按照各学段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艺术相关课程,丰富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参与度,展现学生自信和风采,持续构建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美育课程体系。

二是实施美育资源整合行动。按照由浅入深、一体化设计原则,基于不同年龄学生特点,以县域民俗、民间艺术等独特教育资源为依托,从京剧、书画、围棋等项目起步,逐步形成了包含国学经典、传统艺术、戏曲、传统技艺等诸多门类五十多个小项的课程体系,《走进京剧》《多彩的插花世界》《山东快书》等校本课程荣获2020年度“山东省校本课程优秀设计案例”,《弘扬传统文化 铸造德育精魂》案例获山东省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典型案例。

三是实施美育实践普及行动。深化县域美育“跨校共同体”建设,形成“特色共建、理念共融、资源共享、发展并进”的美育创新发展模式。完善面向人人的常态化学校艺术展演机制,每年举办一期校园艺术节活动,学校层面,以教育集团(教育联区)为单位,“共唱一台大戏”,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县级层面,举办“十艺百名才童展演”活动。活动集审美赋能、创意实践、人文升华于一体,在宣传校园优秀节目作品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高雅之情、儒雅之气、娴熟之艺、健康之美,并积淀内化为青少年的文化基因和道德底色。

2023年以来,金乡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京剧社团被评为首批“山东省高水平中小学生艺术团”;王杰小学教育集团被确定为“山东省青少年影像美育特色学校”和全国光影助学工程年度优秀校区;中心小学教育集团被确定为2023年“蓓蕾艺术工作站”省级示范点,山东快书社团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少儿社团参加“全国山东快书优秀节目展演”活动;金乡县教体局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优秀组织奖”。

四、系统实施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品质

金乡县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部署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系统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

一是强化县域统筹,完善体系设计。按照“政府推动、学校行动、家社联动、评价促动”的工作思路,将劳动教育纳入“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协调机制”,横向构建“党委政府抓全局、教育部门抓统筹、有关部门抓配合、教研部门抓内涵、劳动基地抓实践”的协作机制,纵向建立“县级主抓、学校落实、班级特色、家庭补充”的推进机制,推动形成县域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县教体局出台《全面加强新时代普通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试行)》《金乡县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施三年规划》等文件,以劳动实践项目开发为牵引,将区域特色资源充分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围绕学生日常生活、学科融合、职业体验、红色教育实践、家校共育和志愿服务等10个方面内容,打造相互衔接、依次递进的137个项目课程群,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二是强化项目引领,推动内涵建设。举办劳动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培训会,对全县300余名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开展全员培训,着力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能力。统筹制定中小学校劳动教育任务清单,编写劳动实践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要求,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落地落实。编制《学校劳动课程实施方案研制指南》《劳动课程典型案例研发指南》,推动劳动课程实施规范化、科学化发展。金乡县9所学校被评为“济宁市首批劳动教育示范学校”,26个劳动教育案例被评为“济宁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

三是强化资源整合,拓展实践场域。按照“校内校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原则,整合各方资源,不断拓展教育渠道,建立健全家校社三方联动机制,进一步凝聚育人合力。推动学校积极建设和改造校内劳动学习空间,充分运用中小学闲置校舍,打造“责任田”“空中农场”“手工坊”等70余处劳动实践场所,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求。按照“一校一特色”的理念,建设16处示范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羊山景区被评为“山东省青少年红色研学基地”。

 

(《山东教育》202478月第2122期)

栏目导航 >